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渡兰 "家乡"和"故乡"是不一样的,家乡是地理意义上出生的地方,通过一条路就可以找到;而故乡是一个心灵深处的所在,当我们离开家乡到了远方,才拥有认识故乡的能力。 家,是一餐团圆饭 有一名网友分享了他的经历。 这名网友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最近这一次回家,回到时已经是凌晨,他不忍心吵醒家人,就在门外等了几个小时。 等到天亮,家门打开了,他爸爸从屋里探出头。这是一位朴素的中年男子,眼角布满了皱纹。 看到自己儿子的时候,整个人愣住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语无伦次地说:"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说着说着,眼眶就红了,嘴里还在激动地重复着"什么时候回来的,怎么也不说哟……" 这段内容,之所以能在网络上火起来,是因为人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们也曾是那个想回家却很少回得去的孩子,如今也长大成为期盼孩子回家的父母。 岁月并不饶人,它让我们把父母当初牵肠挂肚的思念,连本带利地尝了无数遍。 老话说养儿防老,其实我们对孩子,也不图个养儿防老,只是希望孩子能够多多陪伴我们,别忘了,这还有一个家,还有家人在等着他。 对孩子来说,世界可以很大,有诸多的未知;对我们来说,世界其实很小,小到只能容得下孩子与父母,小到过年的一餐团圆饭。 家,是淡淡的乡愁 王维有一首诗是这么写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他在异地偶遇老乡,询问故乡的种种事情,诗中没有一个字写到思、愁,却把那种乡愁表露得极好。 家,就是一种乡愁。 无论天南海北,乡愁就像一根绳子,一头在心上,一头连着故乡,每当节日,这绳子就会把我们往故乡扯。如果无法回到故乡,这绳子会勒得我们难受。 最近在某火车站,发生了催人泪下的一幕。 农民工邢师傅,为了家里的妻儿,常年在外省打工,省吃俭用。 才42岁的他,饱经风霜的脸,看起来像是有50多岁。 他衣着朴素、背着一个大包裹,包裹里面除了被褥以外,全是买给孩子的吃的。 讲到带的东西时,他从包裹里面一一拿出来讲,其中有些吃的甚至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只一心想买给孩子。 "经常不(能)跟孩子联系,光知道照片里的是爸爸……"说到这时,他强笑了几声,眼眶却红了起来。 为了回家,他在火车上站了40多个小时,两天没有睡觉。这一切,都为了回到家乡,回到妻儿身边。 华罗庚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 这一生,我们走过许多地方,但看过的风景越多,就越是明白,新城美景,终究不如故乡青瓦。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话,叫: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故乡,才是我们最亲的地方。 每到春节临近,我们无论在多远、多忙,都克制不住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思念,并不因时间而减弱,反而会愈加强烈。 除了上课、上班的路,回家路,可能是中国人走过最多的一条路了。 我们老吐槽这些年的年味越来越少,可其实从我们踏上回家路那一刻开始,年味就已经存在,年味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弥漫在空气中。 临近春节,回家,比什么都重要。 你是否还记得当初回家,父母的反应?又能否克制住,孩子回家时,自己的欢喜呢? 家,不仅仅是一个住处,还是一个来处。 常说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也许有的人如今只剩归途,但别忘记,你同时也是孩子的来处。 家,不仅仅是思念,无论我们如何变好或变坏,富有或贫穷,对家的这份独特的恋,是永恒不变的。 回家,是此刻我们心中最渴望做的事。 在家里,我们脱下一层层的衣服,做最真的自己;在家里,我们不是谁的甲方或乙方,而是父母或孩子;在家里,没有什么大道理,只有说不尽、道不完的琐事与温馨。 回家的路,是一条心路。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港湾。 主播:香琴 山东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 酷爱朗诵,用心生活。相信"做到好,越做越好" 文章来源:民生周刊(ID:msweekly)整理自 渡兰(ID:dulantea)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