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外景地不在中央大街,历史建筑的消失意味着什么?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张艺谋的《悬崖之上》是必看的电影,毕竟故事发生在哈尔滨,毕竟影片大部分取景地在哈尔滨,所以拖了这么久,硬是看了,面对水准断崖式下跌的张导,当然也不止他一个,我已经习惯了,甚至短期之内是不报任何希望了,我现在的经验就是面对这类电影直接拒绝,没有什么可期待的,甚至无力去吐槽了,查了一下豆瓣评分竟然7.6,看来我们的观众是容易满足的,是善良的。
这次我并不是要评论这部电影,因为实在是没有必要,有那时间还不如干点正事。
电影的取景地是在哈尔滨,所以我是期待看到那些熟悉的景物和建筑的,看了才发现中央大街是临时搭建的,唯一能看到哈尔滨影子的镜头,就是道外的一些建筑,大概位置应该是靖宇街以北从头道街到十四道街这片区域。所以常常看到电影里的情节,尤其是那些紧张的追逐戏,剧中人物从破旧的北三道街瞬间出现在崭新而又繁华的中央大街上,北三道街到中央大街有几公里?演员们真是辛苦了,让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瞬间产生了穿越的感觉。
这里有个现象或者问题,就是为什么有现成的中央大街不用,却要重新搭建?先说一下中央大街的历史,始建于1900年,中东铁路通车之后由俄国人修建的,有亚洲第一街的称号,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力,是因为这条街的两旁和附近区域保留了大量的俄式建筑,上学的时候常去逛红霞街与中央大街路口的新华书店,现在已经倒闭了,外面不说,什么艺术风格我也不是很清楚,里面我的记忆是宽敞明亮,宽阔的楼梯,两边朱红色的木质扶手和下面深绿色繁复而不失美观的铁艺雕花,这一切都充满了年代感。恋爱时,这条街也走过无数次,但那时两边已经出现了许多崭新的建筑。街对面,现在塔道斯西餐厅所在的那栋楼,我也进去过,那栋楼与新华书店有所不同,上面似乎是住宅,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宽阔、高大的门框,足有三米高,两扇方正的红色木门,那重量可想而知,门厅里悬挂的水晶吊灯,年代感十足,脚下的木质地板,都是用整根近三十公分宽的木板铺成的,那时我在想,究竟什么样的人物能住这样的房子,即使现在的豪宅已不罕见,但毕竟意义就大不同。
有幸去过青岛,这两个城市同样有过被殖民的历史,但青岛的老建筑却不像哈尔滨这么多,或者说遗留、保护完整的不是很多,风格也迥异,基本都集中在青岛火车站附近,像中央大街这样规模的还没有,而且从建筑风格来讲,中央大街的建筑更漂亮,艺术性更高,之所以这样,我想是因为当时有大量的犹太人来到哈尔滨,犹太人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或者是在哈尔滨通过商业赚取了大量的金钱,再后来就是受到苏联政府迫害和驱赶的白俄,这些个所谓的资产阶级同样带来大量的财富,所以从建筑也可以看出当时的富庶。
作为中国几乎保留最完好的俄式建筑群─—中央大街,为什么电影不直接就地取材,在此拍摄,我想是因为这其中又夹杂了太多的现代建筑,太多的高楼大厦。中央大街与道外的不同就是,这里是哈尔滨的商业中心,所以从八十年代就开始大规模地开发重建了,许多的老建筑消失了,崭新的建筑不断拔地而起,在这里文化和艺术不得不给经济发展让路,竟然还诞生了中央大街上最大的败笔,就是中央商城,这个建筑简直不伦不类,所以你也要理解电影剧组的难处,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镜头里怎么样规避那些个突然而又突兀的现代建筑的影子,我想这肯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所以就选择了搭建外景地。这是个悲哀,是哈尔滨人的悲哀,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我们自诩文明古国,却无文化可用,很多好的建筑被我们拆除,传统被我们遗忘。
北京拆了城墙,建成了二环路,复原的前门大街,比北京西站还要新,曾经哈尔滨最大的东正教堂,位于现在博物馆转盘道的圣·尼古拉大教堂,曾经的喇嘛台,现在只剩下一个丑陋的玻璃盖子,还有下面遥遥相望的老火车站也都一并拆除。还记得小时候我家在曲线街住,曲线街和教化街两旁有大量的俄式建筑。我家住的房子据说是原来俄罗斯人的牛棚,虽然保护的价值不大,但回想起来还是很有特点的,就用料这一块,后来的建筑无法可比。附近有许多现在回忆起来印象深刻的建筑,大都是二层、三层的平民建筑,但也都是圆顶、雕花很有特点,当时我许多的邻居和同学就住在那里,现在想起来就是木质的地板,高高的举架,和从窗外透进来的昏黄的日光。附近也有独门独院的,当时不知道,现在想起来就是别墅,放在现在绝对是保护建筑,更加豪奢的是建筑的外墙都是用一块块的大石头垒起来的,里面的人很神秘,我也从来没进去过,不过外面的花园我们倒是常常光顾,翻墙过去,抓蜻蜓,摘樱桃,院子里种了大片的樱桃树,一到夏天宝石一般,十分诱人。当时还在那里拍过一个什么电影,小孩子好奇,都去看热闹,解放前的故事,名字忘了,也没看过。后来就都拆了,拆得一栋不剩。
中国电影的悲哀,就是只要拍历史片,就找不到外景地,所以只能建影城,所以横店火了,大大小小的影城火了,抗日神剧火了,没有文化,没有历史,就只能意淫。
在成为基建狂魔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文化,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曾经骑着摩托在各处兜兜转转,发现旅游的意义和乐趣实在不大,无论哪里都是标准的普通话,都是黄焖鸡米饭、麻辣烫,一个小小的县城也要有几片高楼大厦,还要有几个崭新的广场,让一群大妈在上面翩翩起舞,记忆里的江南小镇消失了,小桥流水人家没了,太湖人家没了,草原没了,蒙古包也消失了。大多数的古迹都是复原的,崭新的,一比一的模型立在那里,除了薅游客的羊毛又有什么意义,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富足了,当然是好的,可这些具有文化属性的历史建筑被消灭,代价是否有些大?
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借鉴一下它国的经验,比如罗马,为了保护罗马古迹在旁边又新建了一座罗马城,比如日本的修旧如旧的观念。再不济我们也应借鉴一下拉萨的方式,所有的建筑不能高过布达拉宫。道外的中华巴洛克,前门大街,就是推倒了重建,比北京西站还新,似乎外表还有些意思,里面却是现代的格局,体会不到一丝一毫历史的味道,现在靖宇街北侧也被圈起来了,迟迟还未动工,可以想见又一个崭新的中华巴洛克诞生,曾经的老道外将彻底失去它的神韵。
我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推倒了重来,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某些人甚至还自以为傲。最讨厌那些个自诩传承了中华文明,你们读过论语吗?读过尚书、中庸吗?看得懂史记和资治通鉴吗?分得清糟粕和精华吗?没有,你还谈什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