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手工技艺之乡。 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09项、市级311项。 这些璀璨的民俗文化遗产,有些出自宫廷,有些源于乡野;有些延续千年散发出了新的活力、有些则在漫长岁月中淡出了大众视野...... 无论是哪一种,它们都是凝聚了民间智慧的艺术珍宝。 想要一日读懂渭南,太难! 如果从宏观视角解读渭南,注定是一项超乎想象的复杂工程。 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从那些至今依然鲜活的非遗文化中,叩响通往这片古老土地的大门。 古来先贤不寂寞 渭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曾经走出了三位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三圣":字圣仓颉、史圣司马迁、酒圣杜康。 除了杜康,和另外二圣相关的非遗文化,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谁说古来先贤皆寂寞?至少,这片故土上的人民,从未忘记他们。 ✿ 仓颉是渭南白水人,相传是汉文字的创造者,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的始祖"。仓颉造字的故事源于炎黄时代,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传说上古时期,皇帝的史官仓颉因为记史的需要,受鸟兽足迹启发,于"谷雨"节这天创造了28个汉字,从此结束了人们结绳记事的历史。 ✿ 虽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但他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的功绩却是实打实的,在汉字创造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由仓颉传说而来的"谷雨节"确定为"中文语言纪念日"; 2013年,仓颉传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2014年11月,"仓颉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种"无形"的文化,依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 韩城是"史圣"司马迁的故里,司马迁祠墓至今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拜谒。 每年清明时节,除了官方的祭祀活动,韩城徐村规模宏大、形式独特的民间祭祀活动,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徐村是司马迁后裔隐居的地方,相传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后人为避祸,将司马二字加工改姓冯、同,隐居徐村。 徐村,音"续"村,意为延续司马迁血脉之意。 徐村的司马迁民间祭祀活动形成于西汉,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这里的祭祀活动形式十分奇特,敲锣打鼓、张灯结彩、大戏不断,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还是"跑台子戏",蕴涵着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民俗价值。 在这种比过年还热闹欢快的气氛中,史圣远去的身影并不寂寞。 中华大地最古老的摇滚乐 提起渭南非遗,华阴老腔是不能绕过的话题。 这个最初源于黄河岸边纤夫拉船时吼出的号子的艺术,在两千年后依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人们称它为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摇滚乐。 老腔的发源地和传承地在华阴市双泉村。 这里位于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的三河口,是西汉京都粮仓遗址所在地。彼时漕运繁忙,船工云集,纤夫拉纤曳船,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号子声此起彼伏,便形成了独有的"拉坡调",再夹以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 久而久之,这种"一人主唱,多人附和"的帮腔独特唱法,便在华山脚下、黄河岸边的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