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吴医生每天上班要经过四次测量体温:在路上有3处路口有交警以及医务人员测量体温,进入医院也要测量体温,如果其中有一次我的体温不正常,我都上不了班。相信有很多人也有跟我一样的经历,现在为了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很多重要的交通要道都有值班人员在测量体温。 钟南山已经提到过了,发热仍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症状。确实,大多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都会出现发热症状,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到处都在使用测量体温来排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原因。但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虽然说发烧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典型症状,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会发烧,也有很多患者表现为乏力、干咳等症状,少数患者甚至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都跟普通的感冒很像。严重的危重症感染者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另外,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早期也可以没有任何的临床症状,我们称之为潜伏期,潜伏期一般为3、5天,最长不超过14天。所以说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不一定会表现出发热症状,反过来说不发热也并不代表没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以说如果出现了症状也先不要慌,症状不是怀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唯一要素,怀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1.血常规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正常或者减低,淋巴细胞减少。 2.影像学检查: 胸片、肺部CT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肺部斑片状阴影,以肺的外带明显,严重者可以出现肺实变影。 3.流行病史: 流行病史是怀疑新型冠状病毒很重要的要素之一,比如说近期(14天内)接触过从武汉以及武汉市周边过来的人,接触过有病例报告地区发热、咳嗽症状的患者,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等等。 如果具有以上呼吸道的症状(发热、咳嗽、乏力等),血常规或者影像学检查也符合,并且具有流行病史,我们就可以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了。注意,这只是疑似病例,确诊还需要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如果呼吸道或者血液标本监测到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那么就可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了。 我是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给大家传播健康知识的全科医生,关注我,您就拥有了一个家庭医生。如果觉得有用,可以转发给身边需要的朋友哦! 谢谢邀请!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最初的症状主要有发热、乏力、干咳、呼吸困难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症状,逐渐加重时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血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有些被感染者在潜伏期(2—24天)或感染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些人甚至在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成比较严重的状态,所以说发热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异性症状。也不能作为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依据。 除了以上常见的全身及呼吸道症状外,新型冠状病毒接触史的人还有可能出现以下"不典型"的其他症状,也是应该警惕,进行胸部CT和核酸检查进一步诊断。 1.仅仅是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出现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出现持续的头痛症状,没有发现其他可以诱发的因素时。 3.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出现心慌、胸闷等。 4.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出现结膜炎时。 5.仅有轻度的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症状时。 总的来说,有疫区旅居史、接触过疫区人员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出现出现以上典型或不典型的冠状病毒肺炎症状时应该及时佩戴口罩,去当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根据诊断结果听从医生安排进行相关处置。 关注小克,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谢谢阅读! 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从目前的监测站来看,对于过往的所有人员均要求测量体温,容易让人产生这样的想法,莫非所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人都会发烧。 其实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不一定会出现发热。 但是超过半数以上的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是可以出现发热的,而且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表现之一,体温一般呈低热到中度发热,体温波动范围是37.3~39℃。 在发热的患者中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占了大多数。 而一些无症状的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和一些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情比较轻微的患者可以不出现发热。 而有的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主要表现为无痰的干咳或者痰比较少的干咳、全身无力、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但是整个病程之中可以不出现发热。 而有的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可以在出现症状和体征早期的时候就可以出现低热到中度发热,也有那么一部分一直处于低热,可以伴发干咳,不一定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窘迫等病情进展加重的表现,而且发热过后可以很快的进入疾病的恢复期。 所以从前面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病人均会出现发热,轻微患者、重症患者和危重患者均可以不出现发热,也可以出现发热,所以 发热并不代表病情就比较严重,重症患者可以一直是低热,而轻微的患者可以出现中度发热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除了发热,还有干咳、乏力,发热乏力干咳是主要表现,去他少数人还可以伴发流涕、鼻塞、咽喉部疼痛及腹泻。重症患者大多数在发病一个星期之后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严重的病人可以迅速的发展进入呼吸窘迫、脓毒症休克、难以治疗的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功能障碍以及酸中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虽然称之为肺炎,就如发热一样,并非所有的病人都会出现发热的表现,轻微的患者只有轻微乏力和低热,可以没有肺炎的表现。所以要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需要结合病史、症状和体征及血常规、胸部CT、核酸检测等。 今天去菜市场买菜经历了三次测量体温,因为菜市场在城中村,进入城中村时测量一次,进入菜市场时测量一次,回家到小区也测量一次。 对于测量体温来筛查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事情,我相信许多地方都有实行,特别是在医院、商场、超市、高速出入口等,都有人员在进行测量体温。只要发现体温升高者就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排除确认。 许多人不禁会有这样的疑问: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这要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来说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一般会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的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会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因此,发热可以说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一个明显症状。所以许多地方都以体温有没有升高来筛查疑似感染患者。 但是发烧也不一定就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一些像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普通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也有可能引起发烧。所以,即使是测量出体温异常,也要进行另外的检查进行排除。 不发烧就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吗?许多人也许也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可以引起发烧,那么不发烧是不是就能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呢? 其实这也不一定,从当前的一些确诊患者来看,有一部分的感染患者甚至没有明显发热,甚至还有一些感染患者并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他们就像正常人一样,这部分患者被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这部分患者也给病毒的筛查带来了漏检,通过测量体温也并不能完成发现疑似感染患者。 但是虽然说测量体温会造成一定的漏检,但是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随着近期返工回程,人口的流动就更加大,也只能通过测量体温来初步筛查疑似感染者。 最后小结:有发烧的不一定就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不发烧的也有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外出时有病毒感染患者在身边也有可能。所以,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护,佩戴口罩,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当然最安全的预防保护措施就是呆在家里,减少与外人接触,那样才能更好的避免感染病毒。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感染新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不一定,但是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最常见的症状还是发烧。都哪些人需要注意观察自己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呢? 1、有武汉旅游史 从武汉回来,或者是路过武汉,都有可能会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这些人要注意自己身的情况,如有咽痛、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要及时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及时诊断,及时作出隔离治疗。 2、接触过武汉旅游史的人 如果接触过武汉的人或者是最近去过武汉旅游的人,这些人要注意观察自己。及时哪些去过武汉或者路过武汉的人没有发病,也没有症状。因为他们有可能携带病毒,以防万一。 3、接触过发病的人 如果有人已经确诊为新冠肺炎,在患者发病前或者发病后接触过他们,都需要进行隔离观察,因为病毒有一定的潜伏期,携带病毒的时候不一定发病,这个时候接触过这类人,也有可能传播病毒。并不是发病以后身体中才有病毒的。 4、接触过上述需要隔离的人 如果接触过以上那些需要隔离的人,那么也需要自我隔离14天,这期间要注意观察自身的情况,如果类似症状,一定要重视,及早诊治上报。 所以说,感染的人不一定都发烧,但是也要注意观察自己。如果没有任何危险接触史,单纯的发烧,要自我判断一下,打电话咨询一下医生,不要盲目往医院跑,溶易产生交叉感染。 目前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不管是高速路口还是小区门口,都有可能有工作人员拿个红外测温计给你测体温。我们就会想感染新冠状病毒后都会发烧吗?答案是不一定,大部分人都会发烧,也有一些人不发烧。 感染新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正好今天有新闻报道关于钟南山院士领衔发表一篇论文,题目是《中国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主要内容是对超过一千例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其中就统计了关于发热患者的人数,统计结果表明,有87.9%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会有发热症状,而就诊是就有发热症状的患者不足一半(43.8%),第二常见的症状是咳嗽(67.7%),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 既然新冠肺炎患者并不一定都发热,那么以发热为筛查指标还有用吗?会不会漏掉一些患者,事实上确实会漏掉一些,但检测体温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广泛筛查方法,虽然不是最好的,确实矮子里面的将军。确实如果都能拍个肺部CT诊断的准确性会更高,但并不现实。为了更好的防控新冠肺炎,需要全民自觉,少出门,出门戴口罩,发热了要及时发热门诊就诊,避免相互感染。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您带来帮助!喜欢就点个赞吧! 发热虽然是新冠肺炎主要表现,也是作为公众场合筛查的手段,但感染者不一定会发烧,还有一些无症状感染者,既没有发热也没有任何症状。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无明显发热。为什么会这样?这要以发热原理说起。 1.我们体温如何形成?为什么恒定在37℃?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产生,这三大物质产生能量的50%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是需要进食大量能量来维持。而人体恒温于37℃是人类经漫长进化形成自我保护机制。当人的体温每升高1℃,细菌的存活率就会下降6%,体温越高来自病原体侵害的几率越小,比如蝙蝠携带一百多种病毒,据现有文献证实新冠病毒也是来源于蝙蝠,但蝙蝠却安然无恙,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蝙蝠体温在40多摄氏度。那我们人类为什么不进化成跟蝙蝠一样高体温呢?如前文所说,要维持体温,人体要不断进食摄入能量,在人类进化史上自然界食物往往匮乏不足,所以最终人类体温恒定在37℃是抗病原体感染和维持能量代谢之间的平衡点。 2.病毒感染后为什么会发烧? 感染引起发热也是人类进化形成一种保护机制。当病毒侵入人体,作为"侵略者"激发免疫系统出来应战,对病毒进行吞噬杀灭,同时免疫细胞激活后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作为信号,如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招募更多的免疫细胞来应战,这些介质很小,可以穿透血脑屏障进入下丘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升高体温以抑制病毒繁殖。 3.感染后为什么不发热 ? 一般来说,轻症或无症状病毒感染者,侵入病毒量比较少,免疫细胞早早把它压制,促发炎症因子不多,不会有明显发热。又或者某些人体温调节中枢不敏感,感染后体温没有明显升高。一般来说,体温越高意味感染越重,但为什么部分危重症病人反而发热不明显呢?部分危重症病人,各器官功能己经衰退,免疫功能不足,机体应激能力下降,反应不起来了,所以没有明显发热。 小结:人体正常体温37℃左右,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监控体温点为37.3℃,达到这个值必须到发热门诊就诊,以排新冠肺炎。发热虽然是新冠肺炎的主要表现,但有部分病人无发热表现,需要由医生综合考虑。 根据目前确诊和疑似的病例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但这并不代表所有感染病例都会出现发烧咳嗽。经过这么多天的努力和汗水,越来越多的"不典型"案例层出不穷。 那么感染新冠病毒后除了发烧咳嗽外还有那些不常见的症状表现? 一、只有消化系统方面的症状 :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这类人没有发烧咳嗽症状。很容易被忽略。 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 :如头痛,有的甚至只有头痛这一个症状。无发烧咳嗽症状。 三、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 :如心慌、胸闷等,这类人最容易误诊漏诊,也最容易被医务人员忽略。也要引起重视。 四、 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 :如结膜炎,这类人较少,也最不常见。 五、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这类人需要引起注意,很多人都是因为肌肉酸痛来医院就诊,医务人员也最容易误诊漏诊。 那么如何才能确诊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呢? 一、目前来说,新冠病毒的诊断主要靠临床症状和核酸检测阳性,现在又加了一项肺部CT报告显示也可确诊诊断。 二、临床表现就是常见的发烧咳嗽症状,但是容易误诊,因为很多人并不表现为这些症状,还可能出现其他不典型症状,如腹泻、乏力、肌肉酸痛等。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充分提高对纳差、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轻微酸痛)和精神稍差患者的警惕,及时进行相关排查。 三、确认某人有新冠病毒肺炎的接触史,但无明显发热咳嗽症状,行胸部CT。 如果结果提示:双肺多发片状磨玻璃样影,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显示阳性,最终可诊断为新冠病毒肺炎。 最后提醒一下,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要高度警惕那么不常见的症状表现,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有条件情况下做胸部CT的检查。如果检查提示异常,则应进一步完善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尤其是出现纳差、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轻微酸痛)和精神稍差的症状时,更要及时进行相关排查,以确保尽早隔离治疗。 我是蒋小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也可以点个赞再走呗。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下方评论,见必回,回必快。谢谢你的支持。 感染新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这个特殊的新年在中国人眼里意义非凡,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新年,不拜年不聚餐,天天宅在家里。并且在流感高发的冬季,稍有些不适、发烧、咳嗽,很多人就会非常紧张。但是根据目前的病例情况来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不一定都会发烧。 相信大家近些天所看到的一些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方案,里面对于新冠肺炎的症状描述最多的就是咳嗽、发烧以及身体乏力,不过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病例。 例如一名45岁的中年男性患者,最早是因为腹泻的问题,在医院住了三天,经过医生简单的询问后得知,该男子与疑似病毒性感染者接触过,当然并没有出现发烧咳嗽等问题,不过经过医院多方面的检查以及最后拍了CT,验了血,最终确定该男子确实患有新冠肺炎。 由此可见,现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前期发病已经不仅仅是出现咳嗽发烧,四肢乏力等症状了,还有很多无症状或者特殊症状患者。目前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分为3类 1. 无症状带毒者:感染之后不发病,仅在呼吸道中检测到病毒,所以要求从疫情发生地回来的市民要主动报告,自我隔离; 2. 轻症患者:仅有一点发热、咳嗽、畏寒及身体不适; 3. 重症患者:早期症状尤其是前三五天为发热咳嗽及逐渐加重的乏力,一周后病情逐渐加重,发展到肺炎,甚至重症肺炎。重症病人会出现呼吸加快、呼吸衰竭、多脏器损害等情况,进一步加重的话可能需呼吸机支持或生命支持系统的支持,可能会导致死亡。而新冠肺炎的不典型症状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消化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轻度纳差、乏力、精神差、恶心呕吐、腹泻等; 2. 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头痛; 3. 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心慌、胸闷等; 4. 以眼科症状为首发表现:如结膜炎; 5. 仅有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另外之前也一直在说,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感染者为中老年人,但是根据最近几天的确诊病例消息来看,最小的仅出生30多天的婴儿也被感染,所以病毒是普遍易感的,年轻人也容易被感染,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我是王药师,坚持用简单易懂的文字传播心脑血管疾病知识,为健康中国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如果您觉得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留下一个赞吧!另外,如果您还有新冠肺炎患者发烧的相关问题,欢迎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感染新冠状病毒后一定会发烧吗? 新冠状病毒目前是主角,大家都避而远之,唯恐被它看上了,以身相许。问题来了,新冠状病毒以身相许后,会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比如大家最常看到的发热,乏力,干咳,还有一些就比较少见比如鼻塞,咽痛,流涕,腹泻等。 感染新冠状病毒后,处于潜伏期的时候,往往没有症状,但是发病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道口都需要测量体温的原因。但是有些感染新冠状病毒的患者,没有发热的症状。不同体质感染新冠状病毒症状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感染后症状很严重,病情很重,而有些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而且很快可以治愈出院。 总结,不同体质,感染冠状病毒后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干咳,乏力,但是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会出现发热症状,潜伏期的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