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师,不建议这样。学生听懂理解比板书记录知识点重要得多。本末不能倒置,上课时长有限,心思都花在记录上,形式大过内容,不利于理性精神增长,听讲重在听。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我的回答对中小学生和家人有所帮助。首先要为这个学生的认真学习态度点赞。但这种方法究竟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这个学生一直采用这种学习方法,语文成绩很好,那无可厚非,因为这种方法适合这个学生。图片中的《小石潭记》是初中的一篇文言文,既要落实文言文的字、词、句等文言现象,也要梳理文章的思路、内容、语言特色等,所以要记的笔记肯定很多,这个学生分别用红、蓝、黑三种颜色的笔做了详细的批注,另外还用上了便利贴,本文的相关知识整理得非常全面。在后面需要复习或查找相关资料时,翻开书,一目了然。 (语文书上的笔记) 如果这个学生仅仅充当了书记员或录音笔的功能,只是把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板书完完整整的抄写在书上,而没有消化,语文成绩也没有任何提升,那这样的学习方法就不能算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首先要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然后才是整理相关笔记,并能举一反三。如果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记笔记,而没有很好地和老师互动,没有理解消化课堂的内容,笔记记得再好也没有用。 我给学生的建议是:高一高二(小学、初一初二)的语文笔记,可以记在语文书上(记在笔记本上也没问题,但要记得经常复习);高三(初三)必须要有专门的语文笔记本,因为高三是考点复习,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册书的复习,需要在笔记本上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系统地整理,并且还要经常补充,笔记本都要有目录,方便查找。 (语文笔记本·古代诗歌鉴赏) (语文笔记本·文学类阅读) 【总结】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因科目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一个高中语文老师的一点建议,可能对于中小学生,不一定都适合,对于其他科目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我是@生如夏花7657 欢迎同仁们建言献策,共同探讨,为孩子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方法。 不太好。 这种文言文个别词语的简单注释直接写上可以,但是把老师讲的全过程都写上,一看着乱。二,学习者对于老师讲的知识体系写在笔记本上,利于建立孩子的知识体系,例如按照老师讲的作者介绍,文章主题思想,思路,一些写作手法,对于我们的启发,重点字词的分析,有的多种解释都要积累等等,这是我分析的,大约的过程,不一定有老师说的好,就这个意思,孩子记下来,常看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你看图片的信息,看不出先后,不便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方法,整体笔记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再现,归纳,梳理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和复习都有帮助的。建议哪科都要整理笔记。 谢谢楼主邀请,一点浅见。 我本人是一个喜欢备课时把相关知识点和内容写在书本上的老师,我也赞同学生做笔记的时候,把一些要点或者关键点写在书本上。 但是我看到这张图片,我还是有点惊,这种笔记记录有点过分,正如题主所说的,大量批注,我们来看看这会存什么样的问题。 首先,从这样的课本批注来看,这位学生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但他没有能力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和要点,不知道什么可以记什么不需要记,他把老师讲课的内容一股脑儿全都记下来了,如果上课的时候不能抓住上课内容的重点和要点,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单纯地只是记录,其实意味着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抓住重点和要点,导致了学习最终是盲目的,这样的学生可以说学习态度非常好,但是要注意方法。 另外,如此详细的记录,导致她在复习的时候也很难从中抓住重点和要点,可能老师讲课的时候,他就是照本宣科完全记下来了,这是速记员做的事,不是学生做的事,并没有掌握要领,不知道老师表达的究竟是什么,课后自己去巩固的时候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事实上这样的学生学习往往成绩并不会很好,她的课堂吸收和总结能力都有欠缺。 另外,这个过程中可能老师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没有对一些重点和要点的问题进行特别强调,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味的去板书,不管什么内容都采用板书,于是学生也跟着抄录,抄到最后自己也不知道抄的是什么,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有用的。这也是一部分同学表面上看起来很认真,然后说上课我都认真听了,最后考试却考不好的原因。这也提醒一些老师,上课板书部分一定是提纲契领部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板书。 所以,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学生都同时要总结,才能有所改变。课堂笔记并不是记得越多越好。另外,如此记满了,也就完全没有了自己发挥的余地了。 学生在课本上进行大量批注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课本它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蓝本,也是师生进行教学互动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一、课本进行大量批注影响美观和使用 课本是用来多次使用的资料,如果进行大量批注影响美观,更影响以后学习。课本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资料,现在学习需要反复看,到中考和高考复习还需要使用,进行大量批注影响以后学习。 二、课本可以画重点部分或标注新的思考问题 课本使用不是不允许标注东西,使用后的课本和新书一样,这样也不是好的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养成懒惰学习方法,学习缺乏主动性、思考性、批评性等思维能力形成。我们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看课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会产生不同层次的理解深度。有时需要在书上画重点难点和不理解的问题,或记录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等。这样印象深刻,便于以后的学习。 三、课本不能变成笔记本应该另准备一个本记录 有的学生把老师上课的板书内容搬到课本上,影响听课的注意力、浪费时间,这样的学生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好。如果需要记录的话,应该单独准备一个本进行记录,也便于记录更多的内容。 课本必须读懂理解透,保存好。知识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问题化。 学生通过课本能够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美好的情感,陶冶美丽的情操,同时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是爱美食,爱美丽的黄黄,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孩子做大量批注可以帮助孩子把课本上的内容扩展更广更深刻,从这方面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高中的时候,自己的班主任说过:读书首先要想办法把一本书读厚,再把这本书读薄。就是说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不仅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扩展的知识,等于把这本书读厚了。而之后呢?还需要自己提炼和总结把知识升华,用简单的语言概述出来,这就相当于把这本书读薄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系统学习方法。 在课本上大量批注,把书本读厚,光这一步还不行。在批注以后,还需要继续把知识升华提炼,总结概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把课本上的知识概述出来并牢记于心,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关注黄黄美食,每天记录家常便饭,分享种菜收获,讲述舌尖故事,与您交流美食心得,期待你回复和评论,我们下期再见! 语文呢还稍走着那么一点,有好处也有坏处。其他科目特别是偏理科的学科就千万不能这么做了。但这种做法我也不提倡。我仔细看了一下这笔记,记得很认真,点也比较全。好处呢是语文这类偏文的学科补充的越多自然了解的也就更全面,答题时就有话可写不至于半个字都吐不出来。不好的地方呢就是您孩子几乎把所有的有关知识都给做了批注,这样呢到考前复习时就不能抓住重点会让您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笔记都要复习眉毛胡子一把抓最终就达不到效果。即使是语文,这么做最终也不高效。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学习古文没必要做每一段内容、本文作者的详细介绍、文体、写到的景物、修辞手法……的笔记,因为你记了也没用至少文言文没用中高考都不会让你填空,最多一道选择题而且是那种很容易排除干扰选项的常识题。修辞手法、作者情感态度只有在诗歌鉴赏题才会以大题的形式出现,那都是有模板可背的所以没必要记太多笔记。古文呢,像我自己学习一般就是能熟读、考纲若要求背诵就背一下,先看一遍标准翻译然后自己能口头大概地翻译出来那那篇文章就基本没问题了。不要把学习语文搞的太复杂 第一眼看到孩子的课文笔记,甚是震惊:一是感叹于孩子的学习态度,二是惋惜于孩子的学习方法。 《小石潭记》是初中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相对来说难度并不算太高,而且现在的孩子一般都有一本与课文配套的参考书,类似于教材解读,囊括了所有的知识点,所以该如何有效的记笔记就成为一个焦点。 语文学习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这个孩子很明显没有处理好相互关系,也没有自己明确的学习方法,我基本可以肯定他的课堂效率也不会太高。 课本的笔记,我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突出重点,强化难点,而且一定要有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颠倒主次。与之配套的是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或者错题本,作为课下的完善和补充。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对一个初中高年级的学生,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点都不好,书本上成了杂货摊,孩子们刚学完,他知道那个笔记是那个题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搞混的,因为看得令人眼花瞭乱的,再细致,都会出错,还有他用个小便条,抄笔记,夹在本文中,短时间还好,时间一长,便条掉了,到哪去找,不看笔记,是无法理解课文,想全部记在心里很难。 最现实就是找个厚笔记本,把每课的课标标上,每个笔记都记上那个题目,到需要时,拿出一看,一目了然,又不耽误时间,又不会弄丢,何乐而不为之?并不像图中,笔记把原文都几乎遮住了,找东西好找吗?就像我们在家收拾东西,你把它们都放一起,找起来费时,还不一定能找到,如果你归类来整理,用时去了就能找到,方便又有整体感,能不好吗? 这个笔记也把我震惊了。 孩子应该是非常认真的孩子,但是真心有点过了,我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笔记,是一边上课一边做笔记吗?如果是一边上课一边做笔记,记得这么密密麻麻的,应该根本就跟不上速度。 其次就是可能,孩子是不是把一些参考辅导书上的全部都记录在自己书上了?可是这样,真的就全部能记住吗? 我感觉这样的笔记法:1.重点难点很难分得清 这个笔记虽然很认真,但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重点和难点很难分得清。 等孩子真想再复习的时候,到底看哪个还是从头都看一遍?但是人的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记住那么多。2.这种方法算不算一种笨方法。 记得小时候学习的时候,总是有人会评论说,有的孩子特别努力,但是总是学不好,有的孩子整天好像吊儿郎当,根本就不学,但是每次成绩又特别好。 其实这背后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 就像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能死记硬背,如果理解的情况下会背得特别快; 还有就是,这种方法要花费孩子大量的时间来做。有的孩子更注重这种形式,把他们全抄在书上,但是不走心,只觉得寄到书上就是完事儿了。类似这种情况当然也是学不好。3.太注重追求形式,而不追求质量。 现在很多人喜欢晒笔记,笔记也记得特别的工整完整,老师也很鼓励。但是有的孩子可能就太过于注重这种形式,光追求形式了。 类似这种光追求形式的笔记,其实根本没有太大作用。 建议家长还是和孩子好好聊一聊,看看这种方法的利与弊,也不要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只是和他商讨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会学习的人都是要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