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的衰落可以说让人五味杂陈,一言难尽。如果说是社会进步有点言不由衷,如果说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或者是学校迫于无奈,自生自灭。 农村孩子大部分去镇上或县城读书,对于能够外出去读书的孩子而言,当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是镇与县城的学校条件优于村办学校,尤其是师资方面,简至不可相比。好的学校、优秀的教师还有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教育管理者大多集中在县城里。这也符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法则。 这里面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去不了镇与县城的学生怎么办?农村学校一个老师带三五个学生,并且分几个年级,势毕造成顾此失彼的被动局面。久而久之老师难耐寂寞,学生没有可比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下去,很有可能造成新的失学现象的发生。 好在普九教育有硬性规定,各级政府主管教育的部门会统筹考虑解决这类问题的。只是各地发展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可能解决的好,经济条件差的地方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扶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孩子们受教育也是小康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信上级党政领导会在基层教育方面统筹解决的。(2019/12/29) 教育有焦点,我们有观点! 很高兴和你一起分享我的观点。 我是一名一直在农村学校教书11年的一线教师,我从我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说一说目前我们学校的现状,坐标四川宜宾,学校共有五个教学班,其中幼儿班一个,小学一,三,五,六年级各一个班,学生总数不到70人。而在十多年前学校有学生近200人。这就是大多数乡村小学的变化趋势。 农村学校的学生为什么会不断缩减? 1.农村人口的萎缩。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通道,城市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在人口总量增长缓慢的前提下,对应的农村人口却是不断减少。 农村人口减少,相应的农村入学适龄儿童总数也随之降低。这其实还不是造成如今状况的主要原因。 2.农村适龄儿童入学分流。 农村适龄儿童入学选择有三个,一个是随父母到打工地点上学,这部分学生在我们这边大约占15%,二个是去镇上或者县市的城镇学校上学,这部分学生占比逐年上升,我们这边现在保守估计占到50%,最后不到35%的学生才会在本地村里的小学就读。 乡村儿童到城镇学校就读是造成农村学校招生难的最主要原因。 为什么如今农村的孩子要到城镇学校读书?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就比较复杂了,简短的说几点个人观点,不足的地方欢迎评论区补充。 1.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 2.乡村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 3.乡村学校与城镇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均衡。 4.乡村教师的流失。 5.农民对下一代教育的更加重视。 6.寄宿制学校的大力建设。 对未来乡村学校的猜想。 个人大胆猜测,在10年内,在现有乡村学校数的基础上,乡村学校数将再减少一半以上。 将时间维度再向后延伸,也许,乡村学校终将成为历史。 我也是当年从农村学校走出来的, 八十年代我们村里有小学, 就读非常方便。 下课肚饥了,走到家里拿个馒头返回学校也不会迟到。 就读的初中,当时距离家有十多里, 称作为联合初级中学,是邻近的几个村集资, 在原来的祠堂基础上改建成的。 中午需要回家吃饭,连走带跑往返一次一个半小时。 那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听说去县城上学,更别提去市里上学了。 而现在的农村学校,学生普遍面临着越来越少的局面,的确令人叹息。 父母外出打工或需要上班没时间接送孩子是一个原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没有县城或市里的办学条件好也是一个原因。 我想强调另外两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短缺, 导致教学质量的下滑 。 目前, 家长们越来越重视教育, 都是抱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思想, 都想让孩子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20世纪前后, 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大多不愿到农村任教, 想方设法留到吃住方便、条件好的县城。 不少农村教师也托关系走后门, 调到县城。 同时新建、扩建县城学校补充短缺教师,全县进行选拔, 造成了农村学校优秀教师不断流失, 以致部分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不断下滑。 我想, 只要学校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照样生源火爆。 我们身边就有个农村中学, 校舍位置偏僻, 但学校管理严格啊, 教师非常敬业, 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县遥遥领先。 不要说县直学校了, 市里也有不少学生在那里就读。 其二是社会的快速发展。 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 经济的提高, 农村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不再满足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 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了县城发展, 县城的小区越建越多, 居住的人口也越来越多。 农村的居住人口相应减少, 众多的适龄儿童随着父母离开农村来到县城就读, 以致农村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少。 目前,国家正在不断加大农村寄宿制建设、 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等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建设力度, 制定众多的如招聘特岗教师、农村教师晋级条件放宽、农村教师补助等优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同时,省市政府加大对城镇大班额的督导检查,从多个方面努力促使和保障农村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 现目前的农村来说,生活也相对有了质的提高,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有了很深的认识,他们大多都选择把子女送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学校就读,有的甚至还把子女带在身边,到自己所打工的城市里就读,因为在城市里的学校怎么都有个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而留在农村学校就读的基本都是一些子女偏多和较穷的人家,这些人多半都是没办法,只能让命运来注定子女的前途。所以对于农村来说,教学质量和环境虽然不如县城,但也不是真正的招不到学生的。 个人认为,现在很多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是正常现象,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 近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得不说,虽然近几年,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道路交通也非常的便利发达,但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一、农村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差距依然存在。 从表面上看,农村的房屋、道路等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看不见的教育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的相对综合素质,不是仅仅几年时间,就能够得到根本的提高和改善的。 毕竟教育要改变人们的思想,需要几代人持续的熏陶,才能有所改变。学校教育的老师们,只能是通过短暂的学校教育,去规范学生的言行,但是对于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还是不如城市里环境那么好。 《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二、地域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 由于交通的便利,地域之间的差距被拉近。人们就自然而然的会选择在交通便利,教育资源优于农村的地方,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一代孩子的父母,大都经历过成长。对于学习阶段的很多磨难,都非常的清楚。 现在的社会充满了各种竞争和挑战。如果孩子没有竞争力,就无法生存。所以不惜任何代价,想方设法的创造条件,让孩子在城里就读。所以很多人就在城里购置学区房,让孩子离教育资源好的学校近一些,同时也会积累更多的优秀的人脉。 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 越来越多积极向上、优秀的老师都会选择到有发展前途和提升空间的学校,或者名校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职业理想和个人追求。 就自身的发展而言,选择到教育资源优厚的学校去任教,对于自身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对学生言,选择去县城过城里的学校,那意味着他就能够接触到更多更优的学习资源。 不同于农村学校的教学方法,各种完备的教育设施的配备对孩子来说,能够真正的做到全面发展。21世纪最昂贵的是人才,城里的学校能够开阔眼界,拓展知识面,对于孩子来说也是非常好的。 农村学校虽然也配备了各种教学设施,但是,在真正留得住老师的这件事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很多的教学设施,教学教育资源,只是摆设而已!甚至很荒谬的是:还有人会心疼,把它用坏了!就更别说,老师还有各种各样的,除了教学以外的杂事要忙。同时农村学校的各种环境,滞后了老师的发展。很多从农村到城市的老师,都会觉得进城了,也终于脱离了那个落后的地方。 所以,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这个其中的原因既是多方面的,也是普遍存在的,更是不可逆转的一种现象。教育不是一两个老师就能够改变的现实。 我是忧优纵横侃教育,关注教育热点,关注孩子成长,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喜欢我,就关注我,有什么想法,大家可以评论区讨论! 农村的学校目前现状就是这样的。我们老家那里之前每个村子都有一所小学,一所初中,而且人数还特别多,基本上每个年级都要有三个班。但是最近我回去一看,整个一个镇子的小学和初中都取消了,只保留了镇中心小学和初中。这是什么概念?过去是十所小学,三所初中,现在是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可见生源是大幅度下降。 但就目前的教学条件来说,现在保留的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条件以及师资比过去分散的小学和初中要好得多,这也算是对当前农村的生源减少的有效改善办法。 这和当前农村劳动力无法就地转移有很大关系,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都是在外常年打工,他们的子女也是带在外面读书,再加上现在各大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的逐渐解决,把孩子留在老家上学的就更少了。 另外现在高考的升学率也是越来越高,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一旦他们出去上学,基本上都在城市安家立业了,相对应的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再回到农村上学。 再加上农村目前的学校条件和师资还不是很好,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待是非常高的,虽然身处农村,但他们从未放弃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所以很多人虽然住在农村,但也在县城里面买一套房子让孩子读书。 诸多的原因交织在一起,就导致了农村的生源逐渐减少,往往就会导致一个年级就几个学生的情况出现,这就会导致这些农村学校的教育会越来越差。 所以,只能通过学校合并措施来集中精力搞好农村教育,但即便是这样,还是无法摆脱留守儿童教育无法改善的问题。因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还有家长的参与。如果家长长期都不在孩子的身边,教育肯定是不完整的。我认为要真正的解决农村教育问题,还是应该落实到发展农村经济的措施上来,只有农村经济活跃了,劳动力就地转化了,大家都在家乡的土地上奋斗,农村教育的春天才能够真正来临。 你说的这种现象在现在中国农村普遍存在。对于这个问题,我从成因和建议两个方面分析。不妥之处请指正。 我国教育现状就是生源向城镇集中,乡村学生较少。所以人们常说"有校没人读,有人没校读",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镇化进程加快 随着我国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他们在城镇从事各种工作,时间长了,有个别在城镇安家落户,子女也随迁读书;有个别农民工虽是没有固定的房产,但是进城务工后,为了避免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少年,失去监管,因此往往带上子女在务工城镇就读,使乡村生源减少。 2、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国策已经很多年了,从实行一胎计划生育政策到二胎政策的时间段,是人口急剧减少时期,农村生源减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3、家长观念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观念发生变化,具体有两种比较突出:一种是务虚型,认为读书无用。一种是务实型,认为应该接受良好教育。 受这两种观念影响,一种是子女早旱辍学,一种是把子女送到城市接受好的教育。所以生源减少。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要解决需从几个方面着手。 1、放宽生育政策,鼓励三胎。 计划生育政策在2016年有所调整,由原来一胎过渡二胎,由于城市人的房子、读书等方面压力很大,大多数人不敢生。农村就不一样,农村人生育意愿比城市强,因此鼓励三胎有利于调节人口,增加生源。 2、加强农村建设 政府要加强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加强农业现代化,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吸引投资,使使进城务工人口回流,子女就地读书,生源会增加。 3、加强农村教育的扶持 农村教育相对于城市较为薄弱,因此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留住本地生源。 当然政府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尊重知识和人才,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题主所说的这种情况,应该是我们这边农村中学的现状相似。农村的学校不是招不到学生,而是很难招到学习天赋比较好的学生。 "市级重点初中学校把乡村优质生源的第一层‘油花’刮走了,县区‘招牌初中’又把我们这边的第二层‘油花’刮走了,我们这边还有多少好学生可以教呢?"一位中学的老师哀叹道。 其实,就拿我们这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上一届我们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一个班级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选择去市区好的初中学校就读。而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生当中,成绩比较差的自然为临近初中学校"守巢"。教每一届学生直到快要毕业的时候,总有一些家长向我咨询有关于孩子去向的问题,而我只能打"太极拳"——"每一所中学其实都挺好的,只要您的孩子愿意学,在哪里学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其实作为一线教师,我当然知道乡村中学和城镇中学之间存在的如同鸿沟一般的差距,但是我又不能明说,毕竟很多中学都有我的一些朋友,我只能每一头都不得罪,每一所中学的"性价比"如何,只能让家长自己去比较了。对于大部分心明眼睛亮的家长而言,他们自然会为孩子选择逼格更高、档次更牛的学校去。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在城镇中学就读,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买传说中的"学区房"。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地区采取什么办法应对呢?生源不足100人的学校?撤并!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撤并!!没什么发展前途的学校?撤并!!!说得浅显一些,这就好比某个人身上有了肿瘤就把相应的地方切除掉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这种耗尽洪荒之力去撤并薄弱校的方法,真的能振兴乡村教育吗?撤并之后"沉淀"下来的学校,一个班级有六七十名学生甚至更多,这样的班级真的能保证乡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换挡提速"吗?班级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隐患,如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乡村学校的生源质量和数量很难有起色!解决农村招不到好学生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想办法吸引优秀的教师下沉到农村任教。 如何吸引优秀的教师下沉到农村学校长期任教,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措施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让有本事的村民乐于呆在本村奋斗。 优秀的生源之所以离开农村去城市就读,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大城市打拼,所以很多孩子也追随父母在外就读。如果乡村的家长在家都能活出光风霁月的人生,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不输于城市的学校,家长还会用出大力气让孩子去城市的一些贵族学校就读吗? 在农村若能幸福安康,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谁愿意让孩子去大城市颠沛流离? 这主要是农村师资不足,教学质量较低,怕孩子学不到知识,长大无本领,从而走自己贫穷社会地位低下的老路。 农村孩子都去县城或市里上学,农村学校招不到学生,生源逐年减少。这在中西部的一些山区县就非常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农村的很多青壮年常年外出打工,有的在县城或者市区买了房子,农村常住人口不断减少,而他们的孩子跟随父母,有条件随亲就读,所以在农村学校上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少。 2.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滞后,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交通和待遇等也相对差一些,所以很多学校往往留不住老师,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有些学校少量的老师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也在苦苦支撑,教育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这使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担忧,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的让孩子去条件相对好的县城学校或者市区学校就读,这样也使一部分农村学校的生源流失。 3.现在农村父母观念转变了,也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所以即使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孩子去师资条件、教育实力等比较好的县城学校或者市区学校去就读,以期孩子能从小打下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以利于将来的发展。这也制造成农村学校生源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学校生源逐年减少,这在山区县比较突出。所以教育部门在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等方面有政策倾斜,比如在晋升职称方面增加岗位、放宽条件,通过免费师范生、特岗教师计划充实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等,以使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