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磷虾是一种小型无脊椎浮游动物 ,目前已知种类超过85种,磷虾 平均长度为6-6.5厘米,通常是透明外观、红色色调和大黑眼睛,有时可以发出光,由生物发光器官产生。磷虾被认为是接近食物链底部的关键物种,因为它们以单细胞浮游 植物为食,某些情形下也以其他浮游动物为食,将这些浮游植物转化成适合大型 动物的形态,磷虾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磷虾 为了防御捕食者迷惑捕食者而 成群游动,在1平方米区域内可以达到3万只磷虾的密度,可以绵延数千米。
在南冰洋的南极磷虾数量多达30万亿个,其生物量高达5亿吨,相当于人类对动物蛋白的全部消耗,这些生物量的一半以上每年被其他物种如鲸鱼、海豹、企鹅、乌贼和鱼类吃掉,并被新的生长和繁殖所取代。蓝鲸是食肉动物,最喜欢的食物是磷虾,一只成年蓝鲸每天可以吃掉多达4000万只磷虾,近3.5吨。
磷虾至今还没灭绝,主要是由于以下一些原因
磷虾每天都有大量的垂直迁移躲避捕食者,白天生活在海洋深处,晚上上升到海面。科学家还发现,磷虾在水中越深,活动就越少,以减少与捕食者相遇的可能性,同时保存能量。
雌性磷虾一次可以产多达10000个,而且磷虾在产卵季节(1月至3月)会生育好几次。雌鱼在海面附近产卵,然后在孵化前的10天内沉入大海,如果磷虾能避免成为食物,最多能活10年左右。
因此,无论是被捕食还是人类捕捞,磷虾数量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科学家们主要的担心是气候变化的影响,磷虾依赖于稳定的海洋环境,尤其是在南极,海冰在冬季被用作庇护所,为幼年磷虾提供保护,这些独特水域的 维持对于磷虾栖息地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在南极,生长着一种动物,至今为止,不管是人类还是其它动物,都对它束手无策,只能一直吃一直吃,可还是吃不完,被专家一致认为是地球上存在的超级大漏洞。
它就是南极磷虾。
按理说,人们这么喜欢吃虾,这种虾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多到哪儿去吧?就好比小龙虾作为外来物种,光中国人就能把它吃光,以至于要人工繁殖才能供应。
如果你这么想,你就大错特错了。
南极磷虾是海洋中总生物量最大的物种之一,据估算,目前全世界磷虾总量约为三亿七千九百万吨,这种生物要是同时出现,把人吓得魂飞魄散也不足为奇。
在深海里被天敌吃掉的数量,和被人们捕捞吃掉的数量,每年可达两亿吨之多,按专家的估算数量算,不出五年,就能把它吃灭绝,可它没灭绝,反而越来越多。
不得不说,磷虾的生存能力太强悍了,其实它并不是只生存在南极,现在的它,已经覆盖了全部海域,只是数量多或少而已。
今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磷虾的特别之处。关于磷虾
磷虾有着大黑眼睛、全身红色透明,有时可以发出光,是一种小型无脊椎浮游动物,由生物发光器官产生。目前已知种类超过85种,磷虾平均长度为6-6.5厘米。
它盛产于南极,据测算,南极海域每立方米就有三万多只磷虾,使得海水都变了颜色,是毫无疑问的"基石物种"。
小小的磷虾身体下却蕴藏着大能量,低脂肪、高蛋白是它的特点,氨基酸价值,甚至超过了牛肉、对虾等高蛋白食物。它是世上含蛋白质最高的单体生物。
除了食用价值外,磷虾还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大量捕捞。
同时,磷虾是悲催的,它是海洋食物链底部的物种代表,常被欺负,在南极,磷虾是鲸鱼、海豚、企鹅、乌贼等动物的盘中餐。
以蓝鲸为例,作为海洋中的庞然大物,它最喜欢吃磷虾,一只成年蓝鲸一天就可以进食四千万只磷虾,约3.5吨,令人咋舌。
就算鲸鱼的这种吃法,也依旧没有影响磷虾种群的繁衍,足见它有过人之处。磷虾没灭绝的原因:
第一、深海里的浮游生物众多,让磷虾永远都不会饿肚子
大多数磷虾都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喜欢吃深海里的浮游植物和一些比它们更小的浮游动物,而深海里的鲸鱼、海豹、海豚等海洋生物又喜欢吃它们,这样一环套一环的吃食方式,一直维系着不错的食物链。
在海洋里,浮游生物随处可见,数不胜数,尤其是磷虾最爱吃的海藻类植物,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它会源源不断地给磷虾提供食物来源,所以磷虾根本不用担心没有东西吃。
成群结队的磷虾们,每天都能把肚子吃的鼓鼓的,也就加快了它们后代的成长。
第二、一年之内可繁殖多次,可以做到生生不息
磷虾就像开挂了一般,繁殖能力极强,即便每年都成为各种动物的美食,都没有过多的减少。
磷虾在春季交配,夏季产卵,一只雌性磷虾较常见的产卵量为一千颗左右,一年下来,个别强健的雌性磷虾产卵量能达到10000颗。
在繁殖期,磷虾肚子里除了虾卵外,几乎没有其它东西,虾卵的体重占据了磷虾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
产卵量惊人是一方面,关键卵的存活率还比较高,磷虾产卵于海水中,边下沉边孵化,直到百米甚至千米后,才能孵化出幼体。
幼体出来后,又一边上浮,一边发育,快到达海平面时,就由幼体变成小磷虾了,此时的它们,成群结队,边觅食边生长,一只幼虾要经过5次脱壳历练才能发育成熟。
这群小可爱的生长方式,不跌破谷底不出来,不浮出水面不成虾,可以用励志来形容了。
第三、磷虾本身数量众多,幸存者将持续繁衍生息
专家估算的三亿七千九百万吨,只是按照各处海域每立方米的估算值,磷虾作为海洋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其实远不止这个数。
曾经有航海者瞧见海平面上有一条暗红的纽带,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是磷虾为了防御和迷惑捕食者组成的磷虾方阵,这条纽带足足绵延了数千米之长,按每平方米3万只计算,足足有三千万只磷虾参与了迷惑方阵。
别看一只磷虾只有几克重,但架不住数量极多,虽然一大半都逃不过被吃的命运,可依旧存活了上亿吨磷虾可以繁衍后代,扩充很及时,也就很难灭绝了。
第四、人类以往的过度捕捞,让磷虾有了喘息生长的机会
也许这个原因让很多人不解,过度捕捞不是越来越少吗?怎么会是磷虾没灭绝的原因呢?
其实不然,人们肆意捕捞海洋生物,其中这里边有很多磷虾的天敌,比如海豹、鲸鱼、乌贼等,这就让喜欢吃磷虾的海洋生物逐渐减少,造成了磷虾慢慢变得"没有天敌"。
这就很难了,过度捕捞磷虾,会造成其它依赖磷虾生存的所有动物没有食物吃,慢慢饿死;肆意捕捞其它海洋动物,又会造成磷虾泛滥,无论怎样,最终受益的都将是活下来的磷虾。
关于磷虾产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磷虾就以虾粉,冷冻虾肉等形式进入人们视野,多用于水产养殖的营养配料。
在磷虾捕捞过程中,俄罗斯、日本都曾作为霸主,发展至今,年捕捞量挪威成为了最大的国家,我国3.8万吨的年捕捞量,仅为挪威的24%。
不过,随着磷虾产业多元化,用磷虾制作成的虾仁、糕、罐头、干制品等产品相继问世。随着科技进步,磷虾也能用于药品提炼等。
吃过磷虾罐头的朋友说,磷虾的味道还不错,不过他也善意提醒,磷虾虽好,可不能多吃!
当然,除了以上四点原因外,还有相关重要的一点原因,即为:相关规整制度的约束
1993年,多国连同制定了《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公约》,直接限制了南极磷虾的捕捞,既可以避免人类过度捕捞造成磷虾灭种,也可以保护南极其它生物能繁衍生息。
倘若磷虾越来越少,那生活在南极的企鹅、鲸鱼、海豹等动物将会面临极大的生存挑战,导致灭绝都有可能。
除了国际公约外,2020年12月11日,一家磷虾企业协会由全球八大磷虾捕捞公司组成,同时宣布,该协会将在南极半岛的希望湾区域,实施全年性自主禁渔措施。
以上举措无疑是对海洋生物的保护,守护南极,就是在守护它们的家园,海洋生物们也得到了繁衍的时机。总结
以前在没有公约和协会约束时,磷虾可能会被捕捞而灭绝,现在为了生态平衡考虑,磷虾得到了保护,加上繁衍生息快,又不愁吃的,现在的磷虾是不会轻易灭绝的。
唯有海洋气候发生不可逆的变化,破坏磷虾的生存环境,才有可能造成磷虾减产,灭绝的可能性较小,毕竟,它吃的是海洋浮游生物,它的生活习性也会跟着环境改变的。
据说南极磷虾能养活几亿人,被专家称作是人类的"海上粮仓",对于此看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又是否品尝过磷虾的美味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磷虾是甲壳动物磷虾目的统称。海洋浮游甲壳动物的优势类群,总计有11属近90种,其中许多种的数量极大,且分布较广。中国邻近海区磷虾有30多种。
在南大洋,南极磷虾,估计约为379000000吨,比全球人口总重量还多。其中,每年有一半以上被鲸鱼、海豹、企鹅、鱿鱼和鱼类吃掉,并通过磷虾种群的繁殖和随后的增长而被替代。所以磷虾每年被吃掉两亿吨,属于正常范围。磷虾在水族馆里最多能活8年,但在野外它们可能会活3到4年,2到3岁时产卵。
它们在食物链中很重要,因为它们以浮游植物为食,在较小程度上以浮游动物为食,为以磷虾为主食的其他动物提供营养。因此磷虾被认为是南大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
磷虾每天进行大量垂直迁移,为夜间靠近水面和白天在深水中的捕食者提供食物。
磷虾种群的大小每年都有很大的变化,观察到的变化似乎主要是由每年有多少年轻的磷虾出生来驱动的。这可能是由海冰数量的可变性驱动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担心气候变化的影响(尽管没有实际证据表明整个南极的海冰减少)。
CCAMLR(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成立于1980年,当时人们担心不断扩大的渔业磷虾会对南大洋的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从那以后,磷虾的收获一直以非常谨慎的方式进行管理。这是对磷虾在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的认可,磷虾是一个关键物种,也是与环境变化相关的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
渔业磷虾的可持续性是通过对渔业设定限制来保证的,这样渔业捕获的磷虾将留下足够的数量,以确保有健康的繁殖种群,也有足够的数量供食肉动物(如企鹅和鲸鱼)食用。
渔业磷虾的可持续性取决于相对于种群的捕获量。基本上,CCAMLR管理渔业磷虾的方法是最小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不是试图最大化渔业的面积。
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模型模拟磷虾种群(由一组出生数量、增长率和死亡率的方程控制),然后使用这些数据预测不同捕鱼水平可能会发生什么。为了确定可持续的渔获量,进行了数千次模拟。
有很多信息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磷虾的数量,其中许多信息没有精确的数值。定义了一个合理的值范围,并使用该范围内的所有值运行模拟。模拟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已知和未知。
西南大西洋的总允许渔获量目前约为每年560万吨。然而,CCAMLR决定将渔获量控制在620000吨的水平内,该水平分布在大西洋西南部的四个地区。这一水平约占该地区磷虾未开发生物量(或原始大小)估计6000万吨的1%。实际年捕获量约为磷虾未开发生物量的0.3%。CCAMLR已经同意,除非科学数据表明磷虾渔业将继续保持可持续性,否则磷虾的任何扩张都不应该发生。
CCAMLR还在南极维持一个台站网络,收集南极生态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信息,以监测变化。这个项目CCAMLR生态系统监测计划(CEMP),成立于1989年。根据这一倡议收集的信息有助于CCAMLR努力制定所谓的"磷虾反馈管理程序",这将有助于就磷虾可接受的总体预防水平做出决策。
首句给出答案:磷虾每年被吃掉的数量巨大,但是它繁殖的数量更大。
蓝鲸之所以能长那么大,全靠吃不完的磷虾供给。如果蓝鲸遵守普通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食物链顺序的话,受食物数量的限制,就没法长成世界上最大的巨兽了。
南极磷虾的数量大约有5亿吨,它们以浮游植物,也就是漂浮在海洋里的藻类为生。鲸鱼粪便给海水里的浮游植物提供了大量的氮、铁等营养元素,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这个生物链在寒冷的南极海洋里很有成效。当蓝鲸被大量捕杀后,南极磷虾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南极磷虾在1月到3月产卵,重点来了:每只雌虾每次能产6000到10000只卵。如果雌虾产的卵都能成功受精,孵化成小虾的话,那繁殖率超过了6000倍。只要海洋中浮游藻类数量足够的话,磷虾数量就能成千倍地增长。
南极磷虾的寿命有6年,磷虾卵产出后沉入海洋,边沉边孵化,5天后就能完成孵化。然后幼体开始慢慢上浮,1个月就长成了小幼虾。
蓝鲸吃不完磷虾,其它以磷虾为主要食物的海豹、海狗、鱿鱼、冰鱼和企鹅全部加起来也吃不完它们。每年海洋生物和鸟类加起来要吃掉1.5亿吨的磷虾。
除了捕食磷虾的海洋生物外,现在人类每年还会打捞5千万吨的磷虾,总共2亿吨的消耗量,都不会把磷虾吃完。
只要保持南极海洋生态链的正常循环,海洋会给我们提供无穷无尽的食物。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如果地球上要统计一种单一物种数量最多的高等生物,那么选项一定是磷虾!因为它们在地球上的数量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但据一份资料表明,每年被吃掉的磷虾同样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何那么多年下来,地球上的磷虾还是那么多?磷虾究竟是怎么繁殖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数量?
提起磷虾来就想到南极磷虾,那就狭隘了哈,磷虾的种类还不少,总共是个属85个物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极磷虾、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北方磷虾(Meganyctiphanes norvegica)。
根据名字也知道这些物种栖息的水域,所以不只是南极有磷虾,不过在南极的也不只是南极磷虾,还有长臂樱磷虾、冰磷虾等,当然最多的还是南极磷虾。
这个物种在南极应该属于最成功的生物,它们的数量实在是太大了,据估计南极海域中的磷虾超过5亿吨,密度最高的时候每立方米海水中就有1万~3万只磷虾,它们以浮游植物作为食物,是初级生产转变为能量的重要物种之一。
南极磷虾其实不是虾,而是似虾的无脊椎动物,产卵季节在每年1~3月,这是南极的夏秋季节,一次产卵6000~10000个,雄性的磷虾会将精子包覆在雌磷虾的生殖孔周围,排出即受精,而磷虾的繁殖一直就有些糊涂,迄今为止也只是假设:
这些卵会沉入2000~3000米深的水域发育,孵化后无节幼虫会向海面上升,此后到60米深左右的水域继续发育,最终15毫米长度时开始具有磷虾的习性,磷虾与其他甲壳类生物一样,都会脱壳生长。
成年的磷虾长度约为6厘米,重约2克,寿命一般为6年左右,磷虾数量为什么那么大?产卵数量大,孵化率高这是磷虾数量极大的原因之一。每年被蓝鲸和人类捕捞的数量有多少?
南极磷虾对于南极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它们是鲸、海豹、豹形海豹、海狗、食蟹海豹、鱿鱼、冰鱼、企鹅、信天翁等海洋生物和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食蟹海豹食物来源的98%就是磷虾,豹海豹则占45%,每年这些海豹消耗6300万吨~1.3亿吨磷虾。
须鲸类每年消耗的磷虾约有3400万吨~4300万吨,鸟类约1500~2000万吨,由于则在3000万~1亿吨,其他鱼类则在1000~2000万吨,总消耗大约在1.5亿吨~3.1亿吨之间。
海洋渔业捕捞量有多大?
几乎所有的资料中都会告诉大家磷虾营养非常丰富,但南极磷虾身体中抵御低温的酶会在死后分解自身产生有毒物质,早期磷虾捕捞就有到这个影响,在1960年以前几乎就是零捕捞,主要是在1960年后开始的商业捕捞尝试,主要有三个周期:第一阶段:苏联和日本为主要捕捞国,其中苏联捕捞量占据了93%,绝对第一位,其中磷虾捕捞量最高的时间段是1983年,南极海域有超过53.8万吨磷虾被捕获!
第二阶段:前苏联解体后到上世纪末,捕捞国开始分化,主要以日本、智利、俄罗斯、波兰、乌克兰等国,而日本则成为这些捕捞国中的后起之秀,其占有量为80%
第三阶段:从2000年初至今,捕捞国新增了韩国、挪威、美国和中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挪威,从2006年开始,日本的远洋捕捞船队老化,产能下降,而挪威则是后起之秀,每年超过20万吨,占全球捕捞量50%左右。
中国在2013年时正式加入了南极磷虾捕捞大军,不过在2016年时也就达到了6万吨而已,与海洋动物吃掉的磷虾相比,全球捕捞量实在少得可怜,而且CCAMLR也对全球捕捞磷虾总量做了限额,在所有分配的区域中捕捞限额为62万吨,就现在而言,这个数量并没有被突破。
不过近些年有做比较大的调整,限额变化并不大,但捕捞区域调整比较大,主要是将多个捕捞区从企鹅、蓝鲸以及其他海洋动物的传统捕食区域调整到更远海域,避免与海洋动物在同一个水域竞争。为何磷虾还没有灭绝?
南极海域一个最大的疑问就是每年海洋动物吃掉的磷虾占了绝大部分,但每年磷虾都维持在一个非常恐怖的平衡中,磷虾总量评估为5亿吨,但每年这些海洋动物就吃掉2~3亿吨,实在让人纳闷,这磷虾怎么就吃不完?
磷虾在日间潜入比较深的海底,而在夜间则上浮到浅水区摄食,这也是磷虾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磷虾在冬季时脱壳缩小体型,一直到开春,这是磷虾独有的生存机制,度过漫漫南极极寒冬天的绝招。
NASA的海洋宽视场遥感器有关南极磷虾分布:主要聚集于南极半岛的斯科舍海
当然磷虾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数量,并持续不断的供给南极生存的物种,可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一个谜题,当然也有可能我们对南极水域磷虾数量评估的误差。
冰下的磷虾正在摄食
而如今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中,磷虾的生存也正在遭遇难题,更高的水温有助于磷虾摄食与繁殖,但浮冰减少又让它们习惯在浮冰下摄食存在障碍,而且缺少了躲避天敌的障碍,因此对磷虾的生存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影响,而近几年来磷虾油的热炒使得捕捞量也有有所增加。
磷虾是海洋生物食物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这个环节出现问题,很难想象它对全球生物链的影响有多大,所以全球变暖的影响是结结实实的,正在一步一步的逼近。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可不止2亿吨 ,而是3亿吨 !
到底谁吃鳞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型须鲸 ,比如蓝鲸、长须鲸、弓头鲸等。仅仅是一头蓝鲸,一天就会吃掉约4吨鳞虾,地球上的须鲸每年则会吃掉4000万吨 鳞虾?
图注:蓝鲸吞噬鳞虾,图片来自网络
不是3亿吨 吗?怎么须鲸才掉了不到六分之一,其他的鳞虾被谁吃了?大部分鳞虾其实是被各种鱼类、头足纲动物吃掉了,大概每年2亿吨 。当然啦,还是我们人类,每年也会捕捞5000万吨 鳞虾,加在一起就有3亿吨了。
图注:人类捕获的鳞虾及鳞虾罐头,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有3亿吨鳞虾被吃掉,为什么鳞虾还没有灭绝呢?原因有二:第一 便是鳞虾超强的繁殖能力,仅仅是一只雌性的鳞虾,一次就能产下6000至10000枚卵,这就是6000至10000只小鳞虾啊!第二 是食物充足,鳞虾以浮游植物为食,而海洋中的浮游植物多得我们难以想象,这么多的食物足够数以亿计的鳞虾生活了。
图注:小小的鳞虾组成庞大的群体,图片来自网络
鳞虾数量非常多,仅仅是南大洋 之中的南极磷虾就有4至6亿吨 ,每年被吃掉大半,第二年又会繁殖出相等的数量,这就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作为海洋生物链中的基础物种 ,鳞虾为无数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长期的演化也让它们具有极强的恢复能力,保持食物链的完整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鳞虾超强的种群恢复能力在我们身边也能找到,那就是讨厌的蚊子。当深秋到来时,蚊子完全没了踪影,但是第二年夏天,它们又会漫天飞舞,吸食人血。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主要的原因还是基数大,鳞虾这种动物在海洋中非常多,多到数量要以百万亿来计算,那么就算有很多的动物捕食鳞虾,其捕食的量不足以导致鳞虾灭绝,
而且鳞虾的基数大就意味繁殖能力强,鳞虾每年在夏季的时候要产卵很多次,且每次产卵的量都在数千枚以上。
这些鳞虾的卵一旦出生之后,就会慢慢的沉入到海底,最终它们又会孵化成新的鳞虾,那么这么一来一回,鳞虾的数量必然以成倍的数量增长,
另外我们都知道制约一个物种繁衍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猎食的食物是否充足,鳞虾的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一些浮游生物。
例如说一些海洋藻类,而海洋藻类的量几乎无法统计,既然说粮食十分充足,制约鳞虾繁衍的主要条件就不存在,所以鳞虾的数量之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另外大部分的鳞虾,喜欢生活在冷水的环境当中,比如说南极鳞虾,而水温较低的海域当中,其海洋动物的数量,要少于温暖的海洋海域。
海洋动物较少,也就意味着鳞虾的捕食者没那么多,即使说一些大型的鲸鱼,每次都可以猎食数十吨重的鳞虾,这些鳞虾也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最后在鳞虾这个物种当中,南极鳞虾的数量是最大的,而南极鳞虾主要分布在威德尔海附近,在南极鳞虾繁衍的时期,其数量多达每立方米三万多只,这么多南极鳞虾聚集在一起,连海水都变成了浅褐色.......
虽然每年被吃掉2亿吨,但是全球磷虾的产量估计在10亿吨左右,被吃掉的只是小部分,磷虾就像蚂蚁一样,靠着庞大的数量喂饱各种天敌之后依然悠然地存在于世界。
磷虾是很多大型动物的食物,体型庞大的蓝鲸就是以小鱼小虾为食物,磷虾也是蓝鲸的主要食物之一,值得一提的是蓝鲸每天需要吃2-5吨的食物。磷虾作为海洋食物链底端的生物,在地球上繁衍至今当然也有自己的秘诀,磷虾的主要优势在于以下:
①贴近海洋食物链底层,除了植物是生产者,动物都是消费者,而磷虾这种生物以浮游动植物为食物,浮游植物的优势是作为植物,固定碳、氮、以光合作用固定阳光中的能量,而生物圈的能量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而消耗,每一个能量层级只能从低一层的能量层级中获取大约15%的能量,绝大部分的能量都以热量等形式消耗。磷虾以浮游动植物为主要的食物,最贴近海洋生态的生产者,因此可以供应最大规模的磷虾种群。
②磷虾独特的生活史,磷虾的成年个体主要在海面活动,因为海洋浅层水域拥有足够的光照,因此浮游动植物的数量也更多,以其为食物的磷虾自然也多在这些地方活动,而海洋生物的演化使得很多生物成为它们的天敌,生存竞争又限制着磷虾的数量。而磷虾也进化出了特殊的生存策略,它们产的卵会在生命初期向海洋深处沉降,一边沉降一边孵化,最深可以沉降到500-700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因为缺乏光照,生物种群已经较为稀薄了,磷虾在此处孵化可以逃避很多的天敌。
③庞大的数量,不管怎么说,成年的磷虾还是要在海洋表面附近生存,也需要在这里交配繁衍,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天敌,成为种多海洋动物捕食的对象。而磷虾几乎在世界所有的海域都有分布,大约有80个品种,基本上都是体型小巧数量庞大,分布于世界各处。据估计全世界大约有30万亿只磷虾,总重量高达5-10亿吨,而磷虾的繁殖能力也十分强悍,每一只雌性在繁殖期可以产生大约10000枚卵,即便只有极少数可以发育为成年个体,总数量也十分惊人。
据估算,每年大约有2亿吨的磷虾被捕食,但大约只占磷虾种群数量的1/3左右,依然不能影响磷虾正常的生存和生活。磷虾靠着奇特的生活史和庞大的数量,成为自然界最优秀的物种之一。物种繁衍的目的就是把基因传递下去,方式无所谓,磷虾虽然弱小却也是很难灭绝的物种。这也使磷虾被称为永久可续的资源,海洋庞大的生产者(浮游植物)群体构成了磷虾生存的基础。
每年被吃掉的鳞虾达2亿吨,为何它至今还没灭绝呢?
首先,2亿吨这个数字有水分,因为全球每年商业捕捞的磷虾总量为20万吨左右,而非2亿吨。当然如果加上天敌吃掉的,或许会有2亿吨,但是这个数据是没法统计的。但是,尽管这样,每年不捕捞和被吃掉的磷虾也是一个恐怖的数字,那么,为什么消耗量如此之大的磷虾没有灭绝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磷虾
磷虾是节肢动物门软甲纲磷虾目的总称,在磷虾目下一共分为两个科-磷虾科和深海磷虾科。 在深海磷虾科下仅有一属一种磷虾,它就是生活在1000米以下深海中的深海磷虾,而磷虾科的成员就相对较多了,在磷虾科下有10属85种不同的磷虾。
磷虾是世界所有大洋中常见的物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磷虾种类都有庞大的数量,其中以太平洋磷虾、南极磷虾以及北方磷虾数量最多,而这三种磷虾也是最常被捕捞的对象,而在这三种磷虾中以南极磷虾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南极磷虾的保有量保守估计也有5亿吨左右。
上面我们说过,商业捕捞对磷虾的数量几乎没有影响,影响磷虾数量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敌,磷虾的主要天敌有蓝鲸、须鲸、鲸鲨等大型的海洋生物,比如蓝鲸每天就能吃掉2000000万只重量约为6吨的磷虾,也就是说一条蓝鲸一年就能吃掉2190吨磷虾,再加上其他大型动物的吞食。
全球每年磷虾至少有1亿吨以上成为了人类和大型海洋生物的口中餐。
(南极磷虾)从上面的数据看,南极磷虾的保有量约为5亿吨,而每年就能消耗超过1亿吨,为什么磷虾还没有灭绝呢?
单纯的按照数字来看,5亿吨磷虾只需要5年就灭绝。但是,事实是,到现在为止,磷虾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度的减少,反而呈现非常稳定的趋势,原有两点。
01 养殖
养殖是解决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野猪虽然很容易泛滥,但是在我国野猪泛滥的地区很少,因为大都被人吃掉了。但是通过大面积的人工养殖,不但可以让多数人吃上猪肉,也能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个物种不灭绝。
而磷虾就是如此,磷虾的适应能力很强,只要不是深海磷虾,其他的磷虾都能在人工养殖下很好的生存,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灭绝的可能性。
02 繁殖能力
一个物种之所以会数量庞大且分布很广,与它强大的繁殖能力是分不开的。磷虾就是如此,一年之中磷虾只需要在春季交配一次,雌性的磷虾就能在夏季连续产卵数次,在这数次产卵中,一只磷虾一共可以产下几千个卵。这是磷虾每年都有一半左右消失还不至于灭绝的主要原因。
一只一年就能生几千只,那磷虾的数量岂不是呈几何状的膨胀?
按理说,每年磷虾因为被捕食的数量仅占总数的不到一半,再加上它如此强大的繁殖能力,磷虾的数量确实应该呈增长趋势的。但是,实际上,磷虾的数量一直是趋于平稳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也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存活率。 磷虾是一种卵生动物,从卵到成虾,磷虾需要经过两次蜕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磷虾都能成功蜕皮,就像猫生的幼崽不是每只都能顺利长大是一个道理。
第二点就是寄生虫。经过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许多磷虾的身上科学家们发现了单细胞生物-纤毛虫。纤毛虫是一种体外寄生生物,它们的宿主就是磷虾。所以,纤毛虫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磷虾的数量。
再加上人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捕食,最终拥有如此强大繁殖能力的磷虾也只是维持相对稳定的数量,不会大量减少,也不会大面积的增加。
总结
磷虾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物种,它们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即使在如此大量消耗的前提下也不会灭绝。而受寄生生物、存活率以及捕食的影响,磷虾也不会出现泛滥的情况。
所以,大自然中的生物都在食物链中寻找到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把一种物种吃灭绝,地球上除了人类之外,没有生物可以做到。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地球上的生物有38亿年的演化史,虽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次次的灭绝事件,但生命是顽强的,只要有资源有空间,就会一点点的恢复过来,新的物种也会随时的出现。
在整个演化的过程中,既然可以长时间的存在,那也就意味着适应了食物链的等级关系,不然早都已经被自然环境所淘汰。我们先来理解整体的概念,最后再说磷虾!都在地球上混,被吃灭绝,我不要面子吗?
只要是生物都有两个发自内心不讲道理的追求,那就是生存和繁衍,要想实现这个两个目标那就必须要填饱肚子,因此说地球上的生物最本质的需求就是补充能量。不论我们吃什么,只要是满足身体能量所需就好。
地球上生机勃勃万物繁荣,能量来源就是太阳带来的辐射能,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这些能量固化下来。除了一部分供自己的生长所需,还有一部分传递到下一级别的消费者中。例如草原上牛马羊吃草,它们就算是一级消费者,一般指的都是草食性动物。
那也不可能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一级消费者,大家都去吃草,这并不现实,当然效率也不高。自然而然二级消费者就出现了,一般它们指的都是肉食动物,主要是吃草食性动物。这也很好理解,一部分动物去吃草,一部分动物去吃肉。当然在不同的生态环境里,这个能量流动的链有长有短,但是呈现金字塔的模型。也就意味着越往上,能量越少,也就意味着种群数量会少。
在地球上混的生物没有不被吃的存在,开始顶级猎食者老虎狮子,死后也会被微生物分级昆虫来吃,当然人类也不例外。但是在长久的被吃中,所有物种都挺过来了,我吃猎物,天敌来吃我,整体系统非常稳定,如果是仅仅被吃就灭绝了,那根本不存在。这个稳定性都要得益于每个物种的"特长",跑得快、跳得高、尖牙利爪、具有毒性等等,这些都是立身之本。
现在来说磷虾每年被吃掉2-3亿吨,但却不会灭绝是什么原因
其实就是因为磷虾也有立足之本不怕被吃,因此它们也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南极磷虾自然主要活跃在南极海域,也被称为海洋生态系统的蛋白质库,很多海洋生物都以它们为食。根据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以及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预估,南极磷虾的总储备在4-6亿吨左右。
这是什么概念?全球总人口大约70亿,这还包括男人女儿老人儿童,个体重量取70公斤,那么人类这个物种的总重量大约是4.9亿吨,当然这里的70公斤取值可能还要偏大。这也就意味着南极磷虾的储备比人类总重量还要多。
磷虾虽然多,但是每年的消耗也不在少数,据有关机构的预估,每年磷虾都会被吃掉2-3亿吨,也就是减少一半的重量。这些磷虾主要都被齿鲸、海豹、海狮、乌贼以及一些小型鱼类吃掉,而磷虾主要吃浮游生物或者植物,那么按照前文所说的,这是一个很健康的等级关系,大家都处在食物链之中让能量完美的流动,磷虾根本就吃不没。
而磷虾的立身之本很简单,那就是生长速度快,成熟的就快,并且还非常能生。一只雌性南极磷虾每次产卵6000-10000颗,其中大部分都可以正常的长大。因为南极磷虾卵会下沉到深海,孵化后小磷虾是一点点的向上层移动,这个过程就可以尽量避免磷虾在小的时候碰到天敌,因此存活率是比较高的。
这是一个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稳定过程,因此南极磷虾根本就吃不没,除非有人类的加入。人类就是地球上的bug,只有人类这个物种可以把其他动物吃灭绝
人类对于其它动植物的猎捕有的时候并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这就打破了平衡。目前来看南极磷虾每年被消耗2-3亿吨,人类在其中的贡献并不多,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以及乌克兰、智利等13个国家都在南极捕捞磷虾,但是每年的捕捞量不会超过40万吨。
南极磷虾虽然说不上多美味,但至少人类还是可以吃的,并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它们可以被制作成磷虾罐头、磷虾肉、磷虾粉甚至是磷虾油,是很好的膳食。
目前人类对于南极磷虾的捕捞影响还并不大,怕就怕在未来资本的介入下,磷虾捕捞产业越来越大,最终变成了和鲸鱼抢食物,结果可想而知,南极磷虾会走向灭绝,这是毋庸置疑的,人类这方面的能力还是很强大的。说在最后
地球上的生物数百万种无论是食物链底级专门被吃的生物,还是食物链顶端的猎食者,它们已经形成了很稳定的关系,人类自然也可以加入其中,但前提是不能过分的贪婪,否则只会导致某些物种的灭绝。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曾经被认为吃不没的北美旅鸽,数量最多的时候甚至有50亿只,但是在贪婪的人类到来之时,它们灭绝了。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