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段短视频刷屏了网络。 视频中一个年轻妈妈把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当垃圾一样往地上扔! 整个过程,不过3秒。 她抱着宝宝,走到家门口的空地,毫不犹豫地,顺手一扔,随即扭头离开。 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她扔的是布娃娃,动作是那么的冷血无情。 很快,地上的宝宝动了一下脚,撕心裂肺暴哭了起来…… 是什么原因要这样对待一个小宝宝? 竟然是因为家庭纠纷。 网友看后纷纷声讨: "虎毒不食子,这妈真狠心!" "不成熟,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就不该结婚生孩子!" "这妈妈还是个孩子吧,竟然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的确,当妈妈的就算受了再大的气,也不该这样迁怒、虐待自己的孩子。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成熟、情绪稳定的父母。 然而思想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并不是少数。 他们从不去主动学习如何当父母,只用自己的直觉和本能教育孩子。 结果受牵连的,终究是无辜的孩子。 《不成熟的父母》的作者、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心理学博士琳赛·吉布森花20多年的时间研究家庭教育问题,发现: 很多人虽然成了生理上的父母,但心理上仍旧是孩子。 尤其是这4类父母,如果不学习、提升和改变的话,受伤最重的,一定是孩子。 情绪型父母,毁掉孩子后半生的安定感 看过一个令人无语的新闻。 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儿子坐高铁回老家,一路上,2岁大的儿子感到无聊,一直哭闹不休。 刚开始,妈妈还试图安抚和引导。 但怎么说都没用,妈妈一时气急攻心,大发雷霆,当众把儿子丢在火车上自己走人。 别人问她孩子呢,她还气鼓鼓地说: "丢车上了,不要了!" 所幸民警及时发现,联系了家人,才阻止了这场闹剧。 当父母的人都知道,养育一个年幼不懂事的孩子,总有很多令人崩溃的瞬间: 不让他玩手机,他就闹; 不给他买玩具,他就吵; 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完全不受控。 一旦孩子闹得过分,情绪化的父母就容易愤怒,大吼大叫,甚至做出失控行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琳赛·吉布森博士表示: "情绪型父母是最幼稚的,心理和情感都处在需要被人照顾的状态。 和这种父母相处,孩子会感觉自己在走钢丝,总要小心翼翼照顾父母的情绪 。 " 想起我刚当妈妈那时候,也总是控制不住情绪。 有一次哄宝宝睡觉,哄了将近一个小时还不睡,竟然一生气就抱起孩子往床上扔。 看着孩子惊恐的眼神,伸出手哭着要抱抱,当即就后悔不已。 别让自己的任性、脾气伤及无辜的孩子,毁掉他的后半生。 父母的情绪里,藏着孩子的未来。 只有父母学会觉察自己的心情,懂得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在安全的环境幸福成长。 收得住脾气,是父母的修养,本事,更是给孩子最好的爱和呵护。 强势型父母,打着"爱"的旗号控制孩子 总有一种父母,教育孩子时最喜欢这么说: "我吃过的盐就是比你的米多,听我的。" "跟你说了多少遍,不要这么做,怎么都不听!" 强势型父母就是这样。 他们凭直觉和上一代父母的经验在教育孩子,认为教育就是要指导孩子该走哪条路,殊不知教育不是注满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每个孩子天生就对世界和生命有探索欲望,父母要做的就是观察和尊重孩子的天赋兴趣,然后引导孩子发现适合他的人生之路。 如果父母一意孤行,控制和压迫孩子,只会斩断孩子欲飞的翅膀,浇灭孩子的生命热情。 空军总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董燕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男孩小华从小喜欢画画,以后想考艺术学校,但是父母认为学画画以后不会有出路。 就在小学四年级时停掉了小华的画画兴趣班,要求小华学奥数。 数学一直都是小华的弱项科目,兴趣也不大,父母越逼着学就越学不进去。 为了逼小华专心学习,父母还把小华周末偷偷画的画,全部撕掉。 初中时,小华有早恋倾向,父母就把他关在家里,不准出门。 之后小华越来越厌学和叛逆,父母就把他骗到一所军事化管理的特殊学校。 最后小华彻底放弃了学业,变得抑郁。 小华的父母向董教授哭诉说为什么一切为了孩子好,孩子却变得越来越堕落。 董教授感慨说: "不尊重孩子,控制孩子的父母,又怎能企图孩子越学越快乐越积极呢?"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只做基因上的父母。" 父母的强势、控制欲,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实则是自以为是,幼稚愚蠢,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孩子不听就会误入歧途。 然而,过分的干涉、控制和管束,换不来孩子的主动、积极,反倒毁掉孩子的成长动力。 真正成熟的爱,是尊重孩子,温柔和善跟孩子沟通。 不掌控孩子的人生,少一些命令和控制,让孩子按着自己的节奏来,孩子才能活出自我,成长得更快更健康。 逃避型父母,养出懦弱自卑的孩子 电视剧《幸福到万家》里,何幸福的公婆王父王母,许多逃避型父母的缩影。 虽然已为人父母,但处理问题时却像个孩子一样,总是逃避,还劝孩子们息事宁人。 小时候何幸福的老公被欺负,王母不是挺他给他撑腰,而是领他上门给人赔礼道歉。 女儿高考被人冒名顶替,王父王母一想到对方是村书记的女儿,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他们的逃避、退缩,亲手断送了女儿的未来,还造就儿子王庆来的懦弱、窝囊。 自己大喜之日,小姨子被人闹婚猥亵,王庆来躲起来不敢声张。 辛辛苦苦盖好的蔬菜大棚,被人强拆了,他也是一声不吭,不敢惹事。 教育家孙敬修说过: "孩子的耳朵是录音机,孩子的眼睛是摄像机; 他们会通过这些将父母的行为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孩子待人处事的范本。" 怕事、无能的父母,养出遇事不敢解决,性格怯懦自卑的孩子。 只有敢为孩子撑腰,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孩子才能从父母的瞳孔里看到存在感,获得自信和认可。 抚养孩子,父母一定要成为强有力的后盾,坚定不移的靠山。 一句安慰的话,一个支持的行动,或者随时的回应,让孩子时刻拥有安全感。 用心的陪伴,时刻的参与,积极主动的态度,才是父母成熟爱的体现。 冷漠型父母,隔绝和孩子的亲密联结 前几天带女儿去商场,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差不多5岁的小男孩,因为吵着要奥特曼,被妈妈罚站在人来人往的玩具店门口。 不管他怎么哭,怎么喊,妈妈就是摆着一副冰冷的脸,恶狠狠说着: "给我站好,让大家都来看看你这个不听话的小孩"。 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这位妈妈的操作,男孩的崩溃,让所有人都不禁揪心。 也许这位妈妈觉得,教育孩子就要严格,以后才不会任性不听话。 可她忽略了,这种丝毫不讲情面的教育,传递出来的信号是: 你这么差劲,我不要你了; 只有你乖,我才爱你; 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正如著名的"静止脸"实验。 那个看到妈妈从一开始眉飞色舞和自己互动,到突然变脸,摆出一副冷漠无情的表情的宝宝,他内心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 不敢大笑,小心翼翼观察妈妈的动静,想办法继续逗妈妈开心; 发现妈妈根本不为所动,他的努力全都白费后,他终于受不了了,立刻崩溃大哭起来。 再小的孩子,也扛不住被父母疏远、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那一刻,他只会觉得自己没人要,被遗弃,自己特别糟糕。 久而久之,很难再拥有自信,也处理不好自己的内在需求和问题。 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园长曾说: "那些小时候没被父母爱护过的妈妈,成为妈妈后很难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他们不像个妈妈,而像个不知道怎么爱孩子管孩子的小孩。" 然而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先有爱再有管教。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 对孩子而言,父母是自己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第一教育者。 无论何时何地,父母都应该让孩子清楚感受到最直接的爱、温暖和联结。 只有父母认识爱是管教的前提,孩子需要管教也需要爱和接纳,才能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健康快乐。 谁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总有不懂、不会的时候。 但这些都不是我们推卸教育责任,停止成长的借口。 我们不完美没关系,但可以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 就像琳赛·吉布森博士说的,情感成熟的父母,应该具备这三大品质: 立足现实,很可靠;尊重他人,懂得互惠;懂得做出回应。 从今天起,好好成为不抱怨、不打压、心平气和、富有同情心、事事有回应的父母吧。 只有我们成长了,孩子才有更多底气和力量,勇敢直面未来,自信满满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