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的个头和质量都有大有小,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引发灾难,直径超过100米的小行星就可以造成区域性灾难,直径超过五公里的小行星会引发全球性大灾难,造成全球性生物灭绝,科学家认为6500万年前灭绝恐龙的小行星的直径约有八公里左右,但是它却毁灭了地球上80%左右的生物。 其实大型小行星撞击地球,对地球本身的影响并不大,无非引发一些火山地震,造成地球气候环境改变而已,但是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特别大,所以才会引发生物灭绝现象,对星球本身而言,小行星撞击其实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我们所在的地球的形成以及它今天之所以这么大,其实也正是由于它不断的接受小行星撞击造成的,这样的情况其实每天仍然还在发生,能看到的流星和陨石现象就是它的直观反映,只是如今小行星撞击的频率比地球刚形成时少太多了。 对大质量天体来说,小行星撞击则更加频繁,比如20多年前的1994年,舒梅克-列维9号彗星21块碎片撞击了木星,最大的一块直径约一公里左右,在木星上撞出的气体黑斑比地球的视面积还大。 其实我们经常能看到小行星撞击木星的事件,这是因为木星的质量比地球大很多,是地球的318倍,而且它处于小行星带的外边缘,所以它经历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很多,这也是木星的质量为什么那么大的原因之一,不过木星经历的这方面事件相对于太阳来说又差远了。 太阳是我们整个太阳系的中心,质量占到了整个太阳系可见物质的99.86%,它的引力场甚至在柯伊伯带之外,太阳系所有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行,小行星和彗星等当然也都不例外,因此有着数量非常多的小行星和彗星都在直接围绕太阳运行,我们常见的扫帚星其实也都是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有的小行星和彗星轨道非常贴近于太阳,有些这样的天体甚至会在太阳的大气层中穿过,在这样的时刻,它们很容易就会撞击到太阳上。 天文学家们已经观测到多次这样的事件,因为有一颗著名的彗星在近日点穿越太阳大气层的时候,天文学家们就没有在太阳的另一面看到它的踪影,分析认为由于它轨道太贴近太阳,所以被太阳的引力捕获而撞击到太阳上面了。 不过太阳经受这样的撞击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到太阳上简直就是大海中增加了一滴水,甚至像我们的地球这样的星体撞击到太阳上也不会改变什么,我们地球只是太阳质量的33万分之一,这差别实在太大了,撞击后就连太阳的运行状态都不会受到影响,并且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今天有美国媒体报道大约在一个月前小行星在白令海峡上空爆炸,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倍广岛原子弹,说起来好像很吓人,然而貌似地球上谁也没有发现这件事情,还是美国科学家在日本一颗卫星拍摄的图片上看到的这次事件。 我们也都知道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会引起生物灭绝事件,比如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就被认为是一个直径8公里左右的小行星袭击了地球,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灭绝了地球上75%以上的生命物种。 那么如果这样小行星撞击到太阳上,会造成什么样的现象呢?其实基本上什么也不会发生,甚至这颗小行星都很难到达太阳的表面,就会在太阳的大气层中摩擦以及高温之下气化掉了。 其实这样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时,影响的也只是地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物种,对地球本身来说,它的撞击造成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在太阳系中,太阳和地球这样的天体的质量可比小行星大太多了,所以小行星的撞击不能改变它们什么,实际上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事件经常发生,因为太阳是太阳系的引力中心,所有的天体都在奔向太阳运行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天体都能环绕它做圆周运动,那些运行到距离太阳特别近的小天体,很容易就会在太阳引力下撞击到太阳上,而我们通常根本都看不到,天文学家们通过天文仪器才能发现,所以对太阳而言根本不会有任何影响。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巨无霸,质量占到了整个太阳系的99.86%,我们的地球这么大的星球,其质量也只有它的33万分之一,所以即便地球这样的星球撞击到太阳上,对于太阳来说也不算什么。 在太阳系的可见物质中,太阳之外的物质只占到了0.14%,也就是说将太阳系中的所有物质分成1万份,太阳自己就占据了9986份,因此即便把太阳系中的所有物质都加到太阳上,也不会让太阳爆发出多么激烈的事件。 太阳系中除了太阳之外,质量最大的天体就是木星了,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1000,即便它撞击到太阳上,只要势能不是过大,最终也只是给太阳增加1/1000的质量而已。不过这样的撞击还是会导致太阳的星体活动变得更加剧烈,内部的核聚变现象也会更强烈,撞击本身也会引发物质核聚变现象,这都会加速太阳的老化进程,从而减少太阳的该有的寿命。 小行星撞太阳上很正常。正如一个高温炼钢炉子,你扔一个小铁块一样,全当燃料烧了,或"炼了元素"了! 宇宙中星球相撞,等当量相撞的很少见,一般都是"蚂蚁撞大象",或"鳄鱼吃小鸟"。地球每年吞吃非常多"石头块星星"。但直径一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几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可能才有一次。 宇宙中星球相撞,与人类或动物打架一样,"势均力敌"的,很容易"妥协",成了互绕行星拓扑体系。而且,"狗拿耗子"都最终"妥协"成行星系统。 地球每年下流星雨也是由于太阳系有一个小行星带的缘故,否则,地球很少被其它星球撞击。不用担心太阳被别的大星球撞毁了,它至少可以稳定"照耀"地球十几亿年没问题。有这时间,只要人类把人渣清理干净,保证人类可进化到永生宇宙的地步! 感谢提问,这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要知道太阳作为太阳系的中心恒星,占据了太阳系约99.86%的质量,方圆约100000AU范围内的天体都受到太阳引力的约束,小行星撞击太阳就如同"飞蛾扑火"。 那么一旦有小行星撞击太阳,会给太阳带来哪些变化呢?两种情况: 1、质量较小的小行星在撞击之前就被太阳表层高温气化或与太阳大气层剧烈摩擦燃烧殆尽; 2、质量较大的小行星如果有幸残存撞击太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太阳耀斑爆发。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太阳和太阳系内小行星的一些基本情况。 1、太阳的体积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或者看到太阳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之类的说法,这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已知太阳的直径为1392000公里,地球的直径为12756公里,根据球体的计算公式v=4/3*π*r³可分别计算出v太=1.41155E+18立方公里、v球=1.08623E+12立方公里,用v太/v球可得知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299493.687倍。 2、太阳的质量 据科学推算,太阳的质量约为1.9891E+27吨,地球的质量约为5.965E+21吨,同样可以算出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3461.8609,即便是太阳系内体积和质量都是最大的木星,其质量(1.9E+24吨)也只相当于不到太阳质量的1‰,太阳的质量是木星的约1045倍。 3、太阳系的内小行星 小行星是体积和质量都要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它们同样受到太阳引力的作用环绕太阳运动。 目前太阳系内已发现的小行星数目高达127万颗,尽管这个数字庞大,但直径超过100公里的却甚少,而距离相对较远、直径较大的塞德娜直径达到了1500公里,位于柯伊伯带以外。像这些体积和质量介于小行星和行星之间、形状近似于圆球、没有扫清所在轨道上的其他天体且不属于卫星的天体被划分到"矮行星"这一类目中。 对比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虽然导致了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的灭绝,但对于地球自身而言,并没有使地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如同一次很普通的"创伤",而像这样的撞击,在地球历史上也并非第一次。 分析这颗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等生物灭绝的小行星体积不难发现,这颗小行星的体积约为523立方公里,只相当于地球体积的约1/2100000000(21亿分之一),与太阳的体积相比则仅约1/2500000000000000(2500万亿分之1),这种悬殊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按理说,由于太阳处于太阳系的中心地带,受太阳引力的影响理论上会有更多的小行星"坠"向太阳,但实际上由于太阳系内各行星、卫星的阻挡,这些小行星坠向太阳的几率还是有限的,而且太阳系内各天体的运行轨道经过几亿乃至几十亿年的"磨合"变得相对稳定,并不像形成之初那样复杂,虽偶有小行星撞击行星、太阳等现象,但为数还是相对少得多。 答:那也得看小行星的质量如何,如果质量很小,那么对太阳的影响微乎其微,比如在2010年1月3日,一颗小质量彗星撞向太阳,还没完全扎入太阳就蒸发了;而较大质量的小行星撞击太阳,会引发大规模的太阳耀斑,比如2011年10月9日一颗彗星撞击太阳,引发了最大级别(X级)的太阳耀斑。 在我们太阳系内,有着数不清的小行星,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并标记的小行星高达100多万颗,它们小的直径几米,最大的直径超过1000公里,更大质量的将被列为矮行星。 在这已发现的100多万颗小行星当中,直径大于100公里的并不多,小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偶尔受到其他大质量行星的引力扰动,使得小行星脱离原轨道,就有非常小的概率撞向太阳。 太阳的表面温度5500℃,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度,直径140万公里,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所以一颗小行星和太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足够大的小行星撞击太阳,会对太阳活动造成一定影响。 比如在2011年10月9日,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就捕捉到一次彗星撞击太阳的事件,撞击三小时后,在撞击的另外一侧,爆发了最大规模的X级太阳耀斑事件,对地球上的通信造成一定影响,所幸这一事件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 太阳的体积巨大,但实际上太阳的核聚变只在中心很小一个区域内进行,理论上小行星的质量足够大,撞击太阳带来的冲量到达核心区域,就有可能使得太阳核心区域的能量释放失控,那么带来的影响对整个太阳系都是毁灭性。 好在大质量行星撞击恒星是极小概率事件,在太阳110亿年的主序星时期内,也不一定能发生一次,所以地球上的人类对此根本不必担心。 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你可能会认为他们一定会撞上太阳,但是情况其实不是这样的。实际上,绕着轨道运行的物体很难坠落到太阳中。这是因为轨道物体的一种叫做角动量的特性。通俗理解就是,角动量是衡量物体围绕中心点旋转的程度。 这一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是角动量必须守恒。要使某物落入太阳,它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失去几乎所有的角动量,对于一个小行星来说,失去所有的角动量并直接掉进太阳,这可能是非常罕见的。 然而,可能有相当多的小行星已经接近了太阳并且汽化。不过天文学家从未见过小行星靠近太阳并蒸发,这是因为小行星是小岩石或金属碎片,即使它们被汽化,也很难看到,太阳相比较而言太大了…… 如果是彗星,情况也差不多,如果一颗彗星足够大,并且经过足够近的距离,那么落体加速会让它达到每秒600多公里的速度。以这种速度,太阳低层大气中的阻力会将彗星压缩成薄煎饼,然后解体,气化,释放出我们用现代仪器可以看到的紫外线和X射线。 所以简单来说,就好像细菌撞击你的脸一样。或者说,我正在吃饭,一粒胡椒粉扔到大海里一样…… 一般来说,在太阳系内的小行星质量都不会特别大,所以小行星撞上太阳可以肯定的说不会对太阳有什么影响,太阳内的的行星还是按原来的轨道绕着太阳系旋转,整个太阳系还是按照原来的轨道绕着银河系中心的黑洞旋转,一切都是照常进行的。 在太阳系内小行星的质量一般都是非常小的,这些小行星在撞击行星的时候都不会对行星的轨道运行产生影响,更不用说它们的撞击也能对太阳产生什么影响。举个例子:如果太阳比作一个篮球,你用一根线扯着这个篮球使其做圆周运动,这时候旁边的一个灰尘以很高的速度撞上这个篮球,虽然说这粒灰尘的速度很大,但相比于篮球它还是太小,所以并不会对这个篮球产生影响。可想而知小行星撞击太阳的影响到底有多小 如果要想影响到太阳系太阳的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但是从太阳系内来看,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影响到太阳,太阳就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以上,就算是地球撞上太阳也不会有什么影响,要想任何太阳的变化,除非是系外的其它星体。所以说太阳在太阳系的主宰,太阳系内的其它星体根本不会对太阳产生任何影响。 感谢阅读,我是星空最前线,欢迎关注! 太阳的燃料是氢,有可能发生爆炸。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有鸟撞飞机的事件屡屡发生,就拿美国来说,美国曾出现过一只7kg的鸟撞上了时速为960km的飞机,谁能想象到一只鸟冲击力就达到了144吨,最后的结果是机毁人亡。 在我们的太阳系里面有着数不清的小行星,据统计截止到2018年已经发现了约127万颗行星,这可能只是太阳系中很少的一部分,它们之间小的直径几米,最大的直径超过1000km,再有更大质量的就将被列为矮行星。 小行星围绕太阳运行,有时候会受到其他大质量行星的引力扰动,这样会使得小行星脱离自己原本的轨道,于是就有一定的概率撞向太阳。 假如行星撞上太阳会发生什么? 我们脑子里一接受这个信息,脑子中会想象出什么?脑子里的画面估计是一个闪亮的行星正在慢慢接近一个又大又热的球体,突然爆炸了……我们会不会想还有地球的存在吗?我们都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达到了5500℃,核心温度更是高达1500万度,直径140万km,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一颗小行星和太阳相比那是没有可比性的,但是如果小行星足够大,就不一定了,可能会对太阳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小行星有大有小,质量有轻有重。 如果只是小行星撞击太阳的话,仅仅会引起太阳外层大气的不稳定,也有可能会引发太阳耀斑; 如果大行星撞击太阳,导致太阳的毁灭也不是不无可能。比如在2011年10月9日,一颗彗星扎入太阳,撞击3个小时后,撞击的另一侧就发生了最大规模的X级太阳耀斑事件,这对地球上的通信造成一定影响 。大质量的行星都有固定的轨道,一般情况下大质量行星撞击太阳是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如果真有一颗大质量行星撞击太阳,那行星完全能扎入太阳内核,我们知道太阳的核聚变反应都在中心的一块区域内进行,一旦撞击甚至影响到反应的核心区域,就有很大可能导致太阳整体能量失控释放,太阳系就完了,最后地球也将不复存在。 这个问题不是我这种下里巴人能够解答的。 但是据说太阳的体量是地球的一百多万倍,太阳的溫度在3500度到6000度之间。如果太阳真是这样一个大傢伙的话,小行星想闯它想靠近它?恐怕还没靠边就飞灰烟灭了吧? 嗬嗬,猜想猜想,随便胡咧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