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文开石我有靠谱答案因为是剧情中的人物,所以我们看下设定李涯,军统青浦特训班行动班学员。1937年参加金山卫战斗,深受班主任余乐醒重用。41年时被介绍给天津站站长吴敬中,然后去了重庆。1944年李涯从天津成功地到了延安,并潜伏下来,化名冯剑,代号佛龛,任职第二保小任自然课教员。 可能大多数人都把目光集中在戴笠评价为"价值连城";且明示: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 的评语上,重要是重要,可是一个潜伏人员怎么能威名远扬呢?毕竟最后暴露了,只能说有苦劳没功劳。其实大家都忽视了一个之前的重要经历"1937年参加金山卫战斗"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前夕,金山卫一线属于杭州湾左岸守备区,仅有为数不多的壮丁和少数地方军警从事海防巡逻。11月15日拂晓,大雾大潮。日军第十军司令柳川平助指挥所辖11万人,分乘运输船155艘,编乘3个运输队,以第六师团和第十八师团为先导在金山卫沿海登陆偷袭。而此时因为正面战场吃紧,驻守部队大部分都被调走,换防的部队又没到,只剩下有一个营部和两个连的战士驻守。 留下守军中有一个营长叫张子隆,是一个山东籍的营长,本来也接到了调防命令,11月5是凌晨开拔,刚开拔不久,便听到了激烈的枪声,于是他带着自己的部队杀了回来。日军是立体攻势,天上有飞机,后面有舰炮配合,日军如潮水般冲了上来,而此时张子隆的身边不到300人。 战斗打得异常惨烈,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且武器优于自己的敌军,战士们没有人退缩,奋力阻击,营长张子隆腹部中弹,肠子流了出来,依然继续指挥战斗,所部毙敌80余名,但终因寡不敌众,大部战死,仅余20余人突围,张子隆也因伤重牺牲。日军进攻塔港,12名盐警奋起抵抗,11名英勇牺牲。蛇王堂炮台守军在毙敌几十名后,全部壮烈牺牲。6点30分日军全线登陆,11月7日夜金山卫全部沦陷。 看明白了么? 因为高层判断失误,金山卫保卫战是一场国军300人对抗日军两个师团的战斗 日军的师团参考德国配置,等级不同人数不同,但战时一个师团至少也有30000人左右。,两个就是最少六万人也就是说金山卫保卫战至少是一场1:200的惨烈战斗 而李涯就是这场战斗活下来那仅存的20人之一。 这样的战斗幸存者,在哪里都足以称得上"威名远扬"了。 还认为这句话只是余则成应付敌人的一句话么? 在对日的战场上,他应视为英雄 只蛰伏、不启用,待战事,见奇效。—戴笠 这是谍战剧《潜伏》中戴笠给"佛龛"李涯的指示,能看出来戴老板对李涯那是相当看重的。 这战事刚刚有点儿眉目,佛龛就……我对不起戴局长的在天之灵啊—这是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因为李涯身份暴露被捕痛心疾首之时说出的话。 可见,所谓军统对延安最成功的潜伏人员"佛龛"李涯在延安几乎就没起到什么作用,1944年去的延安,在第二保小当自然课教员,满打满算李涯最多也就潜伏了不到两年,唯一的工作就是查了一下左蓝的背景,还直接把自己给暴露了。 无论怎么看,"佛龛"李涯的潜伏都算不上成功,那为什么"佛龛"在军统和保密局系统里很有名呢? 这事儿得从三个方面说起。 一、余乐醒重用的学生 按照《潜伏》剧情显示,李涯是军统青浦特训班行动科的学生,余则成是电讯科的,剧中曾提到李涯深受当时特训班的班主任余乐醒重用,这句话看似不起眼,但很重要。 余乐醒资格很老,还有一个很传奇的经历。余乐醒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和周公、邓公是同志和同事关系,后来他从法国到了苏联,在著名的"契卡"也就是后来的克格勃受训,回国后在黄埔军校当过老师,换句话说,戴笠曾经都是他的学生。 北伐时,余乐醒是鼎鼎大名的叶挺独立团政治指导员(相当于政委),他后来参加了南昌起义,当时林帅在他手下当连长,有一次林帅丢了全连伙食费,团长要枪毙他,还是余乐醒救了林帅一命。余乐醒升职调走后,接替他职务的是陈老总。 南昌起义失败时余乐醒卷了一包黄金跑路,后来在上海开设了我国第一家汽修学校和驾校,为我国的汽车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戴笠受命组织复兴社特务处时找到了余乐醒帮忙,毕竟人家是契卡培训出来的。余乐醒实际上不光是戴笠的助手也是他的老师,他教给戴笠很多特工理论和常识。在军统早期,余乐醒负责组织了好几个特训班,后来军统里有很多有名的特务都是他的学生。 军统四大杀手之一的沈醉是余乐醒的小舅子,当时沈醉被学校开除后投奔姐夫,余乐醒就把他带进了军统,后来沈醉28岁就成了军统的少将处长。 可以说余乐醒算是军统的开创元勋,在军统内部更是桃李满天下,他看中李涯就证明李涯确实有过人之处,毕竟青浦特训班开学时有五百多人,能被余乐醒特殊关注的人,自然有相当的名气和实力。 吴敬中原型之一的陈恭澍是余乐醒曾经出生入死的搭档,所以余乐醒后来因贪腐被戴笠软禁时将李涯推荐给吴敬中也是符合历史背景的。 二、潜伏延安成功率太低 《潜伏》中说李涯是军统在延安唯一成功的密派,这其实并不算太严谨但也不算太夸大,实际上军统在抗战期间往延安派了很多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早期的收买人员,在抗战爆发前夕和初期,延安和周边还存在不少匪特分子,于是军统就对他们大肆收买,还起到了一定效果,有一股土匪就曾伏击周公的车队险些得手。 不过,后来在边区保卫处和警备部队的大力打击下,这些军统收买的匪特分子几乎全被肃清,延安的环境焕然一新。 第二种是军统秘密抽调派去的特务。这些特务多数都是在大城市里呆惯了的人,吃喝享乐声色犬马,一旦到了艰苦的环境,一些人很快露出马脚被抓,没被抓的人因为受不了清苦的生活干脆找借口撤了回来。 第三种则是军统在张国焘建议下秘密特训的知识青年。当时军统在陕西秘密开设训练班招收知识青年进行培训,然后派往延安潜伏下来,这一招比前两种都更有手段,几乎是给延安量身打造的。 但是,这第三种也有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青年参加军统特训班是为了参加抗日,结果到了军统那里才发现是执行内战任务。于是有一些知识青年到了延安之后很快主动承认自己身份反正,他们还帮边区保卫部挖出了其他一些潜伏特务。还有一些知识青年干脆就彻底和军统断了联系,变成了真正的知识青年。剩下寥寥无几的特务也是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 后世可考的资料里可能只有沈之岳算是成功在延安潜伏过还全身而退的特务,他化名沈辉在延安潜伏了一年多,时间和李涯差不多。 沈之岳极其聪明,心理素质非常出色,还曾用故意漏小破绽的方法赢得信任,但他在潜伏期间几乎毫无作用,最多也就是自保,连和联络员接头都不敢,最后只能趁着外调的机会脱身回到军统。即使如此后来也被军统吹成了"谍王",后来他成了小蒋情报系统的头头。 对比之下,《潜伏》里的"佛龛"李涯不仅成功潜伏到了延安,伪装得还非常出色,能和左蓝这样的人物一起参加联谊会说明他当时应该是一切顺利。他比沈之岳还要成功的地方是居然还敢通过联络员和电台同吴敬中联系,虽然很快被抓但凭借这一点就胜过老老实实潜伏的沈之岳。 沈之岳后来被称为"谍王"和"蓝色007",那李涯是什么成色?他后来在天津站的作为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很能干的人,要是能换一个正常的站长,余则成压根就不是李涯的对手。 三、李涯很有价值 吴敬中向毛人凤汇报要拿秋掌柜交换李涯时强调"佛龛很有价值",毛人凤也同意"佛龛价值连城"。 一个暴露身份被捕的特务怎么就价值连城了? 实际上,当时军统对我党和延安的渗透非常失败,他们除了能在个别叛徒那里得到一些信息之外,对我党核心区域资料的掌握非常少,几乎是两眼一抹黑。 这时候"佛龛"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他在延安至少待过一年多,即使只是一个小学自然课教师,但他对延安的一些人和事的了解也是保密局全体特务加起来都赶不上的,他可以为保密局的情报研究部门提供非常详细的信息,便于他们甄别各种情报。尤其是李涯还熟悉延安的地理地貌,将来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时,李涯完全可以当一个向导,只不过和《潜伏》剧情无关不会拍罢了。 所以,沈之岳在延安啥也没干回来就受重用,李涯在延安不仅潜伏了一年多好歹还行动过,再加上他是鼎鼎大名余乐醒看重的学生,又是吴敬中(陈恭澍)的左膀右臂,在保密局系统里自然是名人一个,物以稀为贵嘛。 谢谢邀请。 《潜伏》中的李涯是在抗战时期,受到军统密派到延安卧底,化名佛龛的国民党特工。因为那是国共合作的特殊时期,军统高层只是要求其长期蜇伏,并没有给他什么具体的任务。如果说是他威名远扬,似乎是有些言过其实吧,毕竟李涯是在蜇伏期间的军统特工呀,而特工首先要俱备的能力就是隐忍。如果真的威名远扬,恐怕早已经成为了我方的俘虏了吧。 至于其在延安化名佛龛时候的功绩,本人认为这应该抛开国共之间的党派恩怨,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上分析问题。 首先,李涯在延安时的公开身份是小学教员,在此期间,他应该同其他的老师一样,真心真意地向学生们宣传抗日救国,誓死不当亡国奴的道理。 其次,李涯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军统特训班的特工,在蜇伏期间,他是完全有条件专心搞好教学工作的,他教出来的学生,成绩应该不会太差了的。这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为延安扫盲做贡献,往大的方面说则是,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了人才呀。同时,李涯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中也可以有不俗的表现。 当李涯被我党特工吕宗方,余则成暗算暴露回到了天津之后,面对国民党上贪下腐的局势,之所以还是不忘让孩子们能认真读书的初心,这应该是在延安长期的接受我党理念宣传的结果吧。 李涯之所以最后走上了不归路,只能说是其在错误的时间选择并坚持了一条错误的信仰的必然结果吧。 就《潜伏》而言,李涯在延安的确实什么功绩可言。 用陆桥山的话说,李涯不过是在延安挖窑洞,没看见李涯获得过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现在到好和咱们平起平坐,弄得好像立了多大功劳一样,至于说李涯为何没有获取有价值的情报,一是他所处的环境有关,他的公开身份就是个小学教员,根本无法获取任何价值情报,和余则成的地位相比。简直的不值一提。再就是李涯地位特殊,戴笠对李涯的任务是"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 作为资深特工,戴笠也知道,以当时李涯的身份也很难获取有价值的情报。所以也有进一步培养的意思。 戴笠的话和吴敬中说的,因为李涯的唯一联系人就是吴敬中。但戴笠的话对于吴敬中来说,没有然任何作用。整个天津站成为吴敬中赚钱的工具,为了钱财别说擅自期启动佛龛 。就算是 把李涯给弄死了又有什么,反正子弹上又没写字(吴敬中语)。应该说,李涯的能力是有的,如果把他和余则成处于同一个平台,他的成绩应该不亚于余则成,无论是处于敌我的哪一方。 李涯失败的是由于猪队友太多,余则成胜利是由于朋友的帮衬。在《潜伏》里 ,军统青浦特训班行动班学员。余则成和李涯虽是同学。但二人几乎无交集、从学校的表现来看。余则成个人能力显然不如李涯。 李涯在1941年成为吴敬中的下线,在44年从天津成功地到了延安。成为军统这些年来往延安最成功的的特工。在延安三年李涯凭借个人能力一直没有暴露(没有情报传出也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作为"佛龛被捕",主要还是因为吴敬中和马奎的内讧,导致吴敬中擅自启动李涯。可以说李涯是被自己人"出卖"的。李涯无疑是忠于他的"事业"的。整个天津站只有他一个人忠于他的职责 。在整个国民党兵败如山倒的时候,吴敬中都说陆军上将都没有信心的时候,他一个最基层的情报人员居然去分析"黄伯韬兵团被围歼"的原因。天津被包围,也只有他全力设计"黄雀计划"。李涯的失败是由于他所在平台的失败。而不是李涯个人的原因。他败于天下大势,无关其能力和品德 。 至于说李涯在延安三年没有提供任何情报,但情报不仅仅是军事情报,延安的社会,民众的行为,经济水平都是情报。可以说各个的方面都是有价值的的情报。甚至高于军事情报、情报的来源方向不仅仅是敌方高层,在市井阶层之间也存在有价值的情报。李涯提供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情报 。可以通过一个县上缴粮食就可以推导出整个延安一年能有多少粮食储存。经济情报往往比军事情报更有价值。但总体来说,李涯在延安的作用远远不如余则成,因为余则成从来不是一个人战斗,而李涯真的是一个人拼命。 在回到天津站以后,整个天津站完全是个名利场。在人心所向的历史大势面前,李涯的行为或许真的只能用滑稽来形容了。可惜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导读:军统特务佛龛的作用在于他的隐蔽性,因为隐蔽所以在内战时才有可能对我军造成更大的危害。在佛龛暴露之前并没有什么威名远扬,仅仅是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和戴笠知道。一个特务要声名远扬就麻烦了,早就被我军给抓住了。所以戴笠给佛龛的指示是: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但是李涯又与普通的特务不同,他和《渗透》中的齐公子一样有自己的信仰。参加过惨烈的金山卫战斗,他加入军统并化名潜伏不是为了金钱所以才会在军统高层威名赫赫。 其实在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腐朽统治就已经暴露出来,在《潜伏》军中无论是为为特权和钱财而革命的站长还是"嘴上都是主义,心里都是生意"的中统特务谢若林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而且这种现象很具有代表性,当日寇被击败后自持战功的享乐主义就开始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中盛行。甚至位高权重的少将站长吴敬中在信仰崩塌后都有"不为了那点特权谁还革命啊"这样的观点。而李涯是其中的特例,不但可以在一线参加惨烈的金山卫战斗而且可以化名打入延安。也许这才是李涯在军统高层闻名远扬的原因吧。 李涯参加过惨烈的金山卫战斗 金山卫战斗是淞沪会战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只有从杭州湾占领金山卫才能打开上海和国府首都南京的门户。金山卫胜负关系这上海南大门的安全与否,所以三个师团的日军乘日本第四舰队从杭州湾登录。本应来接防的第63师却迟迟未到,留守金山卫的只有如下薄弱力量:第62师一个连100多人;还有第62师补充连不足200人都是刚刚补充到一线的新兵武器都不齐全。此外就是缉私警察、盐警以及保安队成员。所有武装加一起力量也相当薄弱,即使加上戴笠部署的三四百人的别动队相比数万日本精锐也是杯水车薪。《潜伏》剧中参加金山卫战斗的李涯很有可能就属于别动队成员。 杭州湾水深40米,是难得的登录场所。但是国府参谋部认为日军重点应该是从上海登录,所以杭州湾附近的金山卫部署了少量军队。结果在淞沪会战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日军迟迟无法打开局面所以制定了从侧翼登陆的《杭州湾北岸金山卫东西海岸登陆战役计划》。同年11月5日凌晨日军主力第10军所辖主力三个师团在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以炮击为开始轻松完成攻破金山从侧翼突破我军防区的目的。正面防守的国军军事力量几乎全部阵亡,不久上海失守。从这个角度来说《潜伏》中的李涯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也许这就是他在军统高层声明显达的原因之一。 李涯作为军统特务有自己所为坚定的"信仰",最终在解放前夕被我党统治廖三民以牺牲自己为代价与李涯同归于尽 《潜伏》中的行动队长李涯和《渗透》中行动大队长齐公子是一类人,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反对进步。属于非常执拗的顽固分子,确实和"革命不就是为了特权"的天津军统站站长吴敬中不同。 首先作为参加过战斗的功臣李涯没有去谋求升官发财,反而被吴敬中派遣去了我党圣地延安潜伏。也许这就是他"不图立功受奖,为了党国消灭一切敌人"的真实想法吧。在被我党特工余则成发现返回天津站后,在担任行动队长的阶段中处处与我党作对。甚至在天津快要解放时,还在追查余则成。先通过翠平查找余则成的底细,在翠平失踪后又通过廖三民差点抓住了余则成。如果不是我党统治廖三民抱着同归与尽的想法杀死李涯,也许余则成最后就会暴露。 而在国民党撤退已成定局的时候军统天津站上上下下都在忙着弄点钱向台湾撤退,而李涯这个死硬分子却在忙着亲自领导战后搞破坏的"黄雀行动",并亲自发展团队成员。当李涯听到发展成员提出只有钱给的足够就参加时,李涯还生气的斥责他行动需要的是信仰不是金钱。所以说以战争吴敬中信仰崩塌以特权谋取财富的行为不是个例,只是当时国民党腐败统治的一个缩影。在这种情况下有所谓"信仰"的李涯就成为了其中的异类,终于无法和浩浩汤汤的潮流对抗落得个悲惨的结局。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在《潜伏》中,李涯是唯一一个让我敬佩的"敌人"! 李涯是一位有信仰的国军战士,他的意志比余则成还要坚定。在他心里,党国的命运既是他的命运,为了党国,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委屈,都是值得的。也是因此,他能成为硕果仅存的特务,潜伏在延安。 要知道,当时的延安条件可是差的很!一般的国民党特务可是吃不了这个苦。也是因此,戴笠安插了9个特务,只有李涯存活下了。戴笠亲自对李涯下指示:只蛰伏,不启用;待战时,见奇效。可惜,国军中猪队友太多,李涯这个"佛龛",最后还是被余则成找到了。 也是在李涯到天津站以后,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令人敬佩。在第15集中,李涯和袁佩林聊天时曾有过这么一段对话:袁佩林:怎么样,今天抓的这几个,能给你立功吧。 李涯:老袁,你也许有所不知,我干这行真不图立功受奖。 袁佩林:图什么? 李涯:为党国消除所有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抗日如此,反共也如此。 很伟大啊!李涯不是在吹牛,不是在装清高,这是他真实的想法。他潜伏任务失败后,并没有气馁,全身心投入到天津站工作中,每天连家都不回,就住在办公室。声色犬马都与他无关,他的眼里只有党国任务。李涯这么卖命,让余则成遇到了几次危机。 后来,余则成耍了个心眼,以抓到李涯在调查他为由,打了李涯一巴掌!李涯一个铁骨铮铮的大男人竟然哭了…这真是伤心了!他调查余则成是站长同意的。但是,在没有证据之前,他只能吃哑巴亏。当李涯自己在办公室落泪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也被李涯打动了。 李涯特别像《风筝》中的宫庶,为党国效忠,至死不渝。可惜,一个李涯拯救不了军统天津站,更挽救不了国军的颓势。回归正题,李涯在潜伏之前,曾与日军血战金山卫。 由于国军对情报不重视,导致日军两个师团在金山卫海滩登陆成功。而此时,我军在此处只有300多正规军,外加300多民兵(戴笠的别动队)。这场战斗结束时,我军只存活数十人,里面就有李涯。也是此战,让李涯在军统内部威名远扬。 (李涯死不瞑目。) 再者,后来,李涯潜伏到延安时,担任的职位也很敏感:延安的第二保小(保育院第二小学)自然课教员。这个学校专门招收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这所学校的校长,还是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也是因为生员和老师都跟延安的干部有关,这所学校被看做是"红色摇篮"。 李涯在这所学校,是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延安干部的。甚至,还能见到毛主席这样的重要领导人!李涯绝对是埋伏在我党领导周围的定时炸弹! (文|勇战王聊历史) 有了一点成绩就吹牛,他没有完成潜伏的任务就暴露了,不要再说威名远扬了,他没有打入共产党的要害部门,比如军委二局,听说最成功的是一个打入军委二局的无名特务和沈之岳,李涯要是懂历史的话,该学袁世凯和王佐,在发现自己可能暴露后,主动检举自己,假意投诚共产党,壮士断腕,出卖国民党潜伏特务,取的党的信任,做反间,成为双重特务。 李涯是个关心祖国命运的人,只可惜站错了队,如果能知时达务……不过,果真那样,李涯也就不是李涯了。 谢谢邀请!本人觉得这部戏虽然有正反面派的区别,但是没有令人讨厌的角色。大到戴笠吴敬中,小到龙二王占金,每个角色都是为了自己生存在那个年代所刻画的人物特点!吴敬中的信仰是权力和金钱,王占金的信仰是活着,余则成的信仰是共产主义,李涯的信仰是党国!每个人都向着自己的信仰前进,每个人都为着自己的信仰生存!李涯之所以以佛龛代号存活,一方面是他的稀有(同时期重庆派过去24个特工都暴露了,他是从天津过去的),另一方面体现了国民党在当时斗争状态下要树立坚持信仰的楷模!所以才有了李涯! 嘻,估计被二小评为优秀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