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又到了一年中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时候了。经常看我视频的朋友都知道,2023年的关键词,就是消费两个字。说到消费,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你的日常支出有没有多花钱呢?2022年的物价到底涨了多少?疫情管控放开后的2023年,物价又会怎么走呢?今天的内容事关每一个人的钱袋子,耐心看完,一定会有所收获。 根据国家统计局本月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最后一个月,CPI同比上涨了1.8%,环比涨幅为0;而PPI同比则是下降了0.7%,环比也是下降的,降幅为0.5%。这样的话,去年全年的CPI和PPI也就明朗了,2022年CPI的涨幅是2%,涨幅要低于预期;PPI的涨幅是4.1%,涨幅较上一年大幅下降,因此,可以说,2022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基本上是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 有些人可能不是很清楚CPI和PPI的具体含义,以及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告诉你啊,CPI和PPI是衡量物价最重要的两个指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不懂的朋友,接下来要认真听,我尽量说的通俗点。 这个CPI的全称叫做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主要是用来衡量居民生活消费品,以及服务价格水平的涨跌幅度。具体来讲,我国CPI的统计范围主要有8大类,包括衣着、食品烟酒、居住、交通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其他项目,这其中,食品是一个最主要的项目,因为其他商品都是可以替代的,只有吃的东西没法替代,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在这8大类项目的下面,又具体涉及到268个商品和服务,可以说,基本上能够涵盖我们日常的大部分吃穿住用行。 而PPI的全称叫做生产价格指数,它主要是用来衡量企业产品的出厂价格的涨跌幅度。和CPI一样,PPI也是将统计对象进行分类,PPI总共调查9大类商品,具体包括燃料、动力类,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建材类,像钢材、木材、水泥等等;农副产品类,主要是饲料一类的产品;有色金属类;有色金属材料类;化工原料类;木材及纸浆类;纺织原料类;最后一类是工控产品。 从上面的概念和统计的产品分类来看,CPI统计的是消费品的价格,而PPI统计的则是原材料的价格,但他们之间又密不可分。打个比较形象的比喻,面包价格的涨跌就是CPI,而面粉价格的涨跌则是PPI,所以,PPI和CPI虽然是有区别的,但是PPI对CPI有着很大的影响,至少从理论上来说,CPI是由PPI决定的,因为面粉的价格决定着面包的价格,因此,未来CPI到底是会涨还是会跌,主要得看PPI的走势,PPI是CPI的先导。当然,实际情况可能未必一定会如此,因为CPI除了由PPI决定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非市场影响因素,有时会使得CPI与PPI的走势出现背离。 纵观整个2022年,我国CPI和PPI的走势总体上,CPI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温和上涨的态势,而PPI则表现出的是一种高位回落的态势。2022年,我国每个月CPI的同比涨幅整体上并不算大,基本维持在0.9%到2.8%之间,最高的是9月份的时候,当时主要是食品价格涨的比较多,后来在国家调控和投入储备猪肉的情况下,价格的涨幅又下来了。去年全年,我国CPI的涨幅是2%,比3%的预期目标要低1个百分点。 而去年12月份的CPI,更是呈现出同比上涨、环比回落的态势。从具体的分类来看,食品价格的同比涨幅较高,特别是猪肉价格同比涨幅高达22.2%,仅猪肉一项,就直接导致CPI同比涨幅提升了0.31个百分点,蛋类的价格涨幅也不小,达到了9.6%。但是,环比来看,畜肉类的价格下降了4.6%,其中,猪肉价格环比下降8.7%,蛋类价格环比下降2.1%,这说明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投放储备肉、调控菜篮子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食品价格的涨幅持续下降。 除食品价格以外,其他几项则是有涨有跌,但涨跌幅度都不大。2022年我国的PPI实现了从高位的回落,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去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以石油、天然气、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而这些大宗商品基本上都是工业的主要原材料,使得PPI也快速上升,但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上能源价格、粮食价格都出现了大幅的回落,现在的国际油价和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经跌到了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水平。第二个原因是欧美等国家普遍遭遇了严重的通胀,这也会通过进口传导到我们国内。 但是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世界上大多数央行持续了一年的大幅加息,一定程度上抑制住了通胀水平,这也使得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得到缓解。第三个原因是去年下半年,我们国家为了控制住PPI的上涨,采取了稳价格的调控政策,比如期现货市场联动监管、供需双向调节等等,随着政策的落实,有效遏制住了原材料价格的不合理上涨。所以,正是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国PPI的涨幅出现了回落的态势。 总体上,2022年,我国的物价水平控制的还是不错的,尤其是跟欧美国家一对比就会发现,欧美国家即使在他们的央行大幅加息的情况下,通胀压力虽有缓解,但依然维持在高位。比如,美国去年的通胀率大概是8%左右,欧元区也是8%,而英国要更高一些,达到了9%左右,巴西、印度、南非等一些新兴经济体,据测算,它们去年的通胀率大概都在7%至10%之间。还有一些经济体,像俄罗斯、乌克兰,也包括土耳其,由于一些战争等特殊原因,它们去年的通胀率就更高了,甚至达到了两位数以上,据俄罗斯官方公布的数据,去年其通货膨胀率为11.9%,而乌克兰2022年的通胀率有可能升到26%以上,土耳其就更奇葩了,通胀越严重它越降息,据权威媒体预测,去年土耳其的通胀率一路上涨,全年有可能超过65%。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国家去年的物价涨幅总水平在国际主要经济体中是比较低的了,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都这么复杂的情况下,能得到这样的通胀水平,是相当不容易的,大家不用像有些国家的百姓那样,每天因为担心物价上涨而吃不好、睡不好。 那么,为什么物价涨幅和我们的感受不太一样呢?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是什么?就是日常的收入和支出,收入就是工资,支出就是消费。就在前几天,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刚刚过去的2022年,除了自己的工资没涨之外,其他的都涨价了,尤其是年中的时候,猪肉涨了一波,水果涨了一波,年底的时候,药品价格更是大涨了一波,全年下来才发现,感情什么都涨价了,就自己的工资没涨。其实,我相信,大多数人的感受都和我这个朋友的感受差不多。那很多人就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自己感觉物价涨了不少,而统计出来的物价涨幅并不高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和物价的统计范围有很大的关系。以CPI为例,它主要衡量居民的日常消费品,但是,消费品包罗万象,我们平时过日子,要买的东西可是多了去了,如果每样东西都统计的话,国家统计局的调查人员会累到晕过去,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根本统计不过来。所以,我们采取的办法,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只选择那些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购买的消费品进行统计,我国主要是统计268个商品与服务,虽然从统计学上来说,这268个商品和服务,基本上能够涵盖我们日常的大部分吃穿住用行,但并不能把我们所有的消费品都包括进去,所以这个CPI对个人来说,有的时候确实"失真"。 其次,和物价的统计方法有很大的关系。调查的商品范围确定后,调查方法也很关键。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全国的超市、农贸市场,甚至是街边的小商小贩,有无数个,统计局的人也是根本统计不过来的,所以采取的也是国际上通行的抽样统计,就是说,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定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和网点,然后派人直接到这些网点去采集商品的价格,当然,现在互联网发达了,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采集这些网点的信息。这也就是说,即使是在那268个商品与服务的范围内,也不代表你买到的产品会被统计进去,只有被选中的调查对象和网点里的商品,才会被统计进去。 最后,和我们每个人的支出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国家CPI涵盖8大类项目,这8大类项目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每一项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其中,食品类占的比重最大。如果CPI中这8大类的比重,恰巧和你日常消费类目比重一致,那你的感受就和CPI的数值一样,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个极端的例子,假如你的日常开支中,食品占比达到90%,就是说,你每个月花100元,有90元都在买食品,那食品价格稍微有点变动,对你的影响就特别大。而你的邻居在日常开支中,食品支出只占10%,那食品价格的变动对他来说就影响不大。所以,CPI中8大类项目的比重和每个人的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人们对物价的感受度和CPI的统计值有所不同。 2023年,我国的物价水平大概率是要比今年高的,但仍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已经放开,经济回归到正常的轨道。正常情况下,我们国家的通胀率都保持在3%左右,这也是央行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值。如果经济回归到正常轨道,达到3%左右的通胀水平,比2022年就要高出一个百分点。更何况,2023年是持续了3年的疫情防控政策解除后的第一年,报复性的消费和旅游等支出是大概率事件,看看这两天疫情过后的商场、饭店、旅游景点的客流量就知道了,大家憋了3年的消费有可能在今年出现一个爆发性的释放,这会对物价构成一定的上行压力。 第二,去年美联储大幅加息后,欧美国家的通胀上涨势头得到了遏制,而且今年欧美国家有可能陷入衰退,美联储继续大幅持续加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有助于全球经济摆脱掉进衰退的深渊,我国经济的前景也是比较看好的,国际上主要研究机构都预测,2023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达到5%左右。 第三,基数效应。今年的物价同比涨幅,是和去年进行比较的,去年的数据就成为了基数。正如上面提到的,去年我国物价涨幅比较小,全年只有2%,就代表分母比较小,这样对比下来,今年的物价也必然要比去年高一些。 但是,为什么说不会大幅上涨呢?一方面,全年能源危机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近期油价、天然气价格大幅下降,价格回到了去年2月底俄乌冲突爆发之前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去年年中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国家强力干预后就逐渐回落了,这说明我们国家有着极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调控艺术,因此我们不用担心物价的大幅上涨,只是希望今年大家的收入也能够增加,赶上物价上涨的幅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