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系统在做服务化?服务化有什么好处?
首先要表明一个观点:脱离业务实际情况的架构都是耍流氓,所以不是所有系统都必须服务化,也不要为了服务化而服务化。
在了解服务化的好处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传统的系统架构是什么样的,当了解传统架构的缺点之后,再去看看为什么要做服务化,就容易理解了。
在单体服务的时代,我们是一台应用服务器,后面挂一台数据库。当访问量增多的时候,会引入负载均衡、数据库读写分离、分库分表等技术,系统的一个整体的架构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这种架构,会有什么样的痛点呢?我总结了一下,系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下面几种情况:
数据到处都有: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公司对外的系统很多,每个系统都提供用户注册的功能,注册后用户信息保存到自己的系统,当公司内这样的系统越来越多,问题就会凸显;
代码到处拷贝:如果数据库统一了,用户信息都存储到一个数据库中,开放给各个业务系统操作(事实上几乎没有公司会这样做),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同逻辑的代码,会分布在多个系统中;更严重的是,代码与数据库的耦合度太高,不易于扩展。
代码质量无法保障,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假如A系统写了SQL导致全表扫描,数据库的CPU飙到100%或造成锁表,那么影响的不只是一个系统。
这时候会考虑在代码这个级别,对用户数据的操作,进行服务化;服务化后的架构大概是这个样子(这里先不讨论是直接调用,还是服务注册、发现):
这个服务化的过程其实也非常简单,在例子中,说白了就是把用户相关的功能单独做一个系统,并且把对用户信息的操作通过接口的方式暴露出来,那么服务化有什么好处,到底解决了哪些问题呢?我总结有这么几点:
数据统一存储,业务逻辑集中;
调用方很方便,一个功能,只需要调用一个接口;如果是RPC的方式实现,就像调用本地的一个方法一样;具体业务逻辑是如何实现的,调用方不需要关心;
屏蔽了底层复杂度:用不用缓存,数据库是否需要分库分表,对调用方来说,都是黑盒;
业务逻辑集中,意味着代码只有这么一份,那么效率和稳定性才有可能得到保证;
当数据被集中在了一起,才能做下一步的处理、分析、预测,才能发挥出数据的价值;
当然,服务化有好处也有坏处,就比如..如果用户中心挂了,那么会影响到所有依赖于用户中心的系统(高可能的要求非常高)。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中国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巨大,但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很多信息化建设已经到了一个转折期,虽然支撑核心生产、运营、管理、决策的应用系统基本都有了,但是系统间的信息孤岛、数据孤岛、业务孤岛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很多大型企业都在统筹考虑信息化的治理与优化,包括IT治理、数据治理、服务治理、SOA综合集成等。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是普遍的需求、也是大势所趋,对于各业务系统而言就需要对自己的各业务模块提供标准的服务,以保障跟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对接,这样就需要实现数据提供、数据同步、数据分发、数据接收等标准服务接口。
另外一方面,各行业、企业多渠道营销、产业生态链联动,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快、越来越高频地跟外部的应用系统接入、联动,这样需要众多灵活多变的功能页面,如果对每套前端页面都提供一套后端功能,工作量巨大、且难以及时满足变化需求。这样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模式也是新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架构的常规选择,而这种模式直接要求着应用系统的采用服务化模式来开发。
综上,服务化一方面为了敏捷集成,侧重企业IT架构宏观层面,用于实现IT治理、数据治理、应用集成;另一方面是为了敏捷开发,主要侧重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架构,实现内外部应用系统快速接入、上下游供应链/生态链结合。
其实所谓的服务化并不是说一定搞微服务或者云服务,微服务只是一种架构思维,而是一个目前大部分软件公司在做的概念:"SaaS",意思是软件即服务。
简单点说,就是软件开发商并不是卖软件,而是卖软件从开发实施到后期运行维护的一整套服务,作为客户的传统公司可以不需要雇佣数量大的IT人员就可以享受自己的企业转向数字化管理。这就是SaaS,软件不再是卖出去就结束,而是一直卖服务。
当然,服务化从技术层面上可以走微服务,毕竟传统架构已经满足不了分布式和高复用性的需求。合作便是双赢
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作为卖服务的软件供应商,可以持续不断得进行交付,进行收款,盈利比较持续稳定。
对于买服务的企业 可以把重心放在自己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不用花过多精力去招聘研发等IT人员去开发维护系统,这也给很多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因此SaaS算是一种双赢的存在,也是目前很多软件公司正在做的事情。
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的SaaS之路并不顺利,都在产品化的路上渐行渐远然后不断跌倒爬起。关注"极客宇文氏",一名有料的软件工程师。
先简单说下从传统的系统模式到服务化的演进。最早开发一个系统是单体的应用,也就是不管你的系统有多么复杂,功能有多么庞大,我们只会开发一个独立应用。但慢慢发现当系统开发团队逐渐变大,系统需求不断增加和变化时,这种方法不论是在项目管理还是在后期扩展和运维时都会带来很多麻烦。比如开发时不同模块的开发人员如何协作,需求变更带来的代码臃肿和晦涩,运维时一个小修改可能带来重启的巨大风险等等。
后来架构设计师们就在考虑业务拆分和系统拆分。这就是最初服务化的原型。最直接的拆分肯定是模块的拆分。但是拆分后的系统肯定需要相互依赖和调用,所以就延展出了一些接口技术,如Web Service,Restful。但这又进一步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模块可能部署在不用服务器上,如果服务器或网络出现问题,可能使相互依赖的系统无法访问,最终造成雪崩效应,服务彻底瘫痪。
这时SOA架构产生,最早的ESB,后来的分布式,微服务都是慢慢衍生出来的系统架构。首先它进一步拓展了服务化的理念将业务进一步拆分成更小的服务单元,以避免单服务出现问题可能造成的瘫痪风险。其次由于服务分拆的较细,如何进行服务治理,发现注册服务、解决服务单点故障便成为分布式架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紧接着服务熔断机制、服务配置中心、服务网关路由、服务消息总线以及服务日志跟踪等问题逐一得到解决。这也使得整个服务架构更加优化和完善,分布式系统已发展成熟并自成体系。
最后说明一下不管是服务化、SOA、分布式,这些系统架构一定不要因为流行而使用,如何使用,使用哪些和使用程度都要取决于你的需求、受众、使用场景等一系列因素。再好的技术也要用到正确的地方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实,所谓的服务化并不是说一定要搞微服务或云服务。服务化只是一种架构思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双赢。服务SaaS化:软件即服务,合作即双赢
简单说来,软件供应商并不是在卖软件,而是在卖从开发实施到后期维护的一整套服务。
这样做的好处是:
1. 对于买服务的企业,可以将重心放到自己企业的核心业务上,不必花过多时间精力去雇佣IT技术人员研发维护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自主可控。
SaaS化服务
2. 软件供应商可以与客户持续不断地进行交付,进行收款,这种盈利模式相对比较稳定。以云表企业应用平台为例
这是一款提供SaaS化的国产无代码开发平台。
企业将云表平台购买回去,从软件开发到部署上线的全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软件供应商解决。
物贸公司 台账
而软件供应商则会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包括教你怎么开发系统,该如何架构,以及优惠的产品购买方案等等。如果你有兴趣,请允许我继续讲下去
其实,使用云表平台这种提供SaaS化服务的产品,好处多多。
比如,开发软件只需要业务人员就够了。
因为,所有的底层IT技术及代码数据,研发人员早已提前为你写好。
打包装箱
你需要做的只是在这个"嫁衣"的基础上,在和excel长得很像的界面,拖拉拽,即可,无多余重复的动作,够简单吧!
并且,开发出来的WMS、MES、PLM、OA、ERP等管理软件,功能是可以随时按需修改的,就像捏泥人,你想捏成啥样就啥样。
填表公式
当然啦,其它的一些办公难题,你也可以放心交给它。
中山诚威 数字化生产车间
比如,权限设置,流程审批,工作流,多人协同,闹钟提醒,消息推送,报表模板自定义打印,API,外接数据源,与用友、金蝶、钉钉、企业微信、SAP、电子秤、地磅、PDA、高拍仪等第三方软硬件进行对接,生成移动端app.......
只要是你能想到的业务问题,都可以把目光放在这个"百宝箱"上。可以免费使用
目前,它提供了一款免费使用版本。该版本功能完全够中小企业和个人使用。
可视化大屏
包括北京航天、恒逸石化、南方物流、许继电气、中山诚威、燕山大学在内的20万+来自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或机构,早已使用云表平台多年。
他们不仅看中云表平台本身具备的强大功能和易用性,更加看重云表平台这种SaaS化的服务模式,不至于像某些标准软件供应商,系统出现问题时,连人都找不到。
更多功能,需要你去解锁,软件的免费获取方式,在此奉上:
方法一:
1.头条app搜索"云表平台"。
2.进入之后,在右上角三条杠处,找到"登录"。(或者进去后直接点击"免费注册")
3.信息填报完毕,即可在"管理控制台"免费获取。
方法二:
点击我的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后,在下方找到"免费下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个人见解,如果你有想法,欢迎补充。
就这么说吧,第一,你一个微服务挂掉了,对整个系统影响比较小。第二,开发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单独负责一个服务。 这是非常明显的两个优点,在应对非常复杂的业务的时候,非常适合。所以这种架构适合很庞大的一个系统,当你业务很简单的时候,就根本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