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协终于找到了提高中国国家队成绩的一个捷径,那就是推动更多的球员到欧洲联赛,但是实际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不可否认的是,和欧美国家相比,亚洲足球在技战术层面还是相对落后的,而像日韩两国也是在最近20年不断输送球员到欧洲之后,国家队的技战术水平才有了质的飞跃。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日韩两国的国家队,目前构成上基本以旅欧球员为主,实际上两国的职业联赛对于国家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帮助。韩国职业联赛是亚洲开展比较早的,但是参赛球队过少,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受益于2002年世界杯的主办和荷兰教练希丁克的大力引荐,在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韩国队已经有5名球员在欧洲联赛效力。 最近十几年来,某些中国足协高层一度想把中超联赛做大做强,甚至喊出把中超联赛打造成世界第六大联赛的口号,随着一波投资人的撤退,这个口号最终沦为了笑柄。 残酷的现实已经证明了通过引入大量资金发展职业联赛,进而提升国家队水平的发展理念,并不符合中国足球的实际国情。 职业联赛能否得到健康发展,并不仅仅依靠简单的资金堆积。一方面,周期实在过于漫长,另一方面,投入了这么多的资金却看不到回报,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近两年中超中甲两级职业联赛有多家俱乐部退出,也说明了这个发展思路不具备可行性。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欧洲顶级联赛中没有中国球员的身影,目前也只有武磊一人可以勉强称为成功。中国男足如果想和亚洲诸强一较高下,必须具备15名以上在欧洲二级以上水平联赛效力的球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12强赛时把希望寄托在可悲的幸运上。 之前,中国足球陆续推出了一些政策,比如限制转会费和降低本土球员薪资,其目的就是把年轻球员推向欧洲。这个努力方向是对的,但是需要在细节方面继续落实。 比如足协能否制定出一个详细的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球员,向欧洲俱乐部推介。比如对于球员所在的俱乐部给予一些优惠政策,避免出现像当年陈涛所在的沈阳金德和国外俱乐部漫天要价的现象发生。比如足协和俱乐部能否进行定期联络,对于优秀的年轻球员进行跟踪培养。 本土球员远赴欧洲联赛,不仅有益于提高球员自身的水平,也会有助于带动国家队在大赛时的表现。随着国家队在国际大赛上的比赛机会增多,更多的本土球员才会有在世界舞台展现自己实力的机会,因为在看台上坐着的不仅有国际足联的官员,还有很多欧洲俱乐部的球探。 希望足协高层不要把球员留洋仅仅看成是一个球员的个体行为,而要当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足协和俱乐部之间一定要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以往伤仲永式的事情发生。 "归化大军"陆续走人,回归遥遥无期,只剩下一个蒋光太还在国内征战——虽然洛国富、艾克森等人都信誓旦旦会随时接受国足的召唤,但最终会发生怎样,都是未知数,不可控制。 而这,也意味着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归化运动",基本告一段落,效果如何,大家心如明镜。 在基本无缘卡塔尔世界杯之后,国足又要开始准备新一轮的世界杯周期了,这一次的主题,会是留洋吗? 李磊加盟瑞士草蜢追逐梦想,刘邵子洋去了拜仁练级,再加上在西班牙人板凳坐穿的武磊,"留洋军团"一下子庞大了起来,虽然还远未有日本、韩国那么多,但相信接下来数量肯定会持续增加,毕竟欧洲不是只有五大联赛,很多国家的联赛水平也都不赖,其领头羊也经常能在欧冠露个面,如果在这些次一级的联赛打球,只要能踢上比赛,肯定比在中超好。武磊就是例子,即便在西班牙人边缘化,但训练质量有保证,来到国足依然是头号球星。 此前,武磊一直被称为全村的希望,如今有了更多的同行者,怎样都是好事吧?如果有更多的球员出去"见世面",跟上世界足球的发展趋势,总好过在中超自娱自乐吧? 当然,最好还是不要有资本的裹挟,像之前蒿俊闵、张呈栋的留洋,基本都是配合赞助商,没球踢之余,还荒废了不少时间。 还有一点,得守得住寂寞。现在国内足球环境不好,高薪没了,很大球员或许动了留洋的念头,而出去之后,肯定没有在国内踢球地位高,能不能像武磊一样坚守,就很考验球员的信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