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沙场几人还?莫使英雄泪沾巾。 ——题记 这是周总理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次遇刺经历。 为救周总理,11名警卫人员当场丧命,仅4人生还。 这次刺杀究竟是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党的阴谋?还是另有他人所为? 那么会是谁有这么大的胆子,胆敢刺杀中共的高层领导人? 后来,周总理又是如何被平安解救出来的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延安的福尔摩斯"来解开周总理这次遇险的真相。崂山遇险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民族存亡危机日益严重。 此时,蒋介石一直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内战持续不断爆发,国民党大批火力集中在对付共产党身上。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轰动整个中国,当时国内局势非常紧张,许多爱国分子都希望蒋介石能够被处决。 但是中国当时的局势是内忧外患,如果不能团结一心,不可能赶走倭寇的侵犯。 共产党考虑到当时的局势,决定与张学良和平解决西安事件,蒋介石方面也答应了停止剿共行为,一致抗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背景之下,周总理为了缓解国际国内的紧张局势,冒着生命危险,应张学良、杨虎城之邀,亲自前往西安。 也正是这次邀约,让周总理一辈子都在感慨和后怕。 1937年,周总理从延安出发,一路途径崂山、甘泉、富县、黄陵、铜川、耀县、富平等地,赶赴西安建立根据地。 只是没想到的是,这第一站就万分凶险。 崂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就是兵家要地,全程山峦起伏,树木繁多,山口狭窄,沟壑纵横,极其适合隐蔽。 为了保护周总理的安全,这趟行程选择了汽车而没有选择火车。 临出发前,警卫局局长还特意叮嘱这些警卫一定要保护好周恩来的安全,全程都是秘密行动,组成了32人的警卫排在前方护驾,中间有大量武器装备护航,后方还有后勤部队断后。 甚至采用偷梁换柱的方法,让警卫陈友才穿上了礼服,若有突发情况,也能给周总理争取撤退的时间。 就在这么严密的保护下,是什么人有这番本事能够杀出重围,刺杀周总理呢? 崂山地形险要,汽车好不容易爬上崂山的陡坡,进入了一个山坳,三面围山,树木深密,人烟稀少。 就在静谧之中,突然划过一阵声响。 "刚刚是什么声音?"警卫员陈友才立马警惕起来。 作为周总理的替身,他任务更重,对于一点风吹草动,就全副武装。奇怪的是,声响之后又归于平静,陈友才还以为是自己疑心太重,汽车继续向前行驶。 突然,枪声如同烟花一般在林中炸开,密集的子弹如同暴雨般向汽车袭来,顷刻间硝烟弥漫。 在一阵枪林弹雨中,第一辆汽车的左前轮胎不幸中弹,车辆直直地向公路边上撞去。 由于车内只有手榴弹和手枪,射程有限,在道路上,毫无躲藏之地,如同靶子一般,眨眼间就被打成了筛子。 "掩护周副主席!" 敌在明,我在暗的情况下,必须要迅速转移。 警卫战士们在经历片刻的震惊后,立马冷静下来。掩护周总理寻找庇护场所,躲开敌人的炮火,情况万分危急。 庆幸的是,周总理很快就沉着冷静下来,躲在前轮后侧,指挥着战士们反击。 陈友才作为长征的红军老战士,作战经验丰富,很快就发现了突破口。 虽然敌方来势汹汹,但是在右侧的山头却没有布置埋伏,只要穿过一片空旷地,就可以向东南面的山上突进。 在简单地汇报了情况后,周恩来立马指挥警卫员们向右侧突击。 只是要在这枪林弹雨中冲进森林又谈何容易,敌方的子弹没有丝毫停息的意思。 周恩来决定向敌方投射手榴弹,以便转移部分火力。 周恩来和警卫员们趁着这个空隙立马向森林突进,只是敌人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的想法。 子弹向这边扫射过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陈友才毅然决然地站了起来,因为他穿着周恩来的礼服,陈友才瞬间吸引了主要火力,为同志们的突围争取了时间。 子弹如同暴雨一般密密麻麻地向陈友才袭来,他的胸膛被炸开了,支撑不住的他,重重地倒在地上。 敌人一边喊着"活捉周恩来"一边冲到卡车旁。 当他们看到陈友才身上的衣服口袋中有"周恩来"字样的名片,便认定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人,在他身上捅了数刀,直到献血将身旁的毛毯染红,敌人才乘兴而归。 陈友才倒下后,陈国桥立马顶替了他的位置,誓死保卫周恩来。 "你们快走,后方有我!"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句话,也是他最后的愿望。 为了保护周恩来,警卫员们前仆后继地冲在前线。 直到最后,仅剩4人生还。 周恩来经过这次突围后,顺着山沟,翻山越岭来到南三十里铺检查站。 待到延安的骑兵连赶到,周恩来立马吩咐他们回到崂山的战场,务必将烈士们的尸体安葬。 崂山战场之凶险,映入眼帘的是尸体纵横。 骑兵们将沾满了陈友才鲜血的毛毯带回来时,周恩来眼里布满了泪水: "友才是因我而死,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陈友才以及这些牺牲的警卫员,让周总理永生难忘,尤其是对陈友才。 周总理甚至多次为其流泪。 后来,在1973年的时候,周总理陪外宾来延安,还第一时间询问陈友才等烈士的墓地。 当得知他们的烈士陵园没有保存下来时,周恩来再一次落泪。 "我一生遇到过很多危险,并不太平,但是崂山那次是最危险的一次。要把牺牲的同志姓名搞清楚,一定要为他们立碑。" "一定要找到陈友才的坟墓!他是为我而牺牲的。" 毛泽东在第一时间得知这次遇刺的消息后,十分愤怒,立马下令一定要彻查此事。 "不可放过幕后真凶,不能让我们的同志白白牺牲。"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谁策划并实施的? 谁有这般胆量竟敢在这个紧要关头刺杀中共重要人员,这到底是针对周恩来的谋杀还是别有所图? 是日军之笔?还是蒋介石的手下?亦或者是伪军?土匪? 嫌疑人实在太多,一点风吹草动便会打草惊蛇,但凡有一点失误,便会给整个局势带来不可预估的影响。 这么棘手的一个案子应该交给谁来处理?又有谁能够担起如此大的重任?"延安福尔摩斯"临危受命 都说西方有神探福尔摩斯,而延安也有神探,他就是被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的谢滋群。 当这个案子发生后,中共高层第一时间就想到让他全权负责这个案件,可谓是众望所归啊。 谢滋群是谁?他是有什么过人之处被如此看重呢? 谢滋群出生于1916年的江西兴国县,在他14岁的时候就已经参加了红军,同年加入了共产党。 曾担任红一方面军保卫局科长、广昌警备区保卫局局长、红一军团保卫局侦察科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保卫科兼侦察科科长等职。 可谓是侦破过许多大案、疑案、要案。 只是在长征之时,患上了重病,再加上当时环境不好,营养不足,导致他的身体极度虚弱。 当时中共的领导都一致建议让其在家休养,只是珠宝又怎可被瑕布掩盖,保卫局的局长第一个反对,这么能干的下属,怎可能轻易就让他遗落民间! "一定要把谢滋群带走,不能走就用担架抬!他是我们的‘宝贝’,日后能堪重任!" 就这样,轮流派人抬担架,扛也要扛走,最后局长甚至将自己的骡子专门给他骑。 没想到的是,罗局长一举成谶,很快谢滋群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当时红军会师,在谢滋群的严密侦查和细心安排下,很快进入了延安总部,谢滋群也被称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红军"。 这一次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他的肩上,他接到任务后,没有半分耽搁,立马就召开了"诸葛亮"会议,大量争取他人意见。 通过整合,并结合当时的情况制订出了侦查方案:立足于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在政治争取无效的情况下,再出动足够的兵力,彻底消灭敌人。 经过会议的讨论,谢滋群对整个案件的经过进行分析。 将这次事件的怀疑目标锁定在两个方向。 第一个目标是日本内部的特务,或者亲日派对周恩来进行刺杀;第二个目标则是蒋介石故伎重演,想要单方面毁约,于是开展了此次刺杀事件。 但是在收集战场的情况后,谢滋群推倒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点,日本特务的目标是挑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刺杀会使得国共双方关系紧张,对日本方面百利无一害。 若是日本人所为,必然会留下嫁祸给国民党的蛛丝马迹,但是这次刺杀却没有任何与国民党有关的消息。 那有没有可能是国民党所为,然后将战场打扫干净呢? 若是国民党所为,他们的目标应当是刺杀周恩来,完全没有必要将周恩来身上的财产和武器带走。 在战场上那边得来的消息是,周恩来丢失了两个装满文件的盒子,但是其他文件和密码都没有丢失。 这让案子更加扑朔迷离。 很快有人将目标锁定在了张国焘身上,因为在周恩来遇险的时候,张国焘跟随者正好在崂山附近,极具作案可能。 为了不放过一丝可能,中央警卫当晚就包围了张国焘家。 情况却并非想象的一样,张国焘在面对大波警卫员的突击时,依旧表现得镇定自若,仿佛无事人一般。 这一情况反倒让警卫员不敢轻举妄动了。 谢滋群等人决定再进行调查和追踪,以及张国焘和张闻天的解释,这才发现是自己怪错了人,急忙道歉离去。 这个棘手的案子可是让谢滋群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拖着自己本就孱弱的身躯,深入到案发地点附近细致查看蛛丝马迹。 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更是与群众同吃同住,向群众广泛传播革命道理,并获得了群众们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谢滋群得知当地有位叫李老汉的人,他可能有这个案子的线索,便立即动身前往李老汉家。 只可惜李老汉胆子小,一直闭口不言,在谢滋群软磨硬泡之下终于开口: "那天,我就像平常一样,到劳山上面去打柴。结果发现前面有些声响,我走向前去一看,居然有百十个土匪,他们好像在山上挖着战壕。我不敢走近看,怕被土匪们发现,赶紧跑回了家。" 谢滋群将之前搜集到的信息与李老汉所言相结合,最后将嫌疑直指当地土匪。 那么这群土匪又是如何得知周恩来的行动轨迹的?他们的背后又是谁在指使的? 真相揭晓 若是土匪所为,土匪背后之人更为可怕,这令谢滋群坐立难安。 能够得知周恩来的行踪,并准确发动突袭,进行刺杀,这一系列行为严重威胁着我党内部。 在一番绞尽脑汁、寝食难安后,谢滋群决定两条腿走路。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一方面排查知道周恩来行踪之人,另一方面要打入土匪的内部成为卧底。 这一行动一旦暴露,谢滋群必将性命不保。 真可谓是皇天不负有心人,通过他与土匪内部的一番斗智斗勇,终于得知了土匪头子便是李青伍。 那么他为何要刺杀周恩来?他又是如何得知周恩来的行踪的? 当初,中央建立的剿匪部队就是为了剿灭这一支祸害周边百姓的土匪。 这帮土匪非常狡诈,一边称自己要投降从良,用金钱、美女、封官许愿,拉拢腐蚀了剿匪部队政委贾腾云,企图寻机打死剿匪司令吴台亮,带领剿匪部队投降国民党。 另一面又开始对我党进行突袭,实力不足的李青伍带着自己的部下连夜逃窜,来到崂山这块地方,躲了起来,干回自己的老本行——拦路抢劫。 因为地形险峻,易守难攻,再加上深山之处,难以支援,这就使得李青伍能够轻易的抢劫车队物资。 甚至抢到了奉系军阀的头上,这可让李青伍自负心爆棚。 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再加上土匪人口众多,很快就将抢占到的军阀物资挥霍一空。 心怀仇恨且与国民党沆瀣一气的李青伍,很快就拉拢收买流氓地痞作为他们的探子,刺探出红军的情报。 他在延安南门安插了一个坐探——冯长斗。 经过五天的秘密侦察,得知周恩来的行踪,想要大干一笔,给红军当头一棒,并且能够让自己扬名。 为了不走漏风声,李青伍对下只说是去打劫货物,并未表明本次行动的真实目的。 李青伍在周恩来车队出发前一天便开始进行了埋伏和修筑战壕,知道红军兵力的李青伍一直都小心翼翼,害怕自己暴露了蛛丝马迹,被红军找上门,只是百密必有一疏,也就是这一个疏忽,被谢滋群抓了个正着。 土匪们在修建战壕的时候发出了声响,引起了当时李老汉的注意,偏偏李老汉认识土匪中的一个人,为了保命,他立马逃回了家中,也就是这一眼,让谢滋群破案有了方向。 中央得知坐探是冯长斗后,立马对他进行拷问,得到结果后,便立马向上级汇报,征求剿匪行动。 这不仅仅是为了给崂山死去的同志报仇,更是为了崂山下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上级很快就同意了,剿匪行动立马实施。 整个土匪窝如同林中鸟,四处散去,毫无秩序可言。 李青伍也趁乱逃了出来,将自己打扮成乞丐的模样,向找家河方向逃去。 因为害怕会被搜查到,他决定继续逃亡,准备回老家东山再起。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剿匪军早就在他老家候着,他就如牛入泥一般,被抓了起来。 谢滋群也因此被誉为"延安的福尔摩斯"。结尾 这次遇险是周恩来同志一生中最为惊险的一次,他一直都没有忘记崂山中为了保护他而身亡的同志们。 他的口袋常年放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背面写着"崂山遇险,仅余四人 "。 英雄一词不仅仅有浪漫和光荣,还有鲜血和牺牲,所有为了解放中华儿女所牺牲的英雄都应当被永远铭记。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虽然当下的我们不需要去面对硝烟弥漫,不需要上战场牺牲性命,但是我们应当永记前辈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烈士不朽,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