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老人生病,听到家属当他的面聊棺材和后事,躺在床边沉默不语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人生不过短短几十载,如逆旅踏行,有喜怒哀乐,有柴米油盐,有悲欢离合,有大道起点,亦有旅程终点。
起点被视为"新生",终点则被视为"死亡",无论贫穷或富有,谁都难以回避这一自然生命规律。
倘若说"新生"给人以希望和喜悦,那么"死亡"则令人唯恐避之不及,带来的只有哀伤。
1月17日,吉林农村的一户人家,高龄老人生了病,躺在床上,家属们围在床前,一边照顾伺候,一边当着老人的面,聊起了棺材和他的后事。
听到家属谈论自己的身后事,老人没有说话,躺在床边沉默不语,眼神缥缈虚无,不知道在思索着什么,呆滞的表情令一旁的孙女无比心酸。
她说:
"当着爷爷的面聊他的身后事,爷爷心里会不会难受?爷爷的表情为什么如此令人心酸?或许他也是不想给自己的儿女们添麻烦吧……"
当着老人的面谈论后事的,无疑是老人早已年过半百的儿女们,看得出来孙女的同理心很强,也很有孝心,对这种颇为冷酷的行为极为排斥和讨厌。
她认为,谈论老人的后事,最起码要避开老人,不要当着老人的面,让老人寒心,但她也很无奈。
作为孙辈的她,即便已经成年,在父母的那一辈人面前,在整个大家族里,依然是不具备任何话语权的。
老人的表现也足够令人感到心酸,躺在床边沉默不语,枯坐在床上仍然沉默不语,背对着一众家属,在简陋的屋子里透过那扇简陋的窗子,呆呆地看向远方。
他知道自己的儿女们在谈论着他的后事,但从头到尾,没有插过一句话,似乎将千言万语都藏进了眼神里,脑海里。
或许老人是在思索着自己是否真的已然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也或许老人是在想他这一辈子都做些了什么,又收获了些什么,又还能剩下多少时间。
看得我心里很难受。
翻遍评论区发现,人与人的悲欢是相通的,多数人并不赞成家属当着老人的面谈论其后事,认为那样过于残忍,最好还是避开老人。
尤其是吉林这位老人看起来精神面貌还不错,并且还能自己坐起来,谈论身后事尚且过早,即便有些地区的风俗是提前准备,也应该尽量避开老人。
人们总是理所当然的以为,历经的尘世沧桑越多,经历的岁月洗礼越久,年龄越大,就能容易看淡生死,甚至参透生命的终极意义,无为生老病死。
其实不然,农村有句俗语说:人老了,就会怕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话并不无道理,因为求生欲望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本能,随着生命的点点流逝,这种求生欲望只会越来越强烈,而不是越来越淡薄。
当然,也总有例外。
北大有位教授夫人,生前酷爱读书,晚年依然笔耕不辍,她在96岁时曾说过:
"人想要不怕死,就必须在精神上达到一定境界,超越了生死,才能放下生死,轻松享受有限的生期,任何事情只要想得开,就会战胜它。"
但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平心而论是很难达到她这种境界的,再加上人间的种种牵绊所导致的依恋心理,我们在面对死亡时,仍然会感到害怕和恐惧。
这位吉林老人同样如此。
但好在,他还有位共情能力极强,知道照顾他心理层面的孝顺孙女,孙女在自己的长辈面前虽没有话语权,但她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来照顾温暖爷爷。
1月18日,老人很早醒来,醒来后仍然枯坐在床上,时而低头不语,时而抬头眺望窗外的远方,孙女便一直守在他的窗前默默照顾,不曾离去。
良久以后,老人缓缓开口,说他想自己的老伴了……
一股巨大的孤独感,透过老人的背影和这句简简单单的话,扑面袭来,隔着屏幕也让人感到莫名的心情低落和哀戚。
孤独,始终是天下老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谁也找不到万全之策,谁也寻不到破解不到,既让人倍感心酸,又让人倍感无奈。
画面最后,是老人躺在床上,孙女携男友围在床前尽心尽力无微不至照顾的温馨场景,很美好,却莫名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只希望命运能够垂怜这样的美好,让老人的病能够早日康复,让全天下的老人都能够平平安安的度过余生,不再被孤独和疾病所侵扰。
只愿这个冬天不再凛冽,能够早日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