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在公众号:孙娟的书房,邀您关注。 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格局是分层次的。一个人能够到达哪个层次,有两个因素。 一是天资的区别。 不可否认,有的人天资聪慧如珠玉,有的人天资粗鄙如瓦砾。 天资聪慧的人,世间万物都能让他有感受,生活细节都能让他有领悟。 天资粗鄙的人,风吹不进,雨淋不进,纵使家庭出身很好,从小被父母悉心培养,也是一块不可雕琢的朽木。 二是后天的努力。 人最后登上了人生的哪个层次,与后天的努力学习,不断反思自己,勤奋思考息息相关。 不幸的是,天资聪颖的人领悟力强,越能体会到学习成长的快乐,越愿意努力。 而天资粗鄙的人,领悟力费劲,却往往消极堕落,不懂精进自己。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三十岁,是个分水岭。 人在三十岁之前,都没有完全长成,知识结构没有确立起来,三观也在摸索中。各方面的能力,感知力都在成长中,人和人区别不大。父母注重教育的人,在这个阶段会表现得相对好一些。 但是在三十岁之后,父母的影响力已经逐渐退场。个人的自我学习力和成长力占了上风。 因为天资不同,个人努力不同,人和人之间开始有巨大分野。 聪明且有知识积淀的人,会转向对生活和自我的拷问,最终看清真相,超脱之后去追求真正的内心。 愚钝而看不清真相的,逐渐变成现实的傀儡,灵魂塌缩,空虚而又无心地活下去。 人在三十岁之后,人格逐渐完善成熟,人的层次与年龄开始不成正比了。 既有年老肤浅愚蠢者,也有青年智慧通透者。和年龄无关,和天资高下,阅历,读书,思考与否有关。 三十岁是个分水岭,人和人的层次已定。 由于内涵思想的不同,有的人的气质逐渐萎缩,眼神浑浊,尘俗满面,迅速地衰老下去。 有的人虽然皱纹爬上了眼角,却越来越有通透的气质,眼神越来越纯净透亮。 随着年龄增长,一些人逐渐衰败低俗,一些人却愈加清丽脱俗,浑身气质光华日盛。 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遥不可及。 01
第一层,人性低劣,所谓的"精明世故"。 他们无法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所以没有爱好。 关注点和注意力在无聊之中该何处安放?所以,他们会极其关注人。 用极大的热情去关注别人的私事,关注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关注谁比谁优秀了,谁比谁落魄了。 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些是世界的全部。他们的意识中,很少出现更高层级的事情。 所以,人群中造谣传谣的是这些人,天天说别人闲话的是这些人。对人防备,虚情假意,自卖自夸的也是他们。 他们会认为自己"情商"非常高,并且沾沾自喜。 这样的人,一旦攀附了别人,借着别人的东风,鸡犬升天,小人得志,就会狂妄不可一世。 一个人要是心胸狭窄,骄傲自满,见解和知识永远都是狭窄的。再加上除了研究别人,没有做过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腹中草莽,脑中无知。 中年之后即使锦衣华服,也是一派猥琐气质。 没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便会变得孤独。 这样的人,一生被尘劳烦恼困扰,很少体验过精神世界的愉悦,也没有良好人际关系的甘美滋养。 人生于他们如荒漠般枯燥无味,寸草不生。 02
第二层,关注世俗,也懂得自身努力。 关注世间的功名利禄,锦衣玉食,社会荣誉,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长久努力而获得。 他们很认同所在环境和时代的价值观,会尽自己的努力去迎合大众价值观。 再加上天资尚可,愿意付出努力,所以很容易能够取得世俗的成功。 这样的人很有事业心,也懂得自己努力。 功名利禄,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安全感。 身着华衣,珍馐美味,社会对他们的肯定,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的,他们往往会努力营造人际关系,所以他们的朋友往往很多。 这样的朋友关系中,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互相帮助,共享资源,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看重是否有用。 但是,"有用"并不代表着功利和虚假,他们会真心诚意的互相帮忙,互相扶持。 时间久了,会有一些情深义重,肝胆相照的好友。 毕竟,这些良好的品质,比如认真做事的品格,有毅力、头脑清晰、有决心、有事业心、有责任心,往往是能够赢得志同道合的人互相欣赏的。 有能力的人各方面都不会差。他们在意功名利禄,也在意家庭和睦。 03
第三层,有敏锐的思维,超强的敏感度。 相当一部分人天资聪颖,甚至可以说是老天赏饭吃。 因为有超强的感知能力,敏感度,他们的感官更加发达。往往对声音,颜色,形状,动物,甚至落日晨辉,枯枝昏鸦,都能有强烈的感受。 不仅能够感受到细微之处的大美,还能从某个瞬间体会世间万物运行的哲理。 同样的世界在他们看来,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与更加深层的含义。 他们似乎活在更高"维度"中,普通的事件经过他们的观察会纤毫毕现,仿佛像素更高了。 这样的人不仅敏锐,而且记忆力好,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所体会到,接收到,分析到的信息更多。 他们往往能够将很多零碎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构成丰富的认知, 在看似杂乱无章的信息库中,迅速找到关联信息,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一定的思维韵律、思维架构。 而这种对信息和知识的处理能力却大部分是天生因素,而不是后天主观就能造就的。 因为善于思考,思想深度在以常人倍速的状态成长着。 他们往往是先知,比常人更早地看到了趋势,看清楚命运的本质和时代的痛苦。 这样的人,在认知不够的人群中,往往不被理解而孤独。 但只要进入和他们同样聪慧,敏感的文明群体,他们就会如鱼得水,深受大家喜爱。 他们往往悟性高,具有才情,和艺术创作天分,感情丰富。 这些天资聪颖的人富有才情,又对人生有更加丰富,深刻的理解。 他们往往沉浸在学术,艺术等或美好绚丽,或宁静祥和的精神世界中。 由于经常沉浸在与自然对话,与思维游戏,与美相融的境界中。 世俗的口腹之欲,功名利禄与他们毫无吸引力。 高官厚禄,富贵荣华又怎么能够与精神上的醇美滋味相比呢?无异于嚼腊罢了。 即使有能力去应付俗世间的事务,但只要不是生计所迫,他们认为更有价值的是自己内心的感受。 所以他们不会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俗世事务中去。 由于没有世俗的目的,他们所渴望的精神世界的美妙靠自己就能实现,所以也不会刻意去营造人际关系。更不可能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与他人勾心斗角上。 所以这类人往往性情真挚,极具智慧却又单纯。 他们对于卑劣之人往往毫不掩饰厌恶之情,对于认可的人,则往往一片赤子之心。 然而,恰恰是这样的人,他的交友最为广泛,真心朋友也最多。 比如人人喜欢的苏东坡。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他在诗歌造诣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在作词风格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他在书法高度上,与黄庭坚,米沛,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在绘画上,与文同并称"湖州画派始祖", 然而,他在政见上,由于考虑黎民百姓,与王安石新政不合,被小人算计,仕途并不如意,可谓"情商不高"。 但是东坡大半生,外派城池遍及中国南北中,当地名人雅士争相拜访。 即使官位受贬,昔日好友也都是依依惜别,更有万里追逐他的脚步与他相聚。 与他在一起,无非吟诗下棋,游山玩水,并无什么目的,只是消磨时光而已,但人们如同过江之鲫,反复来往于他的门庭。 这与他才高八斗,闲适风雅不无关系。 如果你有趣,有才华,细腻真诚,人们钦慕你,喜欢你,和你在一起会得到心境的平和,精神的滋养,情绪上的快乐。 人类的文化,都是由这些才情丰富的人创造的。 我们的历史篇章中,最璀璨的部分,无不是人类智慧和才情的作品。 没有这些高敏感的人类,当今人类的精神文明该有多么苍白! 04
第四层,即宗教徒。 此处宗教徒,和凡夫俗子为了纪念先人,为了求免灾托难,为了排遣心中烦闷而去迷信耶稣,求神拜佛是两回事。 这一类的宗教徒,更是哲学家的升华。 分辨这两种宗教徒的依据是: 这个人是否有足够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否有个人深度思辨的思维能力; 是否有丰富的学养,是否单纯地为了探索终极关怀和宇宙生命的根本而走到这个境界的。 如果有,就可能是此文所说的宗教徒。 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 他们认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 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这就是宗教徒。 离我们最近的便有一位,那就是弘一法师。 他的思想历程有据可考,他的人生境界也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他的前半生是风情才子,后半生是却是世外高僧。 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 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 我们熟知的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就是李叔同的得意弟子。 但是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选择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半生,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玄迷。 李叔同有太多的爱,他对人世有太多的眷恋,他爱妻儿、爱学生、爱艺术、爱朋友,爱人世间的每一个人。 可他又早已看破无常,他知道所深爱的都将逝去。 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所以,他选择了宗教,以此来超越无常。 皈依佛门后,他放下了曾经的富贵荣华和盛世名誉,在虎跑寺的青灯前,研习佛法,依旧在学术的道路上耕耘着。 笔耕不辍,留下著作数部。 为弘扬佛法,他置生死于不顾。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因为放下了个人的爱恨,也就回避了无常的悲苦,了悟小爱的无常,也便成就了大爱的慈悲。 在这世事变幻中,内心才能不被煎熬,以此获得安宁。 所有的有情,有一天都会变成无情,因为来生我们都只能在虚无缥缈的银河再会。 弘一法师去世之前,写给自己弟子诗里的那句, 我们凡人也能体会些许他的心境: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春满花开, 皓月当空, 心中一片宁静安详。 最近有很多新读者阅读了我的文章,感谢大家~也欢迎大家关注作者的公众号:孙娟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