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3年的元宵节上,薛丁山的儿子薛刚正在信步漫游。 走着走着,突然看到眼前有两位男子在调戏良家妇女。 正义感爆棚的薛刚直接冲上前去,将两名男子打了一顿。 打完之后才发现,其中有一名男子居然是当朝皇子李奇。 李奇看到有人敢揍自己,抬手就给了薛刚一巴掌。 没想到薛刚这时也气血上涌,直接给李奇的脑门上来了一脚。 这一踢不要紧,直接将李奇给踢死了。 随后李奇的那位伙伴赶紧跑到醉春楼,寻找李奇的父皇唐高宗。 唐高宗听闻儿子被人踢死,一时站立不稳,直接从阁楼掉下去摔死了。 此事直接惊动了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将薛丁山一家灭门。 这就是大唐名将薛丁山的最终结局,是不是有点太过乌龙?难道武则天真的是因为薛刚的事情,才将薛丁山赐死的吗? 其实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一切的缘由,还得从薛丁山征西开始说起。 开始进入军方系统 唐贞观十二年,薛仁贵刚从朝鲜半岛班师回朝。 此次征战高句丽,薛仁贵可以说是立了大功。 虽说高句丽并没有被消灭,但他们已经退回到了白山黑水之间,一时半会儿无法再往中原靠近。 所以薛仁贵这一战,可以说是了却君王天下事,一举平定了东北全境。 因为这个功绩,薛仁贵被封为平辽王。 小小的薛丁山,就是在父亲薛仁贵的光环下长大的。所以他也想像父亲一样,统帅千军,给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贞观二十年,薛丁山的机会来了。 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准备灭了西域的哈密国,顺便再往南灭了吐蕃,以创造一个万世基业。 为了能一举破敌,李世民带上了薛仁贵。 毕竟薛仁贵作为帝国边疆最强悍的将领之一,有他辅助,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 薛仁贵自己也是这么认为,于是他带着一万唐军,联合西域诸国的三万部众,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西征之路。 然而,这次薛仁贵被自己人坑了。 在行军至锁阳城的时候,薛仁贵的副将郭待封不满自己的待遇。因为郭待封的父亲郭孝恪就是初代西域都护府首领。 既然老爸是这块地皮上最大的领导,自己为什么要屈居人下? 于是郭待封屡次不配合薛仁贵的作战计划,甚至还肆意截下薛仁贵的运粮兵团。 由于郭待封这个猪队友的背弃,薛仁贵在锁阳城被打败,唐太宗也因此被困在锁阳城内。 这时候的唐军,已经濒临绝境。 此时西番国大将杨藩开始磨刀霍霍,准备去屠戮薛仁贵的唐军,没想到此时突然杀出个薛丁山。 只见薛丁山带着一票唐军,从长安一路杀到白虎关,和杨藩展开对垒。 就在杨藩和薛丁山打的难解难分之际,薛丁山的老相好樊梨花突然现身。带领薛应龙将杨藩给斩杀,顺势解了锁阳城之围。 因为薛丁山救驾有功,唐太宗将其封为护国大将军。 自此,薛氏一族的第二代,开始进入唐朝军方系统。 与李唐王朝的深度绑定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继位。由于唐太宗时期的著名将领相继离世,唐高宗只能重新培育一帮属于自己的军方势力。 这一找,就找到了薛丁山。 毕竟以薛氏一族为首的唐军将领,还是蛮多的。 比如刘仁轨、王忠嗣、苏定方、徐茂公等,这些都是以薛仁贵为核心的武将团体。 如今要想号令他们,肯定要选择他们的少主。如此看来,拉拢薛丁山是必然的了。 为了拉拢薛丁山,唐高宗也将薛丁山封为平辽王。别看这名字这么普通,其实它大有门道。 "平辽"这两个字代表着边疆武将的最高荣誉。 因为"辽"代表着北方蛮族,而"平辽"就说明这位将领能够带领千军抵御蛮族入侵。 所以说,平辽王就相当于一个帝国支柱般的存在。薛家有了薛仁贵和薛丁山两代平辽王,可以说是光耀门楣了。 果不其然,唐高宗把平辽王这个爵位赏给薛丁山之后,就收到了奇效。 薛丁山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在战场上打起仗来,就跟不要命一样。 比如联合苏定方灭了百济,和阿史那社尔一起平定高昌和龟兹,和徐茂公灭了东突厥,和刘仁轨击败高句丽。 总的来说,薛丁山的战绩可以说是彪炳史册。 唐高宗看到自己当年的投资居然有这么大的收益,一时间笑得合不拢嘴。 由于战绩实在太过于卓越,薛丁山渐渐成为了唐高宗身边的大红人。 不过老话说的好,人红是非多。 由于薛丁山总是收到唐高宗的"宠爱",于是便引起了朝中重臣李义府的嫉妒。 李义府本来就是靠哗众取宠来笼络人心,现在薛丁山居然敢抢他的风头,这能忍? 于是李义府在唐高宗面前参了薛丁山一道,说薛丁山拥兵自重,军方系统里全是他的人,准没安好心。 听到李义府这么说,唐高宗也觉得薛丁山有问题。 于是便找了个借口,将其调往幽州边境。 那里全是裴公俭的人,几乎没有薛丁山的嫡系,所以薛丁山应该在那里翻不起什么浪花。 薛丁山在朝廷中纵横多年,自然知道唐高宗的用意,于是便认真服从唐高宗的调遣。 虽然自己确实是一心忠于李唐,但行动上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就这样,薛丁山没带一兵一卒,孤身就来到了幽州边境。 在这里,薛丁山度过了三年的戍边生活,可以说是尝尽人间百苦、世态炎凉。 直到唐高宗亲自过来视察,才发现薛丁山居然过的这么苦,一时间感动得老泪纵横。 后来唐高宗在回朝廷的路上,突然遭到了突厥和契丹人的袭击。 这时候薛丁山直接带着一小支部队就冲出城外,和突厥、契丹人决一死战,这才让唐高宗逃出生天。 而薛丁山在战斗过程中,为了保护唐高宗,背上还中了一箭,这更加让唐高宗觉得薛丁山乃忠义之士。 自从这次慰劳边军之后,唐高宗便把薛丁山召回了。 从此薛氏一族重新进入唐朝军方系统,并和李唐王朝进行了深度绑定。 和薛氏一族作对的李义府、许敬宗等文臣,一度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的薛氏一族,可以说是朝廷中最强大的一股力量,甚至可以左右朝廷的施政方向。 然而,这一切的辉煌,随着一个女人的崛起,逐渐走向凋零。 这个女人就是武则天。 被武则天一把薅下 在唐高宗晚年时期,由于唐高宗身体不济,所以大事小事都交给了武则天来处理。 武则天这人是出了名的一百零八个心眼,玩起权术来一个顶俩。所以在短时间内就把控了朝廷一半的势力。 李义府、许敬宗、李林甫、来俊臣等人,纷纷加入到了武则天的麾下,以此来和那些拥护李唐王朝的武将们分庭抗礼。 在那个时候,整个朝廷之上,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其私底下两方势力的角逐,可以说是打的昏天黑地。 在武则天眼中,那些拥护李唐王朝的武将,全部都是眼中钉。尤其是薛氏一族,简直就是武则天的心头刺。 每次武则天发布圣谕的时候,薛丁山、薛万均、程名振、梁建方等人总是带头闹事,把武则天精心布好的局都给怼了回去。 武则天恨死他们了。 只不过现在唐高宗还没死,所以武则天一时半会儿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不幸的是,公元683年的元宵节那天,出岔子了。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薛丁山的儿子薛刚一脚踢死了当朝皇子,顺便还把唐高宗给吓死了。 这可让武则天逮着了机会,于是武则天就着这个事儿,开始了对薛氏一族的大清洗运动。 为了斩草除根,武则天直接把薛家38口人全部拉到了一块空地。 然后在空地上挖了一个大坑,把薛家38口人全部活埋。 活埋之后还不解气,武则天又命人将水银灌注在这个活埋的坑里面,其残忍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事后只有樊梨花等人逃出生天,并带着薛氏一脉的残余子孙隐居起来,这才避免了被绞杀的结局。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没有了薛氏一族和武将集团的捣乱,武则天顺势坐上龙位,成为一代女皇。 那些拥护李唐王朝的武将们,被武则天的文官系统打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那段时间,武则天又启用了郭元振、杨思勖等新晋武将,逐渐培养起了自己的一套政府班底。 掌握了天下的权力之后,武则天甚至还想改国号为"武周"。 后来因为遭到了诸多三朝元老的反对,大家认为此举不合体统,所以武则天才未能成功。 在那段时间,唐军的武将系统也因此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断层,整个军方出现了大洗牌。 所以在武则天称帝的那段时期,许多游牧蛮族纷纷南下进犯,尤其是突厥和契丹。 为了抵御游牧蛮族的入侵,武则天不得已又重启了唐高宗时期的武将,以及那些武将手底下的小将。 哥舒翰、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等著名将领,就是那个时候起来的。 当然了,这些拥护李唐王朝的将领,只在边疆有影响力。 至于朝廷之中,还是以武则天为首的文官系统说了算。 这种情况直到宰相张柬之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退位,才出现改变。 武则天逝世后,李隆基通过一番强大的手段,干掉了韦皇后和姑姑太平公主,最终坐上龙椅。 从此,天下又成了李家的天下。 而那些拥护李唐王朝的边疆将领,也逐步被予以重用,并将大唐的国土开拓到了更西边的地方。结尾 总的来说,武则天之所以灭掉薛丁山,主要是因为薛丁山成为了她坐上龙椅的一个障碍。 作为一个女人,武则天靠着权谋登上政治舞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她的心里是怕的,在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下,又遭到了诸多拥护李唐王朝将领的抨击,肯定每天都活在恐惧当中。 为了消除这种恐惧,武则天只能杀鸡儆猴,将最具代表性的薛氏一族给灭门。 这样才能告知人们,天下是我武则天说了算。 其实如果薛丁山在朝廷工作的时候,不要那么"忠心耿耿",哪怕花点心思在武则天身上呢?说不定也就不会面临这么惨烈的结局了。 只能说,薛丁山选错了一条路,一条"不识时务"的不归路。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得知一个道理:换了新领导之后,和她搞好关系,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