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一直在看《狂飙》,追得停不下来,一口气刷完更新的二十几集,有点明白这部剧为啥口碑那么好。 豆瓣开分8.7,随着剧情的推进,居然涨到了8.9分,评论里几乎无槽点,一水的好评。 这有点不太像一部主旋律国剧的表现,除了第一集的规定动作,整部剧的风格都不太像传统正剧。 有些台词让我惊呼"哇,这尺度够大啊",有的黑吃黑情节设计有点像犯罪类韩影,有的场景仿佛在看过去的经典港片…… 如果接下来整部剧能够维持现有水准,它应该会成为同类型剧作里程碑式的作品。 尤其是下面这3点,与传统正剧相比,有了质的突破。 首先,这部剧敢于涉足官场的"灰色地带"。 在以往同类型主旋律作品里,我们比较熟悉的都是有着大是大非问题的反面人物,比如《人民的名义》里的祁同伟,还有侯勇戏份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贪官。 但脱离大是大非、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带"是很少涉足的。 还记得在另一部高分国剧《山海情》里,点到为止展现了一些,而且还只是麻县长这个基层干部级别。 《狂飙》里通过孟德海和安长林这样级别的干部,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想要做更多的事,必须先保住自己的官帽子。 因为对国剧的刻板印象,让我前期一直猜测这两人必有一人是内鬼。 这两人属于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安长林甚至从后面被人打过黑枪,他说的这些话绝对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所以,面对张译饰演的愣头青刑警安欣,对他们一心想要升官的指责,安长林毫不避讳地表达对于更大权力的向往。 这样的台词出现在美剧或韩剧里很正常,但在一部传统正剧里出现,居然也毫不违和。 正是有孟和安这两位权力在握的叔,安欣这个愣头青才能一直安然地在刑警大队做自己想做的事(参考后面的剧情发展就知道安叔所言不假)。 后来两位叔调离后,他们语重心长地告诫安欣,要在保证公权力的前提下,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其次,对于反面人物的塑造是前所未有的。 对于国剧里的反面人物我们更关心的是他们被抓住和打倒的过程,却不太关心他们是如何变坏的。 《狂飙》里对正反面人物的塑造都非常厉害,但对于反面人物的写法和之前的国剧不太一样。 对于张颂文饰演的黑道大哥高启强,这部剧从他做卖鱼佬开始写起,也就是说,坏人并不是天生的坏人,他们曾经也是受尽欺负。 以张颂文为主角的这张海报,展现了他三个时期的不同样貌,仔细看的话能发现不同时期眼神的明显变化。 从高启强的经历可以看到,一个反派人物的成长是底层压抑、宿命使然、个人经历等复杂因素交错影响的结果(弹幕说有点像breaking bad)。 他和安欣从识于微时到最后道不同的分道扬镳,悲剧的宿命早已注定。 一开始安欣的善意与好心,对高启强来说只是雪中送炭的一把援手。 后来安欣让同事李响穿着警服去高的菜场照看他,让高突然发现狐假虎威可比一个底层人物的挣扎有力量的多。 鼓足勇气去和欺负人的大哥谈判,手一直在抖,但是强装镇静,还是用安欣和他背后所谓的靠山解决问题。 尝到了捷径的甜头,不可能再走回头路。 所以,当鱼塘事件被迫推动着高启强走到了命运分岔路,他走向与安欣背道而驰的方向,一点也不奇怪。 除了高启强,剧中每个人物都有着完整的弧光与心理动机,结局让人信服。 比如师傅为什么会做内鬼,之前就提到过一句,因为"学历比资历好用了"。 包括后来李响接替师傅做了支队长后,第一次被王秘书塞大礼,看他愣住的表情应该是想到了师傅。 原来堕落之路是这样开始的,编剧真的很厉害! 最后,全员演技派的设置保证了剧集的高质量。 如今,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很多影视作品都会采用鲜肉和流量明星,这没什么奇怪的,就连隔壁韩国老牌韩综也开始吸纳爱豆加入。 但传统正剧对于演技的要求还是更高一些,就算平时在古偶现偶里完全够用的演技,在正剧里和老戏骨们一对戏,高下立现。 《狂飙》全部采用演技派的做法还是挺大胆的,毕竟双男主张颂文和张译都是40+演员,而剧情跨度20多年,他们要从20代的青年开始演起。 从作品来看,两人都很好地完成了从青涩到老成的转化表演。 现在反倒很难想象,万一找两个小鲜肉来演他们的青年时代,会是怎样灾难性的结果。 全员演技派的最大好处就是保证了剧集的高质量,没有一块短板,没有一个人拖后腿。(有人觉得女主孟钰略差,我觉得还行,毕竟她戏份不多) 由此可见,审查尺度真不是作品质量好坏的借口,传统正剧同样可以写得/拍得好看、精彩。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