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哪些有趣的事?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艰苦,但农民的精神很充实!首先表现在有高度的信仰,认定未来是美好的,生活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他们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还在受苦受难,我们有责任去解救他们!这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其次,集体劳动,一般一边劳动一边聊八卦讲故事,比单独劳动趣味性强,时间比较容易打发。那时的乐事并不比现在少,因为人民比较容易满足!吃了一顿饱饭,吃了几片肉,一般出工时都会津津乐道。打了一担好柴,也是吹嘘的资本。那时忙里偷闲,人们也挖采山药,赚了毛把几毛钱,高兴得不得了(开始一角二分钱可以吃一餐饭,后来慢慢变得钱多,还要三两粮票)。有时,劳动力经生产队、大队同意,也可放出个别劳动力外出搞副业,一般每天向集体要上交八角钱记十分工,节余的规自己。搞副业的都是做手艺的!搞木器、建房子(很少)、织篾器,制砖瓦(青砖青瓦红砖红瓦等,都是手工制)。我们这里几乎男人人人都会加工棉被(本人读书后就去教书了,不会加工),常常外出干这个事情。有什么见闻、苦乐,一般都会口头加工成文学作品,自编自导自演,具有无穷的趣味性。看露天电影,是那时最有趣的事情,人民同过节一样快乐。春节有三四天假,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每一户农户家都要去向本生产队的农户拜年(开始时,清晨在生产队保管室集体,集体向伟大领袖毛主席拜年,生产队一般准备水酒一缺,每人吃一碗,但是拜的是毛主席的画像。后来取销了)。吃点红薯丝之类,有时炒大豆炒南瓜籽之类,喝茶,也有喝水酒的。我们生产队座落地办有公社(现在叫乡或镇),还有兽医站、拖拉机站、信任社、供销社、手联社(也叫联合工厂)等,有时中午能搞点搬运或担东西,赚几毛钱,叫"外需",乐趣事。还有,那时,每个大队(村)都有一个业余毛泽东思想文艺宣扬队,表演点歌舞乐器之类的小节目,看节目(有人表演)也很有趣。回答供参考。
谢谢邀请,60——70年代,农村真没什么有趣的事情,要说是有点趣的事情,就是年底大队里组织的秧歌队了。不管会不会扭,扭的好坏,都去扭,因为可以不去生产队里干活了。
还有就是看电影了,电影也没有什么新片子,我记得,八个样板戏,都快把词儿背下来了。还有就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英雄儿女。
60——70年代,不能乱说话,不能乱发牢骚,弄不好哪句话说错了,就有可能被上纲上线,批斗一回,我们一个生产队的人,就因为说了一句话,这个穷日子什么时候能到头呀?被批斗了好几天,罪名是抹黑新社会,吓的他再也不敢胡说八道了。
还是现在好,可以胡说八道,只要不是太出格了就没有事,不可能因为一句话被打倒了,人也自由多了,可以打工,可以种地。
就说这么多,说多了无益,到此为止吧。
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偷南瓜、冬瓜、黄瓜、地瓜、胡瓜、黄豆甘蔗、挖老鼠……就是不敢偷鸡摸狗,能生吃的生吃,不能生吃的就在野外烧着吃,就是不敢带回家。自从来了知青,又学会了偷鸡摸狗!总之只是为了吃,不亦乐乎[大笑][大笑][大笑]
年轻人动劲儿,力气使不完似的。拉地弓,搊碌碡,摔跤。挖河那么累,也要华山论剑巅峰对决。我村摔跤冠军挑战邻村大汉,身量差不多,一米八九二百来斤。围一大圈子人,二人牛顶架似的有攻有守。我村汉子善于黑狗钻裆,差不离的都给他拱倒。结果求胜心切,被人识破招数按在地上闹了个嘴啃泥。虽然不是锦标赛,但是称雄多年,为人津津乐道。
乡间竞技少了,动不动就骨折,医药费赔不起,所以既无擂台也没有挑战。喜欢呐喊的,的确无穷的空虚和寂寞。
讲一个发生在七十年代初,生产队员之间自由恋爱的故事。
七十年代初,火电陆续通向了华北广大地区,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面貌,各个生产队在秋后的季节开始大搞农田水力建设,就是把原来不平的旱地整平,并打上机井,把旱地变成水浇地。由于原来的地高低不平,工程量很大,生产队就集中了队里所有壮劳力干活,两人一组,男女搭配,男的推车,女的拉车,吃住都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几个月。
有一组男的是二十八九岁的刘姓小伙,女的是二十刚出头的徐姓姑娘,几个月下来,徐姓姑娘与刘姓小伙之间,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但由于刘姓小伙家境不佳,母亲早亡,父亲又当过皇协军,还有一个弟弟,家里只有两间草房,而徐姓姑娘家虽说有姐五个和一个弟弟等六个孩子,但家境较好,深宅大院,有五间北房、五间南房和一个南院,所以,徐姓姑娘的家说什么也不同意。但徐姓姑娘非常执着,不管家长怎样解劝,也要嫁给刘姓小伙,最后她的父母对她说,"你要是嫁给他,就跟家里断绝关系,老死不相往来。",即使这样,姑娘都非常坚决。
由于小伙家没有婚房,队上的街坊邻居就帮忙给他们盖了两间土坯草棚,并为他们置办了被褥。结婚那天,吸引了队上的所有老少,虽然没有接亲、送亲的过程,但婚礼现场相当热闹……
结婚后,由于大家在一个队上,低头不见抬头见,姑娘经常与父母遇上,姑娘叫"爹、娘",爹娘也不理她,遇到姊妹和弟弟打招呼,也不理她,让她好不尴尬……就这样,生活了几十年后,她的父母死前,都留下话,死后不许通知她,她也只好在路口烧点纸表达一下。
不过,他们两口子非常能干,特别是联产承包制以后,家里富裕起来,不仅生了两个儿子,还盖上了砖瓦房……每当我回到老家,都能看到他们,也不由的发出感叹和疑问,为什么老一代人是这么封建和不开通啊!
那时候是年纪是半大小子,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的肚子,什么都吃,回忆最深的是几个小伙伴团体作案,偷西瓜吃,那时西瓜是稀罕物,一年也难得吃到一次西瓜,三个小伙伴八点左右到瓜田符近伏好,先派出一人故意弄出响动,装作要偷瓜样子,引起看瓜老人注意,看瓜老人见有人要偷瓜,打着电筒就追,剩下二个马上剩机冲入瓜田一人一个摘了就跑,等看瓜老人返回,我们已在吃瓜了,但我们决不偷多,也不敢拿回家,被父母知道要挨打的,现在回忆起来比吃瓜甜密多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很多有趣的事。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时候村村设了文化室,自编自演了很多歌颂党的好领导,弘扬当地先进人物、好人好事等传递正能量的节目。那时候,当地的人民公社,会在每年一定的时间,组织各村的文化室进行文艺汇演,整整"红火"好几天。那时候除了排练演戏,演节目,村村还有高跷,秧歌,社火等民间娱乐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这些活动最兴盛的时候。除了公社组织的汇演之外,各村还相互交流分别出外活动。我那时候还很年轻,既扭过"丰收车车",也当过男角演员,也在文化室的宣传队里吹过笛子,打过铜器,我也是一位非常活跃分子。
那个年代,农村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体育活动也很盛行,各村还建有篮球队,排球、田径队,我所在的村曾经还组织过一次大型的比赛。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趣事多的是,演电影,看电视,排练演出革命样板戏。农村里农民多的是有趣的故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从日本进口大量化肥尿素,包装袋是化纤尼龙布很结实。当时国内购买棉布需要布票,有人突发奇想利用尿素包装袋缝制裤子。由于包装袋上印的"日本"和"尿素"字迹很难清洗干净,穿在身上隐约可见。有好事者作了一首打油诗:乡下人没礼数,包装袋来做裤,胯下是日本,屁股是尿素。
六七十年代农村有趣的事,就是男女结婚了,新娘有几个姑娘伴着,要成双数,从娘家出发,村里人拦着大门,要喜糖,要香烟,沒有就出不了门。出门后,前面两面国旗开路,条件好的有吹鼓手,一路浩浩荡荡向男方进发,路上还有人拦,到了男方家,鞭炮迎接,村里人又拦着不许进家门,要新娘唱歌,沒办法,新娘只好唱一首,还不让进门,要求再唱,就这样闹,唱了三首,男方拿糖烟出来才进门。
中午酒宴开始,各种行实的拿出来,不果不能过分,用一根线吊着糖,要新娘新郎同时吃,时间长了家长就会出面打招呼。
到晩上又闹洞房,闹公公,拿个坏草帽戴上,脸上锅底灰抹上,肩上扛个爬灰郎头,好多人拥着全村喊,公公扒灰了,还有小叔子,顶马桶盖,那马桶盖有个园圈,上面有个斜面,从斜面往下摁,结果拿不出来了,小叔子大哭大叫,我感觉这件事很有趣。
六七十年代农村最有趣的事就是当时各生产队都去上夜间扫盲课,晚晚都跳中字舞。年轻小伙子手拉手,那种乐趣现在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