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
所谓教书育人就已告诉了人们,教师肩负着教授学生知识和塑造学生灵魂的双重责任。否则也不会称之谓灵魂的工程师了。如果教师只重传授学生知识,而轻塑造学生灵魂,那教出的学生成了只有知识没了灵魂的空壳,这后果不堪设想。很多出国留学不归、钱富了就移民恐怕与这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书育人不可忘也!
感谢邀请。
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习成绩并重,不可偏废。
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因此作为教师要切实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既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的人,也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精神,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也要有真才实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师既要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向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也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教师应该努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人才。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好的老师,即能教书,又能育人。但要说哪方面为主,还是以成绩为主。因为国家的指挥棒就是以成绩为主,你教育的再好,成绩上不去,就不是好老师。
如果从国家考虑,应该并重,因为,现在国家不缺人才,缺少人品。
就说北大清华,培养出的人才外流,就是出了人品问题。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书育人并重。
谢邀请!当然是健全人格。学习成好只占三分之一。毛主席提出三好,即德智体三个全面发展。我记得我提出过立德树人就是立达德、树正者、树家人一说,我这个思想就是学毛主席的"三好说"得出来的!
达人有三达德,曰智德、曰仁德、曰勇德!学习成绩好仅仅是智德好!但不代表仁德和勇德就好!仁德体现合作精神和交往理性!仁德不好,很难合作共事。勇德崇尚实践格物,勇德上不去,就是光说不练假把式!
立德就是立心!立心就要搞好自己的文化心理等边三角形架构!今天讲立心,就要立天命,即认知中国的道路。就要立国法,即同意中国的体制。就要立人情,即感同身受于中国的文化!最后一点最深厚、最持久、最根本!
教育就是让人成为人,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健全的人格取决于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学习成绩取决于天赋、学习方法和自身的努力程度。在一定程度上讲,后天的教育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要比学习成绩的提升相对更重要、更容易些,反过来讲,如果学生的人格不健全,即使成绩好将来也不一定幸福;即使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但是有着健全的人格、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什么样的人生都会过得很好、都会过的很幸福。所以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学上的好,人生不一定过得好,一个"三观"正确、人格健全的人,他(她)会勇敢的面对人生,不会成为社会的"巨婴"、父母的负担。
人的天赋不一样、能力有大小,所以从自我提升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进步程度自然是有差异的,培养好学生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他(她)自然会知道如何自觉主动的去学习、去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他的自律性相对就会比较强,最重要的是不论身处何种境地,他(她)都会使正确看待成败得失,正确看待功名利禄,始终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始终注重修行的是自己的品行、境界和格局,品行有了、境界高了、格局高了,那种快乐才是由衷的、才会是永远的,才不会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回到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话题,我觉得二者不分主次,不分先后,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把健全人格的培养贯穿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去,并让学生运用和实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自觉身体力行,不断磨练自己,修正自己,同时要不断的净化社会环境,弘扬正气、正能量,让父母也要成为孩子人格品行的榜样,教师做到行为世范,以德育人,只有这样,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态度,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剩下就交给时间吧,时间会给出最好的答案,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描绘出缤粉多彩的世界,成为各行各业合格的接班人。
要辩证地看待任何一个问题。健全的人格不是简单的说教就能达成,所以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为主,在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不应忘记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二十年前我做班主任,班上有一个学生他父亲出轨母亲下岗,父母矛盾造成他性格孤僻而偏执。他的家离校步行约二十分钟,在校晚修。初中班主任介绍,该学生排斥所有人,老师同学和家人,晚上有时不回家就睡教室。
高二文理分科时到我班,我班当时有学生78人,教室坐得很挤。这时该生长得高大威猛,坐教室后排。上课时排放四条凳子他就睡在凳子上,一般老师真不敢管他。
但我也发现一个问题,找他谈话时他从不顶嘴,低头默默地听着。找他妈来办公室,他妈也只默默地流泪。我对他妈妈直言他的心结,我说夫妻为了儿子什么都可以忍让的。解决好儿子的问题先应解决好老公的问题,只要双方有意愿向前看,就可放弃从前维护现有的家庭。并建议夫妻共同陪儿子散散步,和儿子什么也不要说,等儿子愿意说什么时再说什么。
我也找班级里的学生,要他们主动找这个学生互动,做朋友。
其实,这个学生非常希望父母和好,见到父母周末愿陪伴自己内心是很高兴的。
后来一年多,该生尽管学习成绩提高不大,但个性得到彻底改观。毕业后自食其力成为一名油漆工,一家人和美地生活着。二十多年一直感恩我当初的态度。恰巧的是,后来在县城我们住在一个小区,在省会长沙我们买的房子都在天心区。
我也将这一经典看着自己教育里程中比高考出顶尖学生一样重要的成功案例,因为我不仅挽救了一个孩子,而且挽救了一个家庭。
谢谢邀请。
我认为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所以,老师的教育,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应该是注重对学生的内在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奋斗的生活态度,向他们进行真善美的渗透……引导着学生向着温暖明亮的地方,努力生长。
让认真努力的成长和生活态度,成为学生们的内心信念和内在的动力。规则,道德,法律之外,让自我的约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要使学生明白,既使不去主动、时刻想着,承担对社会的责任(那对学生来说,太远太抽象),但是最起码的要做到:自己的言行要对得起父母,努力做到让爸爸妈妈欣慰,而不是给爸爸妈妈添堵。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做到这点,时刻想着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得起父母的付出,爸妈的操劳,如果教师能引导、培养学生具有这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只要学生的家庭教育不是"三观不正"的,那么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逐步培养起来了。
作为学生,只要他的成长目标正确,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是在学生智商范围内的自然之意。
不是教师应该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
是国家教育应以什么为主。我认为毫无疑问的是应该,知识,品德、技能、体能。缺一不可。
当然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主。学生在学期间,是思想和人格受到锻造的最佳时期。如果受教育没有到位,很难想象,即使他(她)取得优异的成绩,将来对祖国或社会或家庭,会有多大的贡献。成绩排在第二位。
李世民评曹操: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德不足。中国之学子之才超乎曹操者无多亦!教授超乎太宗者也无几人。所以,德以树人,学以育人。人首先要站起来,然后才可能攀登高峰。人与动物的的第一次分离就是站起来了,然后才有制造工具之能。德,就是立身,是教育之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毛主席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可以学工,学农,学军,德,智,体劳全面发展。这个伟大的教育方针一百年后依然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