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废待兴!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一国两制需要踏上新征程
文|区汉宗 今日头条原创首发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星期二5月24日表示很高兴看到近日疫情渐趋稳定,因此特区政府也决定重新启动各项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活动。她说:"今年是回归祖国25周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尤其是经过过去五年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
香港每天新增阳性个案数字日前跌破200宗,创下了年初第五波疫情回落以来新低,这自然属于一件值得社会众人高兴的事情。然而在现时社会经济环境下,百废待兴,香港需要踏上"新征程"。
五年前国家领导人来港出席庆祝回归20周年大会,指出香港"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传统优势相对减弱,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但这些困难到今天都未获有效解决。
面对长期经济下行,香港小型开放、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暴露。香港产业结构单一和疫情还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脆弱性,香港失业率攀升至5.4%,逾20万人失业;另一方面,高层公务员加幅达7.26%,高官不与市民"共渡时艰",这意味著香港的管治离地,治港者不懂得化口号为实事,真正展开治理改革。
香港许多传统产业的优势逐渐被竞争对手迎头赶上,又缺乏新的经济亮点,若仍然不积极进取,打破现有单一经济结构的困局,便等同亲手摧毁香港的长期繁荣安定。依照目前趋势,香港引而为傲的金融、物流等传统支柱产业,竞争优势在未来十年内均会被取而代之,邻近地区早已磨拳擦掌,大举发展多元经济,若港府不重点出击,走向多元化,加大力度推动较有优势及潜力的新兴产业,培育成本地经济新亮点,香港恐怕只会原地踏步,无以为继,国际地位和国家层面只会逐渐褪色。
香港住房等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去年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指出香港要告别㓥房后,官员及建制派一时都纷纷说要解决房屋问题,但在口号以外实际做了多少工作,社会至今尚未看见。李家超在特首选举期间曾经到油麻地及佐敦探访基层住户,但其政纲最主要的倡议只得提速、提效、提量,以及让轮候市民提早上公屋,对《收回土地条例》仅表示会"适当引用"。现届政府未尽其责,候任政府未展曙光,香港住房等民生问题远未走出困境。
终审法院前常任法官烈显伦,在2020年已指出,香港法院误入歧途,香港法院并没有引领普通法适应"一国两制"原则,而是误入歧途:盲目固守一些难以理解、生搬硬套的道德概念和法律技术,并以此落实人权保护。长期以来,香港律师和法官被允许(实际上是被鼓励)对《基本法》敷衍了事。他们敬畏于这套体制的神秘感,就如同中世纪欧洲农民面对用拉丁语念诵的祈祷词一样。他们还没有认识到,这套充满假发长袍、鞠躬作揖等繁文缛节的浮夸体制,实际上正在侵蚀香港的法治。烈显伦呼吁,香港司法机关文化必须进行改革。但是香港司法至今未见明显改革,最容易改革的假发长袍等繁文缛节依然故我,香港司法领域提供"保护伞"的基本状况依然故我,香港最大规模选举舞弊案主犯戴耀廷判刑过轻,仅囚10 月就是司法"保护伞"的例证明。
"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无疑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繁荣、户有居所、人有工作、司法清明与广大市民福祉上。香港特区回归即将迎来25周年这个"五十年不变"的中途点,治港者再不能对经济、民生困境、司法误入歧途视而不见,乃至任由它们恶化下去。香港百废待兴,亟待革故鼎新。
港府策划25周年众多庆祝活动,选择以"砥砺奋进廿五载,携手再上新征程"为主题。姑勿论这些活动充斥著机管局启用三跑、消防处推广宣传片一堆滥竽充数的项目,也不谈过去25年特区管治是否真的称得上有"砥砺奋进"。治港者必须认真考虑,回归25年百废待兴,香港需要踏上"新征程"。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