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幼儿教育最需要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从事幼教工作多年。所有从事过幼教工作的老师都知道,每个学期教师们学习最多的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每个老师必须深入解读《指南》,并认真贯彻《指南》的精神。在《指南》中指出,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 很多家长会担心,那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呢?家长只想到让孩子赢,却没考虑超前教育会使孩子产生什么后果。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郑也夫说过: 在发达国家,人家是有立法的,幼儿园不准识字、不准教算数。为什么不准呢?是因为你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而是要让他玩耍、让他自立。 而德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如果按照中国家长的说法,不让孩子提前学小学的知识,这些孩子的学习将会很糟糕,会输在起跑线上。但事实如此吗? 并非如此。德国的工业非常发达,艺术设计独具匠心。在德国有很多世界名人,如爱因斯坦、马克思、尼采、等等。在德国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多达102人。他们都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但他们取得的成就却是巨大的。 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是放手不管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有的孩子3岁不到妈妈就急着想让孩子上幼儿园。他们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会念很多古诗。"父母注重于教会孩子各种知识,但他们没有教孩子如何上厕所,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别人交往。孩子的心智却并不成熟。碰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有的孩子就是直接打回去。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们是否除了学习外,其他任何事情都不用自己来处理,而由父母来解决?曾经有很多陪读的父母,帮读大学的孩子洗衣服,有的请保姆。这就是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吗?"他们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独立,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甚至遇到一些挫折就跳楼,具有"空心病",这些孩子拿什么去赢呢? 幼儿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孩子慢一点成长。我们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就象是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当他们蹲下来在观察一只从未见过的天牛时,孩子们会很兴奋。父母不要催他们:快去写作业。让他们观察一会,因为你的催促会破坏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兴趣。 幼儿园是没有作业的。他们在幼儿园里唯一的工作就是肆无忌惮的玩。让孩子们"输一会吧!"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提出您的看法。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感谢您为我点赞并关注我!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园长,我认为幼儿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快乐。 如何让孩子保持情绪上的快乐,接受学习和生活,应该是一所幼儿园应该秉承的中心。 从孩子走进幼儿园的那天开始,宝宝就开始接触社会,开始交往,开始新的征程,如何让孩子开心的接受这新的环境,新的人际,新的旅程,其实会给孩子种下一颗非常重要的种子。 我们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小班第1个月每天都要哭,早上和妈妈分别的时候哭,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听着听着也哭起来,吃饭吃到一半也会哭,睡觉的时候,一边听老师讲故事,一边流眼泪。 每次老师跟他沟通他都会说我好想妈妈,每天下午妈妈来接,第一眼看见妈妈立马哇哇大哭,感觉好像幼儿园老师虐待他一样。 但是当他过了第1个月的适应期,孩子表现就非常的自立,能听懂老师的规则,即便是之前第1个月老师讲的所有规则,他虽然一直有哭,但是他已经牢牢的记在心里,他有了归属感,还有了和小朋友们交往的方法,他在这所幼儿园过得如鱼得水。 就在这个月教师节,已经上了一年级的他,放学的时候还跑到幼儿园在门口等着老师,下班就为了去和老师拥抱一下,表达对老师的想念。 其实如果让孩子在一所幼儿园里开心的学习和成长,对于孩子来说这所幼儿园的教育就已经足够了。 感谢你的提问。 我以为幼儿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正确观念的培养 我们说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要想让孩子以后做事正确,就要先培养其正确的观念。或许由于幼儿年龄尚小,所以很多家长以为谈观念培养是天方夜谭。其实不然,我感觉在这个年龄段,一些最起码的观念,像独立意识、责任意识等,都是可以进行教育引导的。在此,我重点说一说责任意识的培养。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帮着做点家务,就给钱,甚至不同的活还明码标价,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身为家庭的一员,做家务是一种不可推托的责任。如果践行责任也付报酬,那么孩子大了后,自然就会事事以利为导向,这种观念一旦养成,会对其以后的家庭生活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2.良好习惯的形成 我们说,人的一生主要是靠习惯生活,也就是说,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只要养成了,就会跟随人一生。所以,一些好的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幼儿时期,孩子是一张白纸,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就会怎么成长。比较读书学习的习惯,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天天与孩子一起看书、天天给孩子讲故事,并且家长拥有着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就会喜欢读书学习。反之,如果家长家看电视,孩子自然也不跟着看;有些家长用手机哄孩子,我就亲眼看到过,一个不到一岁的孩子竟然在开机、玩游戏相当熟练。我想,这些习惯如果家长不有意识地去帮孩子矫正,那么,等他长大后,是很难克服的。 3.基本智力的开发 孩子的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多年前,在国外就建立起了专门的胎儿大学,对孩子进行"零"岁教育。当前,我了解到有些年轻人,孩子才八九个月,就开始聘人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了。在开发孩子智力方面,我想神童王恒屹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从幼儿开始,他的奶奶就用读古诗的方式来哄孩子,结果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2020年年仅6岁的小恒屹竟然与奶奶一起打败了由名牌大学毕业生夫妻组成的团队,一举夺得全国诗词大会冠军。 有个说话是"三岁看智力、六岁看性格。也就是说孩子的智力水平在三岁时基本就定型了,而性格与习惯则在六岁时就基本就确定了。这个说法虽然不一定科学,但是它展示出的道理却不容置疑,那就是:幼儿时期对孩子的观念培养、习惯形成和智力开发至关重要。所以,我们看是重视教育的家庭、越是家庭条件好的家庭、越是文化层次高的家庭,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就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教育与引导了,如果谁做不到,那么,孩子真得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以上就是我的三个建议,谢谢! 爱国教育,小小脑子明白台湾省是中国的一个省,建議有作曲家和作家谱写出二岸儿童朗朗上口的儿童歌曲,这很有用! 你好,我是肖亚。很开心看到幼儿教育的问题,在此我也发表一下我的见解。[害羞] 我是这样认为的:幼儿教育最核心的是"遵循儿童的特性,肯定儿童期的意义,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地位,着重儿童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㈠遵循儿童的特性。3-6岁,乃至0-12岁,都是有它的儿童的特性, 这个时期的儿童多动、好奇、身体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大脑的重量达到1000-1300g 等等,比方说,健康领域要参照《世界卫生儿童生长标准》,每年六一前后对幼儿进行身体体检,参照体检结果,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美食,保证幼儿的每天睡眠达到11 12个小时,达到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尊重自然教育,不要人为的改变孩子的特性,形成拔苗助长的习性。[敲打] ㈡肯定儿童期的意义。0-6岁早期教育的最佳期,此时95%的儿童都具有"神童"的潜质。生理上强壮卓越,心理上智慧敏锐。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快速发展,认物、识字、听音乐,不知不觉认字数千,具备良好的读书素质。性格培养,活泼开朗、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善良勤劳、具有独立性,儿童形成观察、提问、动手、动脑的创造教育。这些都是儿童期的意义。[中国赞] ㈢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地位。每个国家《儿童保护法》制定和条例都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新的世界儿童观出来之后,儿童的权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有些西欧国家的儿童权利在多年来保护政策下,儿童的权利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在我国还是非常的弱的,多年来拐卖儿童,儿童被家暴,儿童跳楼,等等。层出不穷,但是在社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儿童保护法也进一步被重视。人们对儿童的权利和地位也在逐渐的改观,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所以速度上还有待等待,对幼儿期教师的素质的提高,从学前教育的改革有了明确的变化, 相信儿童的权利和保护指日可待。[鼓掌] ㈣着重儿童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儿童也不同于以往的儿童。要带着发展的眼光来看现有的儿童,用以往的教育法已不能适应这一代的孩子,所以教育也是要有发展的眼光。儿童的发展,除了整体的发展还有个别儿童的发展。二八定律永远适用80%的儿童能够跟着整体的成长路线。还有20%幼儿,需要因材施教。 幼儿教育是一门绚丽的艺术,抓住核心,做好家校合作,让10后们,逐步成长。[V5] 肖亚,谢谢您看完我的回答,期待您的关注! 是智力开发和习惯培养。绝不是过早学知识。 看过一个观点,讲孩子的教育最好从八岁开始。不知道对否,但中国娃娃的教育可以从3岁的幼儿教育开始。幼儿在3岁进入幼儿园,就正式拉开了幼儿教育的序曲。 不少家长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来",孩子不背上三百首唐诗,不秀一段伦敦腔的英语,不计算下百以内的加减法孩子的前途就堪忧,什么聪明、伶俐的词语就与孩子很远。我们的幼儿教育大都停留在小学化的阶段。这个是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幼儿教育的师资、理念和我们家长的认知决定的。我们想让我们的孩子,什么都会,什么方面都有天赋,我们家长也想让小孩子在入读小学前什么都会,什么都行。整个社会促成了现在的什么双语幼儿园、国际幼儿园,不小学化的幼儿园,学不到东西的幼儿园,我们送孩子去干嘛。很多家长这么认为。 那么幼儿教育应该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呢,我认为:幼儿教育主要是习惯养成的教育,主要包括: 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幼儿而言,合理正常的规律生活,对他的生长发育、有效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学生受老师喜欢的学生都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很有规律,下课后先去洗手间,再去饮水,上课听讲也认真,作业写得也整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合的卫生问题。 二是养成良好的遵守常规习惯。遵守常规就是让孩子懂得规则、遵守,比如守纪律、懂规矩等。现在的家长接触了很多教育理念,最为流行的观点便是爱与自由,认为"孩子天性自由""我们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但是,家长们注意,自由的前提是规则,不管不顾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起孩子的规则意识。毕竟,没有人会喜欢公共场所大喊大叫的孩子。孩子在家、在幼儿园期间不单单是安全保障、吃好睡好,正常的生活常规、良好习惯的调教更为重要。常规包括生活常规、幼儿园常规、社会常规等。 三是养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幼儿园的团建活动很丰富,鼓励孩子勇于参与,积极参与,锻炼孩子的自信心。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有许多小事应鼓励孩子自己独立去做,如:洗手、漱口、洗脚、洗手绢和袜子,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孩子手脚麻利、眼明手快的个人素养。渐渐地要让孩子明白:你是家庭、社会的成员,这个家、这个社会也有你的一部分,你要学会为家庭建设、社会建设做些什么。孩子未来在社会群体之中生活,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团结他人、与人合作,借助他人的力量最终双赢。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而更主要的是要他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四是养成良好的良好品格的习惯。首先是独立的品质,培养孩子"我的事情我做主"的自主能力,面对很多自己拿主意、做决定得事情,不要让孩子太依赖,自己写完作业后能独立检查,渐渐学会自理、自立。孩子终究有一天翅膀会长硬,会飞向蓝天,离开旧巢,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其次,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比如常规礼貌用语"您好"、"请问您找谁?"、"需要我帮助吗?"、"我可以帮您转告"、"再见"等礼貌用语。 启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懂基本礼仪。 古人曰,蒙童养正。所谓的蒙童养正、启蒙教育、幼儿养性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意见的养成教育,其主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习惯的教育。习惯重要。为什么重要? 中国人讲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五岁成习,六十亦然″。说明升小学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人格品德、个性性格、态度情绪、知识概念以及特长倾问"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一旦养成则受益终生。正所谓,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误终生。 而不是"读绘本,学拼音,教汉字,学数学和背英语单词"等"小学化″教育。如此严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后患无穷。为什么?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能提高孩子们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有利于健康成长…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学好功课,不断地提高学习成绩;对形成学习能力起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对学会学习以及自学能力起促进作用,这些因素无论在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走上社会都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良好生活、学习习惯概之"日常行为习惯″,不仅为孩子们今后人格健全奠定基础,还能转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此重要,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又让家长、幼儿园老师容易教,孩子们易学易懂易记呢? 这才是关键。点头像精彩见!看悟空问答,品真正教育! 你说的是社会层面的还是家庭层面的? 社会层面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家庭层面的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投入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