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立规矩的父母,养不出有教养的孩子
作者:二旭妈妈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妈妈的求助:
说自己被朋友狠批,对孩子无底线溺爱。
怎么回事呢?
原来,她家吃西瓜、哈密瓜,娃永远只吃上面1/2,因为那部分又甜又软。
娃吃剩下的,她再扫个尾,啃啃皮。
即便在疫情封控期间,也是如此。
她觉得,家里条件允许,花得起这钱,哪能叫溺爱!
纵容孩子吃一半剩一半水果,可能说不上溺爱,但绝对算不上有规矩。
这种不讲规矩的教育方式,是最无知、最残忍的!
那个没规矩的孩子
不会知道自己错在哪
一位老师,讲过班上一个女生的故事:
一次户外活动,老师特意带了炸鸡和派。
期间,女生拿着香芋派问好朋友:"我只吃馅儿,吃不了皮,你把馅儿挤给我,我把皮给你吃,好吗?"
好朋友一听都愣住了,当即拒绝:"我傻呀?我还爱吃馅儿呢!"
吃炸鸡的时候,这个女生又专挑鸡翅吃。
看到身边同学拿起鸡翅,她马上说:"我喜欢吃鸡翅,你把鸡翅给我,你吃鸡腿吧。"
同学举着鸡翅一脸懵,像看精神病人一样看着她,然后没搭理就走开了。
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女生叫到角落,告诉她:"食物是给全班同学分享的。鸡翅不是只给你吃的,明白吗?"
谁知,女生分辨:"我们家饺子皮、包子皮,鸡腿儿,都是爸爸妈妈姥姥姥爷吃的,我又不爱吃。"
"我吃不了鸡腿和派的皮,同学们分一下也没什么……"
见女生很难被说服,老师也没再说什么。
吃喝事小,但背后却关系着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格局。
也透露着父母对孩子教养。
《太平广记》曾有文记载:一县令带孙子向大文学家郑浣求学。
郑浣请爷孙俩吃饭,孙子一吃饭就露了洋相——吃蒸饼时光挖馅吃,把皮丢了一地!
郑浣气极而叹:品格如此,作何学问?练好再来!
当即就让县令把孙子带回了家……
一个没规矩、没教养的孩子,很难融入集体,也容易错失宝贵的机会。
更会养成一种错位的认知:别人都得让着我,围着我转。
最后,吃亏的还是孩子。
小时候没立好规矩
长大后很难纠正
小红书有位宝妈,也曾倾诉自己孩子的习惯问题:
她为了挣钱,把刚3岁的孩子交给公婆,自己跟老公去了深圳打工。
到孩子小学三年级,他们才有能力把孩子接了过来。
孩子学习很认真,也很自律,但就是一身的"坏习惯":
不讲卫生;不爱刷牙;水果啃一半,吃饭满盘子扒拉;自己喜欢的菜,端到面前就"搂"着吃……
妈妈知道:她和孩子爸爸不在家,加上家里不缺吃喝,爷爷奶奶对孩子极其纵容,几乎没给孩子立过什么规矩。
她纠正了很多次,孩子却总觉得妈妈挑剔自己,每次都不做声,生闷气。
有天她带孩子和同事几家聚会,孩子很开心,吃饭时不停转桌子,轮流扒拉每个盘里自己爱吃的菜,一边吃还一边吧唧嘴,吃得呼呼有声。
这个妈妈有点脸上挂不住,直接提醒了孩子。
三四年级的大小伙子,直接摔了筷子不吃了,哭闹着要回老家……
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就曾多次强调:家长在6岁前没给孩子立好规矩,以后就管不了了。
因为6岁前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过程, 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都浓缩在6岁之内。
一旦孩子习惯养成,坏习惯根深蒂固,再去纠正,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舒服,不被接纳。
再者,6岁前的孩子,你对他说不,孩子最多就是在地上打滚;
但是等16岁时,孩子力量增强,你再去立规矩,孩子就会离家出走,会跳楼,会自杀,那时候就晚了。
小时不教成混虫,长大不学成懒龙,形容得再也贴切不过。
高质量的爱
是规矩更是铠甲
给孩子立规矩,从眼前看,是让孩子更有礼貌,有礼仪。
从长远看,这些规矩,还关系着孩子怎么正确客观地看待这个世界,决定着孩子怎么去内化自己的行为。
2017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当他妈妈被问到:是怎样培养熊轩昂的好习惯时?
熊轩昂的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应该是从他一出生就开始培养的。"
从一出生就培养,什么意思?
就是,你给孩子什么认知,他就认为生活、社会是什么样的 。
在熊轩昂眼里,他的自我要求,自我约束,也只是按小时候的习惯去做而已。
这也让我想起一件事:
暑假因为临时有急事,我家孩子去同学家住了一晚。
后来同学妈妈一个劲地夸我孩子习惯培养的好。
原来,那晚孩子洗漱后,同学妈妈又端来点心零食,但我家孩子直摆手,说:"阿姨,我已经刷过牙了,晚上刷过牙就不能吃东西了"。
临睡前,孩子还像以前一样,看了一小会儿书。
很多人会觉得:刷完牙不吃东西,睡前看会儿书,是需要调动精力毅力才容易坚持的事。
但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这样做,养成了习惯,他就会觉得:
生活就是这样的,他根本不需要为难自己,跟着习惯,轻松做到。
说回开头孩子吃西瓜、哈密瓜只吃"尖"的问题:
如果在家吃东西,我们不过分给孩子特殊照顾,孩子就不会过份在意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认知、格局,对自我约束、要求,不是父母用大道理堆出来的,而是在生活中这些点滴的小事间养成的。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
我们总看到,有的家庭把孩子养得很好,可父母却总说自己没做什么。
其实不是父母没做什么,而是父母做的太"细"了。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用一点一滴的小规矩,内化了孩子的行为,帮孩子养成了正确的认知和三观。
这种从小给孩子的规矩,是认知、是底气,
也是孩子轻松生活,顺利融入社会的铠甲。
父母们一定要重视,早培养孩子也早受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