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水浒传》里面的梁山好汉,实际上大多都是一些打家劫舍、冲州撞府的强盗。然而,鲁智深恐怕是这群人里面最大的例外。 《水浒传》最具影响力的几个文学点评本,金圣叹、李贽等著名文学批评家,对于鲁智深的评价是最高的。 鲁智深的一生,就是行侠仗义的一生,完美诠释了"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在他上梁山前以及上梁山后都是如此,从未改变过。 鲁智深 然而,在历经波折、征讨方腊成功之后,鲁智深却彻底看透了梁山的本质,也看清了宋江的本来面目。 在宋江问他未来打算的时候,他用暗示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但是,只有6个人真正听懂了鲁智深的暗示,主动离开宋江并得到善终,没有像宋江、卢俊义那样被朝廷谋害。 鲁智深的好汉生涯是怎样的,又是怎样暗示离开宋江的,听懂了他暗示的那6个人又分别是谁呢? 宋江征讨方腊失去了很多兄弟,发展路线与宋江存在分歧 根据水浒传原文描述,鲁智深原名鲁达,是北宋末年西北边军的一名提辖官,相当于如今的一个正营级军官。 因为路见不平打死了恶霸镇关西(郑屠户),不得不去五台山剃度为僧当了和尚,被师父智真长老起了个法号"智深",寓意智量深远,将成大器、修成正果。 鲁智深没有让师父失望。尽管有过大闹五台山、落草二龙山等经历,但在一系列机缘巧合般的事件后,他上了梁山,投了宋江,后来还成为了梁山步军头号首领,受招安后随宋江南征北战,最后还立下了"生擒方腊"的一件大功劳。 这里要多说一句。《水浒传》中方腊被擒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民间和评书中所说的"武松单臂擒方腊",另一个是原著当中的鲁智深生擒方腊。 在我看来,后者应该更合理一些。 武松尽管武艺超群,但攻打睦州城断了一条胳膊,让他的武力值减半,很难完成擒贼首的重大任务。而鲁智深本就是梁山的步军第一人,由他生擒方腊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方腊(剧照) 只是,立下这件大功的时候,鲁智深却并没有很开心,反而是心如死灰。因为他最在乎的兄弟,几乎都没了。 攻打方腊的过程中,梁山多名正偏将领不是病故就是阵亡,特别是跟鲁智深关系最好的几个人:与他一同落草的施恩、曹正、周通、李忠等人相继阵亡,杨志、林冲得了风瘫,武松在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胳膊...... 鲁智深是个最为重情义的人,送别这一个个兄弟,实在是教他痛断肝肠。 说到底,鲁智深不是一个可以忍受孤独的人。他行走江湖多年,快意恩仇,最重要的原因是他身边始终都有朋友。这些朋友与他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给他撑起了一片友情天空。 攻打方腊 鲁智深这个人,就算不像关云长那样"义薄云天",对待兄弟也的确是"两肋插刀"了。史进被困在大牢,他豁出命去刺杀贺太守;林冲在野猪林遇险,他一路跟踪董超薛霸直到把林冲救下。 他做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前途命运,以致把生死都置之度外。然而,这些兄弟都没能陪他走到最后,兄弟们的逝去,意味着鲁智深活在人世间所依靠的义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即便是为朝廷立下了讨贼大功,擒下了造反首领方腊,但他没有了可以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的人。这一切的根源,是梁山之主宋江归顺了朝廷,受了大宋王朝的诏安。 与其他投奔梁山的好汉不同,鲁智深对宋江,不是小弟依附大哥的关系,而是相对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鲁智深 因为鲁智深是带着15位头领一起投奔梁山的,这15个人包含了二龙山、桃花山、白虎山以及少华山这四股势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四山系",鲁智深是这股势力的老大,他们上了梁山,让梁山的力量更加壮大。 简单一点说,鲁智深是宋江的"合伙人",他有权利跟宋江提意见。这一点从二人初次见面就能看出来。 宋江以往称呼上山的好汉都叫"兄弟""贤弟",见了鲁智深居然恭恭敬敬称呼他为"吾师"(我的师父),这既跟鲁智深出家人的身份有关,也代表着宋江对鲁智深和他率领的四山势力的一种尊敬。 鲁智深称呼宋江也不是"大哥"或者是"宋哥哥",而是"阿哥"——这是十分亲切的称呼,按照原著记载,鲁智深可能比宋江大一两岁,宋江对他十分仰慕,鲁智深以兄长之姿回礼,一切顺理成章。 宋江 只不过,鲁智深经历了太多事情,明白社会的黑暗程度。他打死了欺行霸市的泼皮屠户镇关西,解救了险些被高俅谋害的林教头,干掉了羁押史进的贺太守。 而这些人还都只是基层小官员,居于庙堂之上的高俅、童贯、蔡京等朝廷高官,乃至徽宗皇帝,才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毒瘤。 性情直爽洒脱的鲁智深,只盼着离这些人越远越好,而梁山老大宋江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居然是诏安,归顺朝廷,给这些坏人卖命? 鲁智深是一个纯粹的绿林好汉,他只想和兄弟们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做人做事但求无愧于心。而跟他相比,宋江则要复杂得多。宋江精于权谋、工于心计,每做一件事都有他的目的。 金圣叹就评价宋江是一个毒人、恶人,这话也许有点过分,但他跟鲁智深不是一路人,却是事实。 宋徽宗 然而,想带领梁山真正做大做强,鲁智深这种性格是不行的。鲁智深是一个行走江湖、快意恩仇的大侠,不是个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帅。根据全书的描写来看,梁山之主的位子,除了宋江谁也没有资格、能力去坐。 既然不是同路人,又极力反对诏安,那鲁智深为什么会跟随宋江一起归顺朝廷、南征北战呢? 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宋江的手腕非常强大,鲁智深和他的四山系比武力都未必能打得过宋江的亲信,比权谋就更不是对手。文韬武略,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没法比,鲁智深的胳膊拧不过宋江的大腿; 还一个原因是,鲁智深此人格局大,打家劫舍不是长久之计,诏安是为了兄弟们能过上好日子,成为大宋的正规军,总比在绿林占山为王、打家劫舍光彩得多,也更有前途。 所以,即便是不同意宋江归顺朝廷受诏安,鲁智深也依然带领着他的兄弟们,随梁山义军南征北战,征大辽、田虎、王庆,乃至下江南征讨方腊。 鲁智深 这两种说法其实可以合并,笔者甚至还想再加上一点:黑道的人终归还是对白道有所敬畏。像宋江这样刀笔小吏出身的黑帮老大,一直都对"封妻荫子"恋恋不忘,那么军官出身的鲁智深,自然对朝廷也存在着畏惧。 当然,是畏惧不是敬畏,能说出"满朝文武都是奸佞"的话,鲁智深怎么会敬重朝廷呢? 征讨方腊得胜归来的梁山,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梁山,而是大宋朝廷的梁山义军。已经有正偏将佐一共59名死在了征方腊的战争当中,未来回到京城,面对高俅、蔡京等当朝大奸臣,恐怕还会有更多人要遭殃。 老大宋江他管不了,但鲁智深也不想让更多无辜的兄弟重蹈他们的覆辙。他在想一个能够两全其美的办法,拯救兄弟们的性命。 高俅 征完方腊班师回朝之前,梁山义军在杭州城外六和寺修整之际,鲁智深与宋江进行了一番深入沟通。宋江请他一同回去做官,鲁智深不愿意。 宋江:"今吾师立了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做官,图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鲁智深:"洒家心已成灰,不愿做官,只图寻个清净去处,安身立命。" 宋江:"吾师既不肯还俗,回京师去住持一个名山大刹,也光显宗风,报答父母。" 鲁智深:"都不要,要多也无用,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听完鲁智深的话,宋江沉默不语。 鲁智深无疑已经猜到,即便是梁山义军为朝廷剿寇立下大功,他们也只是朝廷眼中的"四大寇"、不入流的强盗土匪,宋江一心想着光宗耀祖,但他很难落得一个好下场,别说"封妻荫子"了,甚至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鲁智深不仅自己不愿意回京师,更是通过这段话暗示自己身边的兄弟,不要跟宋江一块回去,干脆就此与梁山分道扬镳,还能落得个善终。 宋江(剧照)挚友武松和林冲因伤被动离开,却因祸得福 事实果然如鲁智深所料。众多归顺朝廷做官的梁山好汉,结局都不算特别好,最惨的就是宋江和卢俊义两位大头领,他们都被朝廷御赐了毒酒。 宋江还算落了个囫囵尸首,葬在了蓼儿洼,卢俊义干脆酒后失足坠入淮河,真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不过,鲁智深的这番话,的确让6名好汉听懂了。他们相继离开了梁山,而且寻得了善终,让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更大的遗憾。 首先就是武松和林冲。这两位大英雄,是梁山好汉里跟鲁智深关系最好的:鲁智深与林冲相识于东京大相国寺,林冲被高俅陷害刺配沧州,路上险些在野猪林被董超薛霸害死,幸亏鲁智深出手相救才逃过一劫,二人堪称生死之交; 而武松在孟州犯事之后流落江湖,也是鲁智深的二龙山收留了他,更年长的鲁智深把武松当做小兄弟,上梁山之后二人形影不离。 武松(剧照) 最关键的是,武松和林冲是仅有的与鲁智深有交情、还能活到征方腊之后的人。其实武松原本与宋江交情深厚,二人早在柴进庄园相识时就结拜为弟兄,但后来武松因为公开反对诏安,与宋江的矛盾被摆在了台面上,二人因此日渐疏远。 但是,武松对于宋大哥依然充满了尊敬,即便反对诏安,他也跟鲁智深一样,随梁山义军南征北战,多次立下战功。 然而,在征方腊攻打睦州城的时候,武松胳膊受了重伤,为了减少痛苦,他干脆自断其臂,成了残疾人。 征讨方腊结束后,武松心如死灰,他本就反对诏安,又不愿意做官,自然不想回到东京论功行赏。 林冲(剧照) 而从宋江的角度来说,他知道武松跟自己不是一路人,曾经的交情不代表如今的感情——武松不是李逵那样没有脑子的好汉,当初公开反对诏安就是决裂的信号,如今一同回京反倒会非常尴尬。 最关键的是,武松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他的武艺,而一个独臂的武松对他而言已经没有价值了。 为了保留最后的体面,武松主动找到了宋大哥辞别:"小弟已经残疾,不愿回京朝觐,只想在六和寺做个清闲的人。哥哥造册时休写小弟进京。" 宋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说:"任从你心。" 曾经亲如骨肉的一对兄弟,就这样成为了不需要彼此的路人。 自此,武松便在六和寺出家,活到80岁善终,这是后话了。 武松 但二人并没有恩断义绝。武松帮宋江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留在六和寺照看得了风瘫病重的林冲。 林冲,也是征方腊后第二位离开宋江的梁山好汉。 林冲是为数不多经历过王伦、晁盖、宋江三位梁山领导人的好汉,可以称得上是梁山的元老级人物。 多年以来,林冲为梁山出力非常多,又因为他曾任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超强,后来成为梁山马军五虎将之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称得上是梁山的"武力担当"。 与武松不同的是,林冲虽然跟宋江没有交情,但性格上却稍有些相似:妻子因为遭到高衙内迫害已经去世,他无法再"封妻荫子",但他也想着凭借征方腊的功劳"光宗耀祖"。 换句话说,他很渴望能够回到东京,接受大宋王朝的封赏。可谁知回京途中得了风瘫,渐渐沉重无法痊愈,论功行赏怕是也没有他的份了。 林冲 宋江对于林冲没有什么感情,既然得了病,就只能安排他留在六和寺养病。 武松既然不愿意回京请赏,宋江干脆做了个顺水人情,让留下来的武松来照顾林冲,这个安排也算是宋江给林冲最后的帮助。 由于病情严重,林冲在风瘫半年后就去世了。尽管没有武松活到80岁的寿数,但好歹不是被害死的。 卢俊义另有四位好汉主动离开宋江,快活自在得以善终 另外的四个辞别宋江的人,分别是天罡星混江龙李俊、浪子燕青,地煞星出洞蛟童威、翻江蜃童猛。 先来说李俊和童威童猛兄弟。他们上梁山之前就有交情,在梁山上作为水军头领,立下过不少功勋。 但李俊的水军在征方腊战争中损失惨重,张顺、阮小二和阮小五阵亡,张横回京路上病故,梁山的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活下来的水军正将(天罡星),只有李俊和阮小七。 阮小七是后来接受封赏之后才辞官回家的,李俊却一早就感觉大事不好,担心自己会遭到迫害,加上鲁智深的暗示,李俊决定带着童威童猛兄弟果断开溜。 李俊 原著里是这样写的:"混江龙李俊诈称风疾,倒在床上", 宋江来探视的时候他说:"哥哥不要误了回军期限,可留下童威童猛兄弟看视我,待病体痊愈就赶来朝觐"。 也就是说,李俊是通过装病,逃过了回京的一劫,还把童威童猛留下互为照应,方便彻底远走高飞。 这一招非常高明。宋江着急班师回朝,顾不得调查李俊的病是真是假,就只能随他去。而且既然是得病了,就不能不照顾,于是跟留下武松照顾林冲一样,把跟李俊关系好的童威童猛留下来照顾他。 此后不久,李俊、童威、童猛打造船只,从太仓出海,跑到了外国去。原著说李俊"后来为暹罗国之主",暹罗就是如今的泰国,李俊等人在东南亚当上了土皇帝,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岂不比宋江他们回到朝廷遭排挤强得多? 李俊(剧照) 燕青则更有意思,他的绰号"浪子"就已经预示了他"漂泊四海、浪迹天涯"的结局。 他虽然从小由卢俊义养大,但与自家主人并不是同一路人,卢俊义和宋江一样,一心也想"封妻荫子",可燕青看得非常通透,朝廷上奸臣当道,徽宗皇帝也不是个明事理的君主。 他跟卢俊义说了韩信"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明示朝廷不会放过梁山好汉,还提醒卢俊义"主公三思,祸到临头难走"。 可惜卢俊义不听。卢俊义骨子里跟宋江是一类人,他觉得自己缴寇功劳巨大,为大宋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不会负了自己和梁山。 燕青无奈,只得辞别了卢俊义,拉着一担金银珠宝,"不知投何处去了"。 燕青 燕青似乎很早以前就看透了梁山可能面对的结局。他在进京帮助宋江打通宋徽宗的关节时,就通过李师师拿到了徽宗皇帝亲笔写的赦免书。 这样,即便是离开了梁山,手里握着皇帝的赦免书,也能确保他后半生继续浪迹天涯,不会被朝廷找麻烦。 观燕青的所作所为,他与鲁智深真的很像。鲁智深是个和尚,可惜"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是个不服从佛家清规戒律的"花和尚",而燕青是卢俊义的养子、仆从,但也不怎么听话,只喜欢四海为家、到处流浪,所以是"浪子"。 正因为他们不听话,准确来说是不听宋徽宗、当朝奸臣,也就是不听朝廷的话,才能真正得到善终。燕青有徽宗皇帝亲笔写的赦免书,又拉走了一担属于自己的金银财宝,下半生自然可以无忧无虑地过他喜欢的浪子生活。 燕青(剧照) 原著没有交代燕青活了多久,但这个逍遥自在的浪子,肯定不会像他的主人卢俊义那样,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武松、林冲、李俊、童威、童猛还有燕青,他们听懂了鲁智深的暗示,无论是主动离开还是被动分别,都得到了善终的人生结局。 那么,鲁智深自己呢? 梁山一百单八将里,鲁智深是结局最好、最得以善终的一个。他死的时候,在杭州六和寺风光大葬,宋江、卢俊义带领梁山全部头领焚香祭拜鲁智深灵柩,就连奸臣童贯等朝廷大官也派人来拈香拜礼。 他的封赏被宋江赠送给了六和寺众僧人,他的骨殖被做成了神龛,葬在六和寺供来往人焚香礼拜。就像李贽对他的评价所说,鲁智深死后真的成了"佛"。不仅结局最好,鲁智深还是梁山好汉里死得最洒脱、最从容的一个。 鲁智深坐化 钱塘江潮水按时到来,从不失信,被称作"潮信"。鲁智深师父智真长老与他临别前赠与他几句佛家偈言,预测了他的结局:"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潮信"意味着"圆寂",佛家里圆寂就是死的意思,鲁智深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终点已经伴随着潮信到来,干脆从容面对死亡。 他焚香沐浴,换上御赐的僧衣,打坐参禅,左脚搭在右脚上,"天性腾空",灵魂从坐在禅椅的躯体上出窍,坐化而终。 圆寂之前他还给自己写了一首颂子,一首参透了佛性的颂子,道尽一生的荣耀与无奈:"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坐化(剧照) 一个从不遵守清规戒律、不诚心皈依佛门的"花和尚",最终却成了佛。但看过全书的读者都知道,鲁智深配得上这样的善终。 这个为人耿直、性情暴躁,又一生行侠仗义、忠肝义胆、眼光独到的关西汉子,最终得到了宋代高僧大惠长老的最高评价: "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一生为人正直,活得潇洒坦荡,最后还让几位兄弟各安天命得以善终。 有谁会不喜欢鲁智深呢?参考文献 [1]押沙龙.读水浒——人性的十三种刻度[M].西安,三秦出版社,2022-01(035-058). [2]汤毅.鲁达六议——浅析《水浒传》小说对于鲁智深人物形象的塑造[J].水浒争鸣(第十八辑),2020-07(283-292). [3]李欣.《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4(056-057). [4]许文平.从寺庙意象简论鲁智深"侠佛"形象之觉行证果[J].文教资料,2020-03(27-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