为什么相声颇有生命力,京剧却只能靠国家拨款才能生存?
过去(老板)二字不是随便叫的,(老板)是指他(她)本身必须是名角,靠自己一身本事和名气,能带领几十号人,演出挣钱,得保正全班人马场场都有分红,能养家糊口,这样的人才能叫老板。
比如说梅兰芳,周信芳,李多奎,尚筱云,张君秋,荀慧生等等老先生们都是亲自带领团队到处演出,不论走到哪里,最重要的大事是:票得卖出去!大家齐心协力挣到钱了,这才是硬道理。每场都能分到钱谁人又怎能不努力?
话又说回来了,当前的京剧院也像相声界的郭德纲老板那样放下架子,踏踏实实的干一把,说不定就真能有个新的起色呢,何愁没人看!
相声能看起来颇有生命力,我们不得不感谢一个人,就是郭德纲。
在郭德纲出现之前的几十年,相声也像如今的京剧一样高居庙堂之上,很少走入到大众中间。那时候相声没落,相声要灭绝的呼声不比今天京剧要完的呼声低多少。如果没有郭德纲的出现,相信今天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传统相声为何物了,更别提能拎得清相声的辈分和传承谱系了。
郭德纲出现后,相声又一次回归到了大众视野,从电视台走向了小剧场,又从小剧场走到了大众中间。可以说,如今大多数喜欢相声的年青人,其关于相声的一些知识和传统都是得自于郭德纲和德云社的。
在郭德纲没出现前,我们已经看不到所谓的相声剧场了,更没有人愿意花几十甚至几百元到剧场里去听相声。而郭德纲和他的德云社火爆以后,相声剧场可以说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大地上崛起。目前已知的相声社团除了第一大的德云社,像嘻哈包袱铺、青曲社、大逗相声、相声新势力等等等等,都在一定范围内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培养了自己的观众群体,让相声这个已经快要绝迹于剧场的表演形式又一次在剧场得以复活,也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相声重新焕发的生命力。
但是,同样作为传统艺术的京剧发展至今,却仍然不见起色,虽然剧场演出也会有一些,但能真正买票到剧场里去看戏的人去寥寥无几。我自己本身作为一个喜欢京剧的八零后,虽然经常到剧场去看戏,但不得不说的是,如今剧场里看京剧的大多数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再一个就是获得院团演员赠票不得不来的亲友团了。真正喜欢京剧,愿意花钱去看京剧的,说实话很少很少,一些地方的京剧院团,即使是卖几十块钱的惠民票,也没有多少人来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让人辛酸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相声如今颇有生命力,而京剧却只能靠国家拨款来养活呢?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京剧和相声一样,都是角儿的艺术。
相声有了一个郭德纲,靠郭德纲和德云社的带动作用,一下子带动了一个行业。而京剧发展到今天,有票房号召力的角儿已经没几个了,少见的几个也只是非常小范围的存活在大众的视野中,比如于魁智、李胜素、张火丁、王珮瑜,这些人在戏迷圈儿里虽然还有着较大的票房号召力,但是放到大众视野中,其知名度还是很有限的。没有有名气的好角儿,自然大家就不愿意花票钱去剧场看戏,毕竟现在网络那么发达,真想看什么戏,前辈京剧名家的录像或音频都能找到,何苦去看一个不知名的人在那演呢!第二,京剧与相声不同,京剧的演出成本更高。
一场京剧演出,从服装道具到文武场面再到配戏的演员,哪一个都是需要大把大把的时间和金钱投入的。不像相声,两个人,长袍马褂、一桌一扇一手绢基本就可以开始表演了,完全可以不顾及成本。京剧不同,一场本戏往往要演出几个小时,前期要排练几个月,服化道那样都得用钱,文武场、演员、工作人员都得需要人,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投入,而投入这么大的成本,票价卖贵了根本没人来看,卖便宜了,那就等于白玩。所以对京剧来讲,国家不拨款,现在很难玩得转,甚至没了国家拨款可能很多有传承的艺术和流派就得绝迹于舞台了。第三,作为京剧来讲,需要在传统和创新上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京剧发展到如今,我们看到的传统和规矩太多,但创新的后劲不足,这种创新的后劲不单单指艺术表演,也包括一些适应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包装和宣传。《中国文化报》这两天发了一篇文章叫"酒香也需会吆喝丨演播项目宣传推广营销观察",里边就提到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的观点:
"一场演播下来,国家京剧院附属的梅兰芳大剧院快手账号粉丝量由20多万人骤增到45.2万人。我最看重这组数据,因为新增的粉丝都是潜在的观众。舞台艺术的生命在于演出,没有观众,演出、演播又从何谈起?"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京剧固然是传统艺术,但必须要与现代技术想结合,要会宣传、会营销,要知道观众喜欢什么,要尽量去迎合观众的口味才能赢得市场。如果一味的抱残守缺、固步自封,那肯定走不出如今的困境。
总之,作为京剧来讲,考验依然很多,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才能让自己在观众中间的路越走越宽,如果安于现状那么早晚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淘汰。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我是@爱听戏的鲁小淘,关注我,一起勾陈梨园往事,品味戏剧人生。
相声的生命力来自于郭先生的德云社,假如京剧也像郭先生的这种人领头弄个京剧社团,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京剧为国粹,就是办私企的话也需上级主管批准,而不是工商局注册事儿。
如果我个人的建议:德云社也有麒麟剧社,仍起到了发扬京剧国粹传统的艺术美德,因为自从有了德云社若干年来,戏曲语言艺术类都得以传承,麒麟剧社也是为了弘扬京剧而创办,对京剧的发展有十足的贡献。
也许几年后就麒麟剧社的发展速度,也是具生命力价值的,那个时候有了民企的京剧,大拨人的加入也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京剧班底,为国家减少多少国批资金的负担?
这也是我喜欢德云社的原因。走路靠自己,而不靠国家批钱养活,这才是弘扬京剧的魄力。因为目前京剧艺术的不太景气之一都是国家单位,领的是铁工资,故然在奋斗上差点劲儿,不信没有国批、自找出路,要比现在景气一些。
我很尊重京剧艺术家们,只是个人观点。
以姜昆为首的体制内相声演员,也是靠国家拨款生存的!
只有给体制内的相声演员断奶,他们才能学会怎么吃饭。
京剧是最有生命力的!造成今日境地正是国家拨款供养的结果!如:令其自谋生路,优胜劣汰,其为了生存,养家糊口,不得苦练艺技,放下被宠起来的身价,如德云社一样接地气,能没有生命力吗?主流相声不也是靠国家拨款养着吗?还有生命力吗?实验室的花朶与野生花朶能比吗?自谋生路是唯一改变现状的途径!
相声跟国粹京剧它们的等阶不一样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相声很多段子都来自于民间生活中的小的故事片段,很简短。而戏曲呢是把一个故事通过唱念做打变得生动鲜活。[赞][赞]我都喜欢[呲牙]
一个脱胎草根,上到庙堂以后不接地气了;一个一直是下里巴人,表达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京剧被称国粹二字,所誉乃名符其实。以其历史悠久而誉驰中外,其艺术分类甚广甚细,如生旦净丑历历分明各司其职,仅旦角有青衣.花衫等不一,净角铜锤花脸等不同,此指其行当有其复杂性之规范。以京剧表演艺术而论,犹以其唱.做.唸.打艺术标准要求,流派绝对规范有序。简而言之,任何戏剧难以如京剧如此博大精深而作抗衡。大清当年慈禧太后在世也酷爱京剧,从所留下之慈禧京剧扮相照片中可见一斑。京剧之欣赏者不乏名人雅士遗老遗少,弘一法師当年李叔同就客串过<黄天霸>一角。京剧向來属于知识份子推崇欣赏。相声是市井文化,其道具再简单不过,一張桌子二位演员桌前桌后,逗捧分明各司其职。因为市井文化属于老百姓喜爱,分明是通俗艺术靠演员说学逗唱,一切情节以口述逗笑演员表情到位,使群众听之一乐而开怀便好。帝王将相历史故亊,或四大名著其中情节片断,非博大之京剧艺术展演不可。如西遊记<闹天宫>一剧,要把文学作品去搬到舞台上展示,于是京剧舞台上便有玉帝派出镇猴大军,人物从巨灵神到哪吒,从四大金刚引出托塔天王.二郎神君,连太上老君,观音普萨都相继登台亮相。随着時化之发展,那些爱好京剧艺术遗老遗少也越來越少,而京剧面对观众之青黄不接局面也策手旡策。你说现代青年中有几个听得懂京剧,于是传统京剧如失去培植花树之士埌,必向日益衰落趋势下滑,其根本是艺术过于阳春白雪,便让现什观众难以接受如此高層次之艺术欣赏。相声界郭德纲搞<麒麟剧社>,客观上起到京剧艺术之推广效果,让不少相声爱好者,对传统京剧从不懂到逐步了介而喜爱,因此这本是一件天大好亊,京剧界不乏有对郭德纲麒麟剧社,作出肯定之一些著名京剧演员!
市场经济了,没本事挣钱就要挨饿,不过人家有国家发工资有没有本事都饿不死。
简而言之:相声属下里巴人的文学范畴。而京剧属阳春白雪的文学范畴。故:欣赏京剧不仅仅是欣赏她的手,眼,身,法,步,声,腔,韵等表现方法。还需懂历史和相关的故事……所以,难度要大一些。受众就会少一些………个人浅见,不足之处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