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戎马大半生才遇见诸葛亮,而曹操在二次创业之初,便得到荀彧主动投奔,是何其幸运!颍川荀氏 豫州颍川郡颍阴县(今许昌市)的荀家,是个以才学传家、有名望,又子嗣繁盛的大家族。 荀彧的爷爷荀淑 ,官做到 朗陵侯相,只相当于个县令,但他有高才,师从于名士 王畅、李膺,被称为"神君"。(裴注《三国志·荀彧传》引司马彪《续汉书》) 他生了八个儿子,个个都有才名,被称为"八龙"。(《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至少有两个兄弟,后来他自己也生了五儿一女。 "八龙"中首屈一指的是荀彧的六叔荀爽 ,被董卓从平民升到三公的司空,只用了九十五天。(裴注《三国志·荀彧传》引鱼豢 《典略》) (六叔荀爽) 后来与王允、何颙计划除掉董卓,但不幸在起事前病逝。( 《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 其次就是三叔荀靖 ,许子将(许劭)说荀爽聪明外露,而荀靖颖慧天然,蕴而不露。 (裴注《三国志·荀彧传》引皇甫谧《逸士传》) 他的名声与荀爽几乎相当,只是终生隐居没出仕。(裴注《三国志·荀彧传》引《典略》) 荀彧的父亲荀绲 排行老二,做到济南相。(《三国志·荀彧传》) 中常侍唐衡曾参与杀外戚梁冀,权倾一时,贪婪暴虐, 早在荀彧才两岁(虚岁)时就死了,但他的家族势力仍然很强大。 唐衡的女儿 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家就想让她嫁给汝南郡的傅公明,但傅公明嫌弃唐家名声不好,不肯娶。 唐家就又想把她嫁给荀彧 ,荀绲想攀附唐家的权势,就答应了,因此让荀彧受人耻笑。(裴注《三国志·荀彧传》引《典略》) 裴松之大概是很喜欢荀家的,说荀绲作为八龙之一,是有德之人,不会做攀附权贵这样的事,应该是逼的。 但自古以来,有德望的人有时做出无德之事,比比皆是,这点个人不认同裴松之。举家迁徙冀州 荀彧还年少的时候,袁绍五位"奔走之友"之一的何颙,就夸他有非凡的治国能力。 189年九月后(永汉是献帝即位时的年号),二十七岁的荀彧被举为颍川郡孝廉,到洛阳做了掌管献帝御用文具,以及尚书台财物、封泥等物品的 守宫令,俸禄六百石。 但董卓专权,祸乱京师,荀彧就申请外任。得偿所愿被委任为兖州任城国的亢父县令。 但他没有去上任,弃官回了家乡颍阴。 荀彧回到家乡后,就对乡亲们说颍川是四战之地,天下即将有兵灾,劝大家都离开。 但大家都依恋故土,怀疑他的预判,心存侥幸,认为事情可能不至于那么糟。 冀州牧韩馥也是颍川人,知道荀家人人都是人才,刚好在这个期间,派来骑兵队接荀家人去冀州。 这些相亲都不肯跟着去,只有荀家满门去了冀州。 但是到冀州一看,韩馥已经被袁绍兼并了。(《三国志·荀彧传》) 不过荀彧的亲兄弟荀谌早就跟随袁绍,是他的重要谋士 (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袁绍待荀家不错。 而袁绍已夺(韩)馥位,待(荀)彧以上宾之礼。--《三国志·荀彧传》 请注意,荀彧并没有投靠袁绍,只是袁绍待他以上宾。 主动投奔曹操 (荀)彧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袁)绍所任。(荀)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191年),(荀)彧去(袁)绍从太祖。--《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的兄弟荀谌,以及颍川老乡 辛评、郭图这些人都已经为袁绍效力,袁绍又待他以上宾,按说他也应该选择强大的袁绍才对啊! 当初他劝家乡人离开,乡亲们不听,结果董卓派李傕、贾诩等出兵关东,劫掠陈留、颍川一带,留下的人大多数都被杀戮掳掠。 (《三国志·荀彧传》) 从这事就能看出荀彧有远见,能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不是只看眼前的人。 曹操起兵陈留,遭受荥阳之败,又带着千多人去扬州招兵,遇到兵变,征兵了个寂寞,仍带着千多人投奔袁绍,首次创业失败。 而在袁绍手下两人又经常闹矛盾,191年秋冬借着要帮袁绍剿侵犯魏郡、东郡的黑山军,带着自己的少许人,入东郡准备二次创业。 大家都不看好现在的曹操,而选择如日中天的袁绍。 但荀彧看出袁绍终究成不了大事,但观察曹操的所为,以及此时在东郡要干的事,他再次判定曹操才是可以成就大业的人 。 于是,在曹操仍只是个奋武将军,还没成为东郡太守的时候 ,离开袁绍及家人,只身跑到东郡投奔了曹操。 请注意,这个"去绍"是指离开袁绍这个人,而不是离开袁绍势力。虽然字面意思相差不大,但对荀彧此时的身份很重要。 他在袁绍那里至始至终只是个客人,并没成为袁绍的手下,所以投奔曹操,不存在背弃袁绍的问题。 (投奔曹操)为曹操掌管军事,指明方向 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荀彧)为司马,时年二十九。--《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在邺城知道荀彧的厉害,得到他非常高兴,称他是自己的张良。 也给了荀彧此时他能给的最高地位,取代副手夏侯惇为司马,成为二把手。 汉朝在大将军、将军、校尉之下都设有一名司马,俸禄一千石,协助主将掌管军队,就相当于副职。 曹操此时身份是奋武将军,没地盘就只有一支军队,正需要荀彧这样的人才,帮他把这仅有的财产打理得更好,并为他出谋划策,指明未来的方向。 人在迷茫时,有人指引方向是多么的重要!而这正是荀彧擅长的。 曹操见董卓这么强大,就问荀彧时局会怎么发展。 荀彧斩钉截铁地告诉他,董卓太暴虐,必将会因乱而亡,不会对时局有太大的影响。(《三国志·荀彧传》) 有了荀彧,曹操就能预知未来很多发展方向,从而做出正确判断。 这实在太省心了! 明年(192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常以司马从。--《三国志·荀彧传》 荀彧辅佐曹操打败黑山军,降服青州黄巾军,让曹操成为了东郡太守,后来又领兖州牧,升为镇东将军。 这个阶段,他始终以掌管军事的司马身份相随,只是从杂号奋武将军司马,变成了重号镇东将军司马。 并不是说曹操此时没让他参与政务治理,不能人尽其用。是因为此阶段曹操的核心方向在军事上。 此时的曹操需要更强大的军队,攻城略地,迅速建立更大的基业,政务暂时靠边站。 所以,荀彧该阶段的工作重心在军务,为曹操及时提供一支训练有素、善战、装备良好、规模越来越大的军事力量。 总结 荀彧为曹操掌管打造军队,一路指引前进方向,曹操的二次创业能顺利成功,荀彧功高至伟。 而他之所以看人看事这么准确,在于他拥有深厚的学识、社会经验,能从繁杂的乱象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判断出准确结论。 对其佩服之情,荡然于胸!但这些相较于他后来对曹操的贡献,还仅是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