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骨吃筍格登登, 喝酒划拳赛武松。 今日重把旧食品, 齿稀牙塞囫囵吞。 21、5、30,午书。 白饼卷酥鱼。不知道这道菜朋友们有没有吃过,更或者说有没有听说过呢?我是一名60后的妈妈,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就是它。在那个时候,别说吃排骨、吃鸡鸭,就是连吃饺子都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只有到了过年或者其他节日的时候才能吃上饺子,所以在平常里,如果能吃到母亲做的白饼卷上酥鱼,也是自己最美的回忆。现在吃的少了,但是回想起味道来还是会非常的幸福。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这道农家饭的做法。 第一,在盆里和一块面不用发酵,直接做死面饼。 现在年轻人条件好了,烙饼基本上都有电饼铛,可以说10个家庭当中有8个家庭都有,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基本上都是在大铁锅里,下面烧着柴火,虽然看起来有一些落后,但是这样烙出来的饼火候非常好。烙饼前基本上都是把锅烧热,然后用温火进行烙制,擀的饼非常薄,只要看到饼鼓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就是熟了。 第二,我们那个年代吃鱼基本上不用买。 左邻右舍经常会到河里去抓鱼,所以每家每户基本上都可以吃上。关于炖鱼我基本上不感冒,我只是喜欢吃酥鱼。这种做鱼的方法类似于现在在油锅里煎鱼,但是它却不油腻。首先把鱼弄干净,放上盐研制两个小时,同样的把铁锅加热,然后把鱼从油里稍微蘸一下,由于那个年代条件比较差,所以只会沾上一点油,这样在锅里进行煎制。无论是大鱼切成小块还是一条小鱼。到了两面金黄鱼咬起来有点发硬,吃起来有点酥脆的感觉,这时候就可以出锅了。 第三,将做好的鱼用白饼卷起来,就像现在的锅子饼一样,简直是美味儿十足。 其实这道菜做法非常简单也不稀奇,原材料也不贵。但是每当吃起来的时候就会怀念过去,现在的年轻人或许很多都不知道白饼卷酥鱼是什么,所以或许只有我们同龄人能够感同身受。不知不觉也感觉到自己年龄老了。不过每次想起自己儿时家乡的美食还是会内心汹涌澎湃。 高粱米豆干饭,红薯玉米粥…… 厦门是个老少咸宜的地方,既有小清新的浪漫气息,也有令人怀念的古城 老城区则相对少了些舒畅。但既然厦门的大部分小吃都汇集于此,就少不了走街串巷。 以下这几家面都算儿时吃到大的最具厦门特色古早味小吃 黄则和(中山路22-24号) 这家中华老字号的招牌是花生汤,其他厦门特色小吃也不少。为了果腹,独辟蹊径地选择了烧肉粽和粉蒸肉。结果是,确实只适合填饱肚子。如果错过了路口的店,不要紧,中山路还有不少分店等着你,甚至伴随整个厦门行程。 莲欢海蛎煎(局口横巷32号,近思明南路) 想吃最道地的海蛎煎,厦门人肯定推荐深藏于小巷的这家店。后来发现清单上很多这样原生态的小店,奔着正宗,就得吃得了苍蝇馆子。 月华沙茶面(镇邦路78号) 在一条条衡门陋巷里穿梭,终于找到了这家厦门堪称"扛把子"的沙茶面店。玻璃橱窗里粗犷地摆着食材。一份经典版沙茶面内有猪肠、罗汉肉、豆干和鱼丸,汤底浓厚。吃完抹嘴,继续边走边找下一家。 除此之外,可以去乌糖沙茶面(民族路76号)、大中沙茶面(中山路49号)、佳味再添小吃店(大同路49号),连锁的四里沙茶面和开禾沙茶面则相对中规中矩。 新厦虾面(人和路51号之10店) 小伙伴儿搭讪没搭好,被仗着小店地道的老板嫌弃了。好在用虾头炼出的面汤不错,配料虾仁则显得寒酸。只要舍得用料,大量虾头煸出虾油入汤,面条的味道就差不了。 另外,明月虾面(厦禾路180号)、槟榔虾面弟(白鹭洲公园槟榔西里15号)也值得一试。 炸五香是厦门著名小吃之一。瘦猪肉、扁鱼、荸荠、鸭蛋、薯粉用豆皮卷好,炸得香嫩酥脆,爽口鲜甜,似乎所有炸物在热油的洗礼下都能散发出诱人香气。爆款鸭肉粥不是想象中的晶莹黏稠,而是米汤分离,只能捞出鸭肉勉强拍照。想吃当地鸭肉,还可以去禾祥鸭肉小吃(禾祥西路15号之103室)。老二市口土笋冻(厦禾路386号之5店,厦禾路296号香港广场155号),土笋冻是最具特色的小食。土笋是一种沙虫,熬煮成凝胶状,按粒出售。不怕远看像果冻、细看一窝虫的视觉效果,一定要尝试。同样小有名气的还有天河西门土笋冻(禾祥西路斗西路33号)。阿玲面线糊(溪岸路63号之1)、颜味古早美味锅边糊(开元路164号)、劳松扁食(厦禾路202号) 儿时特想吃红烧肉, 现天天想吃都有吃。 回忆以前那记忆处, 永远记得那红烧肉。 玉米面炒糊,加 " 点 " 糖或 " 盐 ",用开水一冲就是一道美食,你知道是啥美食,叫啥名吗? 面饼子烙熟了或蒸熟了会变成深红色,你又知道它是用什么面做成的? 能回答出上来的,都已年纪不小了,答不上来的,真的好羡慕你们,生长在这么好的年代,没有吃过父辈们所经历的苦。"" 第一问的答案是,自制的所谓 " 油茶面 "。哪里有什么油啊,就是一种臆想的美食,能放入一点食盐或碾碎了的熟花生米就很地道了,就是土法做成的 " 油茶面 "。 第二个美食是啥呢?就是高粱面饼子 。就是把高粱米磨碎用它来烙饼子或蒸窝头,它熟了之后,就会变得深红色,看起来很不错,有色又有光的,但吃起来就是另个样子了,无法形容,就是难以下咽 ,不但难以下咽还难以排出 。 菜的食谱更加 " 丰富 "了,大凡吃后毒不死人的叶类、茎类等都能登上餐桌,供人们续命 。有一发小,就是吃了叫做 " 灰菜 " 的野菜,结果中毒了,脸肿的很厉害,发红发亮,眼睛都变得细细的一道缝 。虽然治愈了,但今天说出来还是心里怕怕的 。 年轻的朋友们,这样的食物端到你眼前时,你会喜欢吗? 我年青时最爱吃的瘦肉,炒胡豆,干豌豆等现在都咬不动了…… 豆腐渣吃过吗,老家山东农村,小的时候村里有磨豆腐的,磨完豆腐剩下那种豆腐渣,然后就有人却买来做豆腐渣吃这种很便宜,豆腐渣,主要是加加最后再加点菜,叶子一块剁一下,然后放在锅里蒸征服了之后撒上点盐,当时觉得就是一道美味,当时在农村好吃的东西很少啊,然后人们就吃一些其他的东西吧。 不论是豆腐渣还是把豆腐渣弄成一个球,现在我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渣酱球?因为每个地方的叫法可能不一样,可能好多地方都没有吃过这个东西,把豆腐渣烫成一个球,晒干之后切成片儿晾干,嗯里边应该加上盐那样。现在村里的很多老人还会做,当然现在的小孩子都没有吃过那个东西了,也没有见过,上次我在某宝上还看到过那几个店家,还都是我们老家那地方的,大概他们有一种怀旧心理吧,但是我买过几次,喝了之后确实味道没以前好吃了,也许现在吃的东西多了,原来感觉特好吃,现在买的异常比较难吃。 豆腐,炖菜 记得小时候秋天经常去杨树林里,捡拾一些"毛毛虫"有时候直接生吃,感觉可好吃了,还可以回家让妈妈做凉拌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