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困扰中国男足国家队的问题,根本不是球员是否愿意留洋的问题,而是球员的能力根本达不到在欧洲职业联赛出场的标准。 整整20年前,中国男足冲击2002年世界杯成功,很多人认为这是张吉龙抽了一个好签,殊不知这是中国足协在1997年十强赛之后就开始了全方位努力的结果。 一方面,先是请来了国际足联高级讲师霍顿,后来又果断用神奇教练米卢换下霍顿,没有在主教练问题上做过多的纠结。另一方面,开始有步骤的将国家队球员推向欧洲俱乐部,提高球员的竞技水平。 让我们看看2002年世界杯前后,中国球员都在哪里: 杨晨加盟德甲法兰克福俱乐部,首个赛季打进8粒入球,帮助球队保级成功,一举在德甲站稳了脚跟。 范志毅转会英甲水晶宫队,并且成为球队队长,后期转会去了苏超邓迪联队,仍然大杀四方。 谢晖虽然长期混迹于德乙联赛,但是他曾经一度竞争过德乙最佳射手,也收到了德甲球队的报价。 李金羽加盟法甲南锡俱乐部,尽管出場机会寥寥无几,但是回国后竞技状态惊人。 张恩华曾经短期租借到英甲球队格雷姆斯比,在4个月的时间里打进3球,帮助球队成功保级,至今他的照片还在俱乐部的名人墙上。 孙继海转会到了曼城俱乐部,成为中国球员的英超第一人,123场的中国球员英超出场纪录在短时期内无法打破,入选英超名人堂。 李铁以赞助商的因素加盟英超埃弗顿俱乐部,打了大半个赛季的主力后腰,表现可圈可点。 马明宇租借到意甲球队佩鲁贾。 黎兵租借到德国奥芬巴赫俱乐部,虽然没有太好的表现,但是回国后一举打破了甲A联赛连续进球纪录。 曲波在世界杯后曾经去英超试训,托特纳姆热刺想签下这名速度极快的前锋,最终因为国家队出场率问题功亏一篑。 平心而论,以往的中国男足国家队,球员的单兵作战能力并不差,只是国家队缺乏合理的战术安排,无法将球员的个人能力整合为球队的合力。 现在的中国国家队,缺的是特点突出、个性鲜明的球员,其个人能力和20年前相比,大相径庭。 抛却技术能力不谈,现在的新一代球员,恐怕早已没有了当年国脚们到欧洲联赛提高自己的实力,傲视亚洲足坛的雄心壮志了。 职业足球运动没有提高球员足球能力水平的功能,职业足球运动,尤其是西方足球发达国家的职业足球运动,其本质依然是攫取型发展方式、最原始的金元足球模式,是落后足球生产力的代表,它的全部在于体育表演商业服务业,每个球员无一例外都是足球比赛场上流水线作业岗位工角色,都是只掌握简单足球能力、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低端足球运动地摊儿货球员。球星是地摊儿货球员中的幸运者,足坛巨星则是地摊儿货球员矬子里拔将军的捧出具有职业足球运动市场价值的球星,都是具有足球天赋能力的天才而不是用科学方法创造的高端人才。中国球员到了那里,不会改变西方足球发达国家一百多年以来形成的职业足球运动发展模式,每一个球员都会步其前辈们后尘,在中国影响力感召力较高地方,他们的日子会好过一些,否则,必然就会难过一些,他们的足球能力可能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足球能力绝对不是物质性客观存在的绝对足球能力,而只能是改变一些足球意识足球理念和足球经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更加强烈。中国球员到西方足球发达国家参加职业足球比赛,提高不了本人的足球能力,更提高不了中国足球运动整体能力,这是人类发展的科学规律决定的,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中国足球人对足球的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思想行为严重,放弃中华民族优秀足球文化基因生态文明,唯西方足球发达国家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和唯竞技论锦标主义的足球意识足球理念和足球经验马首是瞻的基本颓势依然存在。 中国足球运动员寻求留洋不能让国足新生。中国足球运动新生需要依靠青训。 去一个半个沒用,回来骏马搭配老牛不是那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