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徐。 刚刚,国家工信部正式宣布,全面取消「星号」标记。 这也意味着全国正式摘星。 那段检查你通行记录上是否带星来决定你是否能进入某些场合的时光,将彻底成为历史。 一时间,所有社交平台都在刷屏,酒店、机票火车票等与旅游有关的词搜索量直线上升。 有留心新闻的人应该能感受到这阵子对于疫情防控政策一路在变。 就在昨天,第九版新冠防控方案发布,其中将密接和入境人员的隔离时间改为7+3,即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 在此之前,这个政策一直都是14+7,甚至有段时间传出要14+14的节奏。 要知道,我们目前最大的危险其实也是来源于境外,他们的躺平造就了病毒已经泛滥。 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一直没人提出要把隔离时间改变。 一切,都在慢慢变化。 这是国家政策层面,地方上其实也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杭州,这个率先开展核酸常态化的城市,从原本的24小时改为后面的72小时,而在最近也宣布改为7天。 合肥,直接对7天核酸检测按下暂停,退出常态化。 还有像山东德州、广东惠州等等几乎都陆陆续续退出48小时核酸的要求。 以前大家担心地方会不会怕担责会持续性核酸下去,目前看来这个局面并没有发生。 从政策到地方,都在慢慢放松以往被群众诟病认为过于苛刻的防疫,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开始「躺平」呢? 其实不然。 在工信部发布「摘星」的同一时间,最高领导人也对「动态清零」政策再次表态,肯定了我们的方针和目前取得的成果。 尤其在保护群众生命的这一底线上,我们的确赢了; 即使是拼命想黑我们的西方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死亡人数是最少的。 一边是继续强调方针一边是开始改变政策,矛盾吗? 其实不会。 老徐私以为,这种政策的一步步放松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来次「躺平」,而是更加深度去理解「动态清零」的含义。 明明就没有疫情,却搞那么多政策线,在层层加码的情况下,很多群众早就对疫情防控有怨言。 大家反对的不是国家保护普通老百姓不受感染的心,而是被这种无休止的防疫政策搞得失去耐心。 尤其是经济下行。 中国人普遍才步入温饱阶段,一下子就被打回去了,谁还有那么多耐心去听你解释什么感染后得重症的概率。 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担心明天是否会生病。 那为什么是国家政策的放松而不是对一些过度防疫的地方的惩罚呢? 实际上,都有。 上周,国家直接点名几个过度防疫的城市,认为他们即使没有发生疫情但是过度防疫,也该骂。 甚至有相关媒体喊出不止要点名批评,更要惩罚的言论。 至于类似这种隔离政策和摘星的出现,那就是从国家层面先把某些地方可能钻政策漏洞给堵上。 以后你地方不给卡车下高速,总不能说带星吧?你要是说来自哪里的不给下,理由和政策又是什么? 说不出,不就是过度防疫吗? 完美闭环。 很多人会说,那这样地方的压力很大,对他们来说公平吗? 这里我认为国家应该是看到核酸检测事件的效果后的一些考量,之前地方都以为核酸检测国家医保掏钱,一言不合就全员核酸。 最夸张的时候有四五线城市连疫情都没有,依旧动不动就全员核酸。 整得核酸检测不要钱一样。 后面,国家医保局踩下刹车,直接官宣「核酸检测医保局不包」。 消息一出,地方哗然,本来经济差就没啥钱,还要掏钱搞核酸哪有那么多钱啊。 一开始也是各种怨言。 结果呢?我们都看到现在地方对核酸检测越来越谨慎,疫情防控反而越来越好。 侧面说明,只要真正打到地方的软肋自然会有各种好的方法出来。 层层加码,过度防疫更多是因为有借口、想偷懒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真正自己当家作主需要考虑「油盐柴米」了。 能力一个比一个强。 摘星也是一样。 在《中国日报》过度防疫举报留言板中,有网友说自己刚刚从北京低风险地区进入河北,就被集中隔离。 地方的理由是:"因为北京带星"。 那星号退出历史舞台后,地方就得更加努力去思考如何做到精准防疫而不是一刀切。 只要方向对,方法总比困难多。 这也是我对微博上此刻很多人悲观的一个否定。 比如有人看到新闻后咨询了所在社区,得到的回复是即使没有星也不影响隔离。 大家都开始认为接下来肯定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但这是正常的。 国家政策刚发,别说社区,省市的领导们估计都需要连夜开会讨论接下来的计划安排。 要是国家政策一来社区就知道咋操作,那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小说里面。 这才是现实。 所以,我认为是没有必要过度悲观。 至于为什么既要坚持动态清零又要不断放松政策,根源只有一个:经济,必须继续发展起来。 中国太大了,只要经济不发展就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最直白的就拿防疫政策来说,为什么之前也有一刀切但舆论并没有那么轰动。 而如果你打开类似微博、抖音等公共评论区,会发现只要提到抗疫都是各种「冷嘲热讽」。 是大家突然就不爱国了吗?是大家突然就被西方洗脑了吗? 不是。根源还是经济。 失业率越来越高、物价不断上涨、工作越来越难找,这时候再看到过度防疫,就会下意识把所有的过错都归咎于防疫政策。 只有经济继续发展,所有的问题才能更好解决。 显然,高层也在不断对外透露这个信息,更不断找出问题的根源。 这比那些说既然别人都躺我们就也躺的极端处理方式,不是科学了很多吗? 尤其是,香港经历过上一波疫情的冲击,本以为要彻底好转后又开始了第五波疫情。 这种对病毒的未知,才是高层一直很谨慎的根本原因。 以我们的人口基数,真的要是得死人也是个很恐怖的数据,届时经济还能好吗? 显然,高层在衡量中不断一步步探索。 目前看来,一切都在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 不出意外的话,摘星,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