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不是,因为艺考生其实比很多参加高考的文化生更加辛苦。 首先艺考生和文化生一样需要参加高考,并不是说参加艺考之后就不用参加高考了。参加艺考的学生反而比一般的文化课考生还要渴望自己的高考分数。 因为艺考生的录取标准是专业分加上高考分数的比例来算的,所以艺术生的专业分和高考分缺一不可。很多人在艺术生单招的时候过了很多学校,但是在高考的时候却因为文化课成绩不过线,而错过了这些小肇事考过的学校,最后只能上一个大专或者复读一年。 所以说很多人认为艺术生艺考在教育里是走捷径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艺术生本身作为高考大军的一员,可能会比一般的高考生更加的辛苦。因为他们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和考试,还要进行高考的学习和考试。 很多人说艺术生高考分数线很低,但是那是在艺术生在艺考通过的情况下。又有人会说艺考很容易,我希望说这些话的人可以真正的认识一下艺术生,因为他们所受的苦你可能根本没有见过。 以上就是我对艺考是否为教育里的捷径这个问题的回答。我希望对艺考有偏见的人可以真正的认识艺考。也希望所有的艺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加油!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不是走捷径,而是比文化生还累N倍。首先:艺体生对文化分的要求逐年递增,已经没啥吸引力了。其次:但凡所有的艺体生因为"专攻专业"导致文化分被拖垮,而好的艺术院校文化分均是按一本收分。最后几乎所有的艺体生都有"被骗"的感觉。(因为绝大部分最终被刷下来) 综上所述,艺体生是文化和专业的双上线后再来花里选花,故非但不是捷径而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接受任何反驳仅表个人意见) 学习不好学艺术那是老黄历了,你知道艺考的小孩有多可怜么,竞争有多激烈么,考前训练一年多孩子专业训练每晚都要到晚上12:00下课,联考校考时瘦弱的身躯背着画架拎着颜料在雨雪中排队候考,等到考场开门开考时手脚冰凉,拿画笔的手都冷到哆嗦,几万个人竞争几千个校考合格证,好不容易拿到校考证还要拼文化,高考只是二天,艺考要持续近20天,这内心的煎熬和身体的疲惫真是只有经历过的才能体会,作为一个艺考生的母亲我深知艺术生的艰辛,在送考的第一天,下冻雨,天蒙蒙亮孩子就出门了,看着考场外冷到跺脚的艺考生们,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还不敢让我的孩子看见,个中艰辛谁经历谁知道 未必啊!方向不明确满目跟从只会越陷越深。现在学生大多都是为了考学才从艺也是别无出路啊!迫不得已! 2019的艺考大潮已经逐渐退下,许多艺考生也是逐渐回到了学校,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学习。众人对艺考生都有很多不解,认为他们就是通过另一种捷径考上大学,对于他们很多人都是不屑的,在学习好的眼里他们就是一群学习差的人,不学无术,不好好读书,可是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在艺考的近几年来,数量也是在不断地增加,即使许多学校名额大大扩充,但依然就学率很低,供不应求。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而来回奔波,离开自己的家乡,跑向各个城市,还有的更是要去其他省份,在奔波中,谁又能读懂他们的辛酸呢? 有很多人向往我们可以去往不同的城市,欣赏不同风景。可谁又懂我们刚考完一个学校,又拿着沉重的行李背负着自己的包裹奔向火车站赶往另一个考点,连饭都吃不上一口就要火急火燎的出发,只看到他们美好一面却看不到背后的辛酸。拖着疲倦的身躯多想在火车上咪一眼,可是还是要拿着专业书或者稿子来来回回背诵着。 艺考不是易考,要知道你想去的地方,绝对不会有捷径可以走,唯有同你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到达你要去的地方。都说高考是一路披荆斩棘,过五关,斩六将才能成功,艺考亦同样如此。而他们肩负的却更多,他们要拿出双重精力,因为这是自己选择的梦想,他们勇于向前,他们更早的去接触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迎来自己的人生大关。 每一位艺考生都是最美丽的,因为艺考生的苦,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他们光鲜亮丽的背后只有经历的才知道他们受了多大的痛苦,每一位艺考生都是我们值得去尊重,因为梦想值得我们去尊重。 【教育考试类话题】 谢邀。打个比方来说,位列"新四大发明"之中的高铁、扫码支付、共享单车和网购任何一项,对于大众生活而言不可谓不是捷径,可总是有人为了家庭生活"吃穿住行"更加便捷,去参加数千比一的私家小客车指标摇号⋯⋯少数摇上的接着就去和汽车销售商以至于厂家斗智斗勇,更有甚者还须坐上引擎盖发直播;多数摇不上的可能在几年内耽误了、投入了很多精力甚至财力,偶有受人欺骗⋯⋯ 就有高中二年级想转艺考生的,要对艺考有个大致了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一先说,自己是高中的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高考时3+X的X是文综或理综,混合一个试卷的练习恰与艺考发生时间冲突,很容易使考生顾此失彼;再说,自己奔着哪门艺术专业使劲儿更为有准儿?常见影视编导方向或艺术管理方向文理兼收、少有童子功要求,在高二至高三的365天里,有实现艺术梦想的可能。 诚然,如果一次性报名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各两个院系共六个专业,招生现场任凭是谁第一次也会因人山人海而发懵、发怵、发傻,提前了解一下,有些思想准备;具体到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如此,最该注意的是选专业,表演或戏剧文学、播音主持或戏剧影视编导、音乐戏曲或艺术管理,每个系都出过教辅书,考官本人大多有硕士或博士论文,在国家图书馆可查阅。 中央戏剧学院招生标语和考生排队进入考场 若问到艺术特长生暨报考艺术生是否热爱艺术呢?并非在于艺术院校或普通院校艺术专业的招生数量可以估计;艺考生爱艺术未足奇,不那么爱呢,也是好事情,为一生思考,三心二意好。曾说过父母陪伴子女参加艺考,是系统工程中一项专门业务,大体有生活秘书、考试参谋、应急处置,尤其人身财产安全等事项,远超出考试本身交叉复合情态,多之又多绝非一般想像,爱必须有能力。 就以北京考生参加北京艺考为例,报名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各两个院系共六个专业招生现场人山人海,按招生简章准备填报材料,计划考试时间及转换考试科目。异地考生和家长们呢?有几个只报一所大学的一个专业呢?!生活秘书差旅食宿,考试参谋初试朗诵作品选择、复试故事和观影写作,应急处置两所大学两个专业同时三试,二者必居其一,爱就要懂取舍。 北京电影学院招生现场广告语和排大队情景 有谁乞求高中教导处开若干艺考介绍信报名过?在中国传媒大学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