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你那里都吃些什么?
我就是七零后的农村娃,我最有发言权。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你想想吧,还没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大家都是在大集体参加生产劳作。那时候还是公社制度,参加集体劳作的农民吃饭都是在生产大队的食堂。
由于那时候还是计划经济,人们的很多生活必须品还是国家计划供给。如买肉需要肉票,买粮需要粮票,甚至买盐都需要盐票。农村的生活必须品统一由公社的供销社提供、配制。
那时候农村还很穷,农村人一年能吃上一次肉都是奢望,所以那时候过年,农村家庭吃的主要还是素食。比如豆腐、千张、粉丝、萝卜、青菜等。因为这些素菜基本上农村家庭都能制作或者种植,就地取材,既省钱又实惠。
那时候,我们老家这边过年,年三十早上家家户户都会蒸馒头,除夕正餐自不必说,一般会烧个"十大碗",无论荤素总之会配齐至少十样菜。除夕饭后大人们会包饺子,留着初二初三的早上吃。
以我们家为例,每年腊月二十几父亲就会磨豆腐,因为豆子是自家种的,所以无需花钱买。在我们这里吃豆腐意味着大家"都富",所以,除夕夜每家餐桌上都会有豆腐这盘菜。
还有就是吃鱼,那时候在农村虽然吃肉很不容易,但吃鱼还不是太难的,因为农村水塘河流多,冬天人们没事可以去河里抓鱼,抓的多了可以晾晒起来备着以后慢慢吃。除夕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所以,鱼也是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
到了七十年代末期,农村有的家庭开始杀年猪,还有的家庭几家合伙杀一只猪,猪肉分着吃。我们家也杀过年猪,也曾和大伯家叔叔家一起合杀过猪。
农村家庭在七十年代末期是可以养三两只鸡的,但是不能养多,养多了就说你搞资本主义,所以只能养两三只。有了鸡,就会有鸡蛋,过年时一般家庭舍不得杀鸡的,但鸡蛋是有的吃的。
还有,过年时农村家庭都会自制圆子,有粉丝豆腐馅的,有萝卜馅的,条件好的家庭还能放点肉做肉圆子。圆子做好了放在锅里蒸出来,味道香着呢!
小时候农村家庭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熬糖稀,就是用红薯熬制的糖稀。因为红薯家家都有,所以,孩子们的最爱就是过年吃糖稀,熬好的糖稀用筷子缠绕起来,一口咬下去拽起长长的糖丝,那感觉美极了。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过年,吃的虽然不是太好,但品种还是蛮多的,因为很多食材都是农村自有的。所以像豆腐、粉丝、萝卜、青菜、圆子、鱼等等也是那时候的常见菜。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年代,一到年关是:大人愁,小人欢。大人愁的每人只分了八斤麦子,手中又没钱(我们这日值八分)。大年二十九蒸馒头还得掺三成白棒子面,三十吃顿包子,大年初一包饺子,一人一斤干面,少了不够吃,过了初二就见不到白面了。[捂脸][捂脸][捂脸]
六十年代没经历过,七十年代我还是个孩子,已经没有了挨饿的经历。过春节吃什么呢?主角是猪肉。
那时农村很穷,平时根本捞不着肉吃,就盼望着过春节。有人说,过春节就是大人忙活,小孩玩乐。确实,小孩盼着过春节一是玩,二是吃。年三十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吃的。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煮肉,二是团肉丸子。煮肉的时候,将肉切成大块,放在大锅里用清水煮。煮熟拆骨,小孩啃骨头,这是挺好的享受。团肉丸子是将水萝卜擦成条,煮烂,掺上肉糜剁匀,用手团成球形。年三十吃,叫丸子。寓意是过去的一年圆圆满满地过完了。从大年初一开始,不能叫丸子,要叫肉蛋。
年三十的团圆饭最丰盛。不过一般人家吃不起鸡。那时候鸡都是散养的,很贵。鲜鱼也很少吃,但必须有炸咸鱼,寓意年年有余。除了丸子、炸鱼,其余的饭菜,猪肉是主角。除夕吃素馅饺子,不能吃荤菜。年初一拜家堂,一般不再忙饭菜,吃年三十的剩菜就行了。到了大年初二,又和年三十有同样的吃法。
我说的春节吃法是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的情况下的吃法。那时困难的人家很多,曾有一位小姐姐说起她家的情况就很可怜。她说过春节她家就是切上几片肥肉熬白菜,一人两块肥肉片。生产队分的那点肉留着年后她哥和她爹走亲戚。
一九六零年的春节,吃的是最差的春节。后来一年比一年好一些,到后来春节杀猪吃肉,白面也逐渐增多,年味一年比一年浓。
一九六零年是三年困难时期最困难的一年。那年冬天,家家户户存粮很少,有限的粮食也就是些红薯干和有限的杂粮。有白面的农户很少,平时主要靠红薯,白菜萝卜充飢。春节到了,很多农户倾尽全力也只能准备几斤肉。白面无论如何也筹措不到,在困难之际,上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提出要保证每人春节吃上白面餃子。每人分配了一斤白面,一斤油。农户虽然分到了白面,但还是舍不得一次吃掉。采取掺和的办法把白面和红薯面杂粮面混合,做成杂粮面餃子。就是那年春节最好的美食了。好在那年生产队种了很多白菜,白萝卜,胡萝卜,春节还算充足。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我们这边吃"六大盘",寓意"六六大顺",盘子比较大,一盘顶现在4盘菜,我家是祖传青花鲤鱼盘,与电视里鉴宝青花官窑大盘差不多大。那个时候我家九口人吃饭,6盘菜过年足够了。那个时候过年一盘红烧肉,一盘红烧鱼,一盘安庆特色菜"山粉圆子",一盘小炒(干子炒粉丝),一盘红烧鸡块(鹅、鸭块),还有一盘其他菜,总之,凑够"六大盘"就行了。
过年可以敞开吃,不会挨大人骂,也没人阻止。上世纪60——70年代,物资匮乏,特别是农村,平时很难见到荤腥的,肉要凭票供应,其他副食品也要凭票供应,所以过年全家人在一起煞煞馋,开开荤,小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因为过年论吉利,不能骂人打人,除夕之夜大人们都忍着,吃团圆饭的时候,孩子们狼吞虎咽,大人见到也只是善意加微笑的提醒一下,少吃点,别伤了胃。记得有一年除夕团圆饭,我吃了6块红烧肉,而且是大块,一块足有一两,我还想再吃,再去用筷子夹,可母亲想制止,怕我消化不良,父亲说,平时难得让孩子们见一次荤腥,过年就随他们敞开吃吧,反正今年过年腊肉腌制50斤,比较充足。可母亲还是劝慰我,明天再吃,少吃多餐。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们这边流行过年吃十盘菜,寓意"十全十美",盘子比较小,还可以烧火锅,用菜园子里蔬菜与腊肉混搭,鱼一盘腌制的腊鱼,还再烧一盘新鲜鱼,另外还有炖鸡、鸡蛋、花生米、牛肉、羊肉及内脏等,菜比较丰盛,过年需要喝酒,上世纪60——70年代过年全家老少都喝,只是小孩子喝红酒,而且少喝,也是象征性喝一点,喝醉的情况少见,但我每年三十喝酒之后头都晕了,话也比平时多,说的话带有一点醉意。南方人过去全家人都围坐在堂轩八仙桌上,一起动筷子,非常讲究,不能一个人没有上桌,不能有人先动筷子,先放下筷子,同时吃饭,同时放下筷子散席,先吃完的人,不能离席,必须等最后吃完的人放下筷碗。现在过年我们这边仍然是吃"十盘菜",鸡鸭鹅、猪牛羊肉、香肠、小炒,两个火锅,肥肠、猪肚子等等。年夜饭越来越丰盛,越来越精致,孩子们不再狼吞虎咽,贪吃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方过年风俗习惯不一样,所以吃的东西也不一样,东北人过来吃饺子,少数民族过年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但汉族人过年非常隆重,严肃、喜庆,讲究禁忌,讳莫如深,不能乱说话,不能骂人,不能惹事生非,不能打架斗殴。过年其实过的就是文化,没有传统文化,也就没有年味。
1967年过革命化春节!不放假!
六、七十年代过春节吃法太简单了,腊月三十吃顿团圆面条饭,初一把豆腐切成细条条,抢油花水在里面把豆腐煮热,泡一碗玉米馍,上面再捞几根豆腐条,就这么简单,也没什么花样,过了破五,新年就结束了,啥也可以吃,把洋芋切成小蛋蛋,用水一煮再抓几把玉米面拌成糊汤,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那时的春节让人心酸,觉得可怜,更让人难受,也让人流泪,最不堪回首的春节,也是抹不去的阴影。
多谢邀请!
那个年代过春节,基本上就是炸一回果子,割几斤肉或者买个猪头,大年三十晚上,按我们这里的习惯,再包素饺子,初一早晨天不亮就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过春节,真的热闹,家家户户宰自已家养的猪,自已家养的土鸡,生产队里分来的鱼,大年三十的晚餐有几样菜是必不可少的,一整个猪头,一根猪尾巴,猪大肠,一只大公鸡,一个鱼,自已家里做的豆腐,这几样菜是一定要的,因为要谢年用,每家每户都一样,那时的莱全是绿色食品,真香,四个人就能把一整个猪头吃完,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但还是怀念六七十年代的日子食物,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我是七0后的,对七十年代的春节有点感受。我是农村人,在那个年代就是一小屁孩,什么都不懂,但是就喜欢过年过节的,特别是喜欢过年,盼望过年,因为过年有好多吃的,能吃到肉,糖果等等。最重要的就是还能穿上一件新衣服。
那时候还是生产队,好多的东西都是凭票供应,比如布票粮盐票煤油票等等,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碱。 过年的时候吃的比平时丰富一些,有年粑,酒糟(糯米甜酒),最重要的是有猪肉吃,其实也不是很多六七家分一头猪,当时有派购猪任务,几家商量送几头大的来抵一头留下来过年就这样子,为的是能在过年的时候,吃到一点猪杂碎。说吃猪肉也不是说吃到很多的,放点肉拌大部分萝卜,油量足点而已,大过年那几天就多个炖菜也是萝卜炖猪骨头,只吃味道。其它的就是吃年粑,糯米粉汤圆,酒糟,条件好的人家就有钱买水果糖,片糖。酒是少不了的家家都有,但是舍不得粮食,都酿的很淡,有钱人家就去合作社(供销社)打些白酒。那个年代是没有水果瓜子之类的东西,物质匮乏。
那个年代过年家家户户都要省出钱来买鞭炮,鞭炮在堂屋里放过了年初三才能扫,买些年画,贴在堂屋,让人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记得有一年跟大一点的人玩说去哪家哪家拜年,大人就会给你一些鞭炮或是水果糖,然后就可以到同龄的小朋友那里炫耀,说有好多糖好多炮。没有压岁钱,到改革开放后,电视机普及才知道有压岁钱一说。
虽然说那个年代过年很简单,但是很值得回味,也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