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读者知道,在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当局的法定货币是金圆券。因为严重的经济问题,金圆券自发行始即迅速贬值,无法起到国民党统治区流通货币的合理作用。 在当时,共产党已经拥有了大小不同的多片解放区。各解放区之间因为受到国民党势力的阻碍,还不能做到财政和货币统一,因此大多会发行本地区的流通货币,用于当地百姓日常使用。 解放区的流通货币名目繁多,面值不一,计有人民券、边区券、劝东北币、北海币、华中币等等。 有鉴于当时国统区和解放区的货币流通情况,党中央在大局初定之后,决定由坐落河北的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统一发行新的货币。 这套货币的全称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简称人民币。这套全新发行的货币就是目前被收藏界广为追捧的"第一套人民币"。 当时,中央政府没有对人民币的设计、印刷和发行做出严格的统一规定,因此,各地在中央政府的授权下都可以自主印刷人民币。 这样的情况,导致第一套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有十二种面值,六十二种样式。第一套人民币中,面值最小的为1元,面值最大的为50000元,其间的跨度非常之大。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不久,中央政府也意识到新货币的不合理,不方便之处。 首先它的币值跨度太大,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因为市面上很少能够见到100元以下的商品,所以100元以下的人民币也就很少有人使用。 同时,第一套人民币印刷技术也比较落后,印刷的方式也并不统一,有些地区甚至使用简单的油墨印刷技术来印刷人民币,从而造成在市场上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假币,第一套人民币的防伪难以得到保证。 经过仔细的调研,中央政府决定在苏联技术专家的帮助下,尽快展开新版人民币的设计、印刷和发行工作。 1955年,第二套人民币问世,并开始按照1:100000的比例兑换回收第一套人民币。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第二套人民币成为了中国境内、唯一可以合法使用的流通货币。 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读者首次接触到的货币,应该是第三套人民币。在有些年代感的电影、电视剧或文学小说中提到了"大团结",即是第三套人民币中面值最高的十元纸币。 第三套人民币相较第二套人民币,增加了一角、两角、五角和一元的金属硬币。这些金属硬币除了正常市场流通之外,还有很多被广大群众收藏起来。 再后来,就是"四伟人侧面像"的第四套人民币,以及"主席正面像"的第五套人民币。从第二套人民币到第五套人民币,各套之间的比价均保持1:1不变。也就是说,在基本币值上,这四套人民币之间没有差异。 如果按照第一套、第二套人民币之间10000:1的比例,以及第二套到第五套基本币值不变的情况计算,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170亿元流通纸币约合现在的人民币一百七十多万元。 但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实际上是不能够这样简单换算的。要想尽量还原第一套人民币的准确价值,就需要知道当时它的实际购买力是什么样。 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路边烟摊上一盒香烟的标价,在三万至十万元人民币不等。我们取一盒香烟五万元为例,换算现在一盒二十五元的话,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是2000。 还有记载显示,在第一套人民币流通的时候,一百万元人民币大约可以买到一百三十五斤的猪肉。如果按照现在猪肉平均二十五元一斤的价格,一百三十五斤猪肉合人民币不到三千四百元,两者之间存在三百倍的差距。 通过不同商品的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套人民币和现在流通的第五套人民币之间,确实存在比较大的倍数差距。但是这个倍数差距可能要经过更多商品价格的比较之后,才能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数值。 所以。如果我们暂时将第一套人民币与现行第五套人民币的购买力倍数定为1000 : 1的话,那么当年的171亿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700万人民币了。 将来是否有一天人民币的购买力也会变低呢?不好说,但肯定不用像民国一样拿着一大叠纸币去买东西,毕竟现在可以电子转账、扫码付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