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灭掉过哪些国家
各位朋友在浏览赏析之前给小编点点关注点点赞。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的战争,有对内的也有对外的,而在这些战争中也有很多国家被中国灭亡,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中国曾经灭掉哪些国家?汉朝灭掉的国家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此话一出汉帝国的强盛,军队力量可想而知。
1、南越国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河北人赵佗率领秦朝戍卒建立的大国,自汉高祖刘邦以来,一直是汉朝的劲敌。汉武帝即位后,决心解决南越国问题。于是采取先礼后兵的战术,派外交神童终军去劝说南越王内附。到了南越国后,终军果然不负众望,说服了南越王和王太后,原本南越国可以兵不血刃地归降汉朝。然而,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年轻的终军死于乱军之中。
听闻终军被杀,汉武帝勃然大怒,调集十万大军,水陆并进,如同势不可挡的怒涛一般歼灭了南越国,杀死罪魁祸首吕嘉,化其领地为九个郡。
2、大宛王杀汉使,头颅悬于北阙
为了寻求更好的马种,汉武帝派使节去位于今天中亚的大宛国,用重金购买传说中的汗血宝马。然而大宛王认为汗血马是国宝,不能轻易送人,所以予以拒绝。由于没有完成使命,汉朝使节勃然大怒,当着大宛王的面,敲碎了原本作为国礼的金马。感觉受到侮辱的大宛王,立即派人杀害了使节。在大宛王看来,汉朝离自己国家有万里之遥,中间还隔着一个帕米尔高原,汉朝定然不会派兵来报复。
然而大宛王想错了,汉武帝认为没有得到马匹事小,但是杀害汉使事大。如果不对大宛加以惩罚,西域各国恐怕都会轻视汉朝。于是,汉武帝派遣外戚李广利带领数万大军进攻大宛国。然而由于准备不周,路途遥远,这次攻伐宣告失利。对于李广利的失败,汉武帝勃然大怒,于是调集了全国的力量,又组成一支七万人的大军,动用数十万人为他们准备辎重。
面对强大的汉军,沿途西域各国纷纷打开城门,向汉军提供后勤。经过艰难跋涉,汉军到达大宛,并很快攻破了外城。大宛贵族震恐不已,于是杀死大宛王向汉城投降,并拿出城中所有马匹供汉朝挑选。
汉军回国后,汉武帝将大宛王的头颅悬于北阙,而北阙是专门供外国使者居住的位置,其目的不言而喻。在强汉的震慑下,西域各国纷纷归降,再也不敢轻易触碰汉朝的虎须。
3、朝鲜杀汉使,汉武帝灭其国
卫氏朝鲜名义上是汉朝的藩属国,但却一直暗中与汉朝为敌,阻碍其他国家向汉朝进贡。于是汉武帝派使臣涉何与朝鲜王交涉。在谈判破裂之后,朝鲜王竟派兵杀死了涉何。
涉何事件发生后,汉武帝立即调集兵马,准备灭掉这个不知死活的国家。元封二年秋,汉武帝调集五万大军,分海陆两路围攻卫氏朝鲜的首都——王险城。经过激烈战斗,卫氏朝鲜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朝鲜王被主和的臣属所杀,整个朝鲜国并入汉朝,成为著名的汉四郡。
4、匈奴杀汉使,汉朝千里斩单于
匈奴是汉朝最主要的敌国,两国使节来往不绝。虽然汉朝使节与匈奴人屡次发生冲突,但大多都是扣留了事,很少有杀害使节之事,因为匈奴知道,杀害汉使会有严重的后果。
苏武被匈奴单于扣留后,曾用言语威胁:"南越国杀汉使,现在已经化为大汉九郡;大宛王杀汉使,头以挂在北阙;朝鲜杀汉使,很快就被诛灭;今天如果单于想要杀我,匈奴的大祸就从我开始!"在苏武的严词之下,匈奴单于还真不敢把他怎么样,将他流放到贝加尔湖了事。
不过凡事有例外,汉朝中期,匈奴分裂为五部,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扶植下得以胜出,并占据了漠北。而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逃亡到中亚的康居国,在当地称王称霸。因为怨恨汉朝,郅支单于杀害了护送自己儿子归国的汉使谷吉。
为了给谷吉报仇,汉朝西域都护骑副都尉陈汤说服都尉甘延寿,调集汉朝屯田兵和属国兵数万人,千里奔袭郅支单于所筑的城郭。在猛攻数日之后,将城池攻破,砍下了郅支单于的头颅。
由此,郅支单于"有幸"成为被汉朝杀死的第一个匈奴单于,也是唯一一个匈奴单于。回到国内,陈汤在述职书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豪气千云之语绝不是空话,强汉多次证明,违抗汉朝的下场有多么惨烈。
汉朝的国威是打出来的!!!隋朝结束了400多年的乱世
隋朝统一战争是 南北朝末期的统一战争。580年 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 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 隋文帝。在安定内部、解决北方 突厥的外患以及并吞西梁后,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 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 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此役逼降 陈后主陈叔宝,陈亡。并陆续招降三吴、岭南等地区。隋文帝完成了大一统,成功结束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唐朝不灭个国家都不算是有名的将军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创造出无数奇迹,彰显华夏民族的风骨。直到现在,外国汉人聚居的地方依旧叫做唐人街,他们穿的衣服还叫做唐服,数千年过去了,唐朝在华夏儿女身上的印记却从未消除过。
大唐的自信缔造了盛世,而它的自信又来源于强大。作为"强汉盛唐"的一部分,唐朝到底有多强大?关于这一点,被唐朝打败的哪些国家,恐怕最有发言权。
1、唐朝灭突厥
突厥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称为国家,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突厥源流说法诸多,莫能统一。
公元540年,突厥这个词始见于中国史册。公元550年,突厥破铁勒。公元552年,突厥部落建立汗国。公元553年,灭柔然。公元554年,统一铁勒以及整个漠北地区,逐渐征服大兴安岭到里海之间的广阔土地。北周后期,突厥室点密西征割据行政,突厥出现实质上的分裂。公元583年,东西突厥以阿尔泰山为界分立。
唐初,东西突厥灭亡于唐,高宗末东突厥复国。公元743年,回纥人起兵反抗突厥,于745年灭后突厥,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投靠唐朝。
2、唐朝灭高句丽
高句(gōu)丽(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书中也写作"高句骊",简称"句丽""句骊",现又叫"高氏高丽") 是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在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存在的一个民族政权, 与百济,新罗合称朝鲜三国时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馀人,后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由于高句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国土横跨今日的中国及南韩、北韩国,都声称高句丽是自己本国的原始民族。
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
唐朝盛世:这时的唐朝就比较狠了,主要对外征伐。先后灭掉了吐谷浑(627年)、东突厥(630年)、高昌(640年)、薛延陀(646年)、中天竺(648年)、龟兹(648年)、西突厥(657年)、獠人(658年)、契丹(660年)、百济(660年)、铁勒(660年)、倭国(663年)、高句丽(668年)等政权。
唐朝晚期:此时的唐朝藩镇割据严重,朝廷实力减退。相继灭掉西南蛮(729年)、突骑施(744年)、后突厥(745年)、小勃律(747年)、石国(751年)、大勃律(753年)、回鹘(842年)等政权。
当然,征服是有不同的标准的,有灭国占领,也有的俘虏敌国君主,另外扶植忠于唐朝的新君主。被唐朝灭掉的,数得上的国家至少在30个左右,至于那些短暂出现的,被唐朝灭掉的中亚小国,就无法统计了。 一般意义上来说,唐朝不负"汉人武功,极盛于唐"的美称!
蒙古:马背上的民族,手持弯刀征服世界
严格意义上来说,蒙古也不能算是中国,但是姑且可以算作一例。
在中国的历史上,成吉思汗时期是中国所占版图最为广阔的时期,从成吉思汗本人到窝阔台到忽必烈,元朝灭亡了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了七百多个民族,奴役了超过六亿人口。
成吉思汗,这个在宋元时期让敌人闻风丧胆,让族人甘愿臣服的名字,的确当得起一代天骄的称号。可是这位草原上来的君王一生都在扩张,最终也是死在扩张的路上。这是成吉思汗同各代君主最大的不同,他永远不满足于国土的面积,他追求不给外族留一丝一毫的喘息,蒙古的铁骑应该踏平目之所及所有的土地。可是元朝并没有完成他一统天下的志向。那么倘若其身不死,寰宇必将是成吉思汗的天下。
蒙古人不擅长耕种与手工业,于是蒙古国在其大汗戴带领下选择了南下劫掠,先是西夏,再是西辽,再是大金。成吉思汗的死并没有停止大蒙古国的扩张。
他的军队向西到了莱茵河畔来"饮马瀚海",向南到了缅甸越南,向东到了日本海,向北覆盖了整个西伯利亚平原。 古代帝王之业大多毁于后代,而窝阔台上台后,一是联宋灭金,二是继续西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大蒙古国的疆域在窝阔台的手里扩展到了欧洲。后来蒙哥征战覆盖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域。再后来忽必烈曾两次进攻日本,征服了缅甸 这是大蒙古国解体前最大的版图,有四十个国家被征服的版图,有无数人民被残杀奴役的版图。
明朝汉族最后的威风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江山是实实在在打下来的。但是他为何在大明祖训中立下一条规定,那就是将15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呢?
这15个国家是:朝鲜国(今朝鲜)、日本国(今日本)、大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小琉球国(今中国台湾)、安南国(今越南北部)、真腊国(今柬埔寨)、暹罗国(今泰国)、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后被安南灭国)、苏门答剌(今苏门答腊岛八昔)、西洋国(今科罗曼德尔海岸)、爪洼国(今爪哇岛)、湓亨国(今马来半岛)、白花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部)、三弗齐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渤泥国(文莱)。
朱元璋是一个十分讲原则的人,他曾说过: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讨;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
这句话的意思是,海外之国如果对中国构成了威胁,那必须讨伐。如果不足为患,不能擅自用兵。因为领土越广,不利于统治。常年征战,也会劳民伤财,从而爆发起义。
当然了朱元璋不是随便说说的,隋炀帝曾经征讨琉球,但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从战略上来,这场战争是没有必要的,反而给后人留下恶名。
但是明朝前后应该打败了3个西方国家了,其中荷兰被2次打败过,葡萄牙也被打败过2次,这样算应该是5个。所以明朝分别是和: 葡萄牙、荷兰、英国 这些3个列强有打过,最后都以胜利告终。 清朝最后一个的封建王朝(藩属国)
藩属国是西汉在周代服国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具有亚洲特色的国际秩序,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前后延续了2000年之久,直到清朝灭亡才宣告终结。清朝在入主中原后,也继承了明朝的宗藩朝贡体制。按照《清朝通典》的记载,清朝的藩属国有40余个。
但严格来说,只有像朝鲜、琉球这样的"遣使敕封"才能算作真正的藩属国,其它的诸如真腊(柬埔寨)、葫芦国、英吉利等与清朝只有贸易往来而无政治关系的国家,并不是藩属,只不过清朝出于"天朝上国"的观念,把这些国家的来华贸易视作"朝贡"对待。
(1)朝鲜王国
朝鲜王国前身为高丽王朝,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政权后,朱元璋赐名"朝鲜"。清朝甲午战败以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立,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
此后,朝鲜国王李熙下令烧毁迎接清朝使臣的迎恩门,废王号建帝号,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清、朝宗藩关系彻底终结,并且关系迅速恶化。大韩帝国借口要收复高丽故土,于1904年出兵攻入东北,但被清军胡殿甲部击退。1910年,大韩帝国亡于日本。
(2)越南王国
越南前身为安南国,其领土北部原为秦朝象郡,明朝永乐时期曾一度将整个安南纳入明朝直辖。嘉庆八年(1803年),清朝赐国名"越南"。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朝作为胜利一方,却签订《中法新约》,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越南王国沦为法国殖民地。
(3)暹罗王国
暹罗王国在顺治三年(1646年)与清朝建立宗藩体制,1855年,拉玛四世国王仿效西方进行改革,废除了与清朝的藩属关系。
(4)缅甸王国
缅甸王国前身为贡榜王国,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与清朝爆发战争被大学士傅恒领军击败后,遣使入贡,建立宗藩体制。1886年,沦为英属印度行省。
(5)不丹王国
乾隆元年(1736年),不丹国王接受清朝册封,成为藩属国。19世纪中叶沦为英国保护国。
(6)廓尔喀王国
廓尔喀王国前身是尼泊尔玛拉王朝的一个部落,在推翻玛拉王朝后所建,疆域比现今尼泊尔要大得多。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时侵入西藏,被福康安统率的清军击退并反攻到了其首都,廓尔喀国王表示臣服,自此成为了清朝藩属国。1908年,廓尔喀王国沦为英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