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描述我国流动人口消费的群体构成,并且根据流动人口所在地区、性别、户籍、受教育程度、流动时间的不同来描述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的差异,以求对我国流动人口的消费概貌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消费水平群体分布 据二〇一九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二〇一八年我国居民年消费水平为25002元,月均消费2083.5元,农业户籍居民年消费水平为13062元,月均消费1088.5元,非农业户籍居民年消费水平为33282元,月均消费2773.5元。 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流动人口平均每月支出为2044.5元,略低于我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高于农业户籍居民消费水平,低于非农业户籍居民消费水平。我国流动人口消费主要集中于1000-1999元的水平,月消费水平在30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少于群体的25%,这表明流动人口整体上消费偏低。 因为我国流动人口主要流动目的是务工就业,因此他们的消费极易工作环境和户籍约束的影响,大部分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因此只能从事于劳动强度高、劳动报酬低的工作,限于我国劳动力的不完善和社会保障覆盖的不到位,因此相较于普通居民,流动人口收入水平不高,消费支出能力也有所欠缺。二、地区差异 根据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依据学术研究常用的分区原则,将我国大致分为四大经济区,分别是东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据此考察这四个地区流入劳动力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 无论是收入特征还是消费特征,四大经济区差异都较为明显:东部经济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流入该地区的劳动力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远远领先其他3个地区,消费倾向却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收入领先幅度较大; 流入中部经济区的劳动力无论在收入还是消费水平都低于其他三大地区,这与中部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太吻合,推测是中部经济区作为人口净流出地区,欠缺对于流入人口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关注;西部地区消费倾向最高,主要是因为当地消费文化盛行,人们储蓄意愿普遍较低;东北地区消费倾向较低,主要是由于当地老龄化程度高,人们储蓄意愿更强。三、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流动人口在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上有着显著的区别,我们考虑按将样本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按年龄分为15到24岁、25到34岁、35到44岁、45到54岁、55岁及以上五组,分别描述男女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 首先,以消费支出而论,男性流动人口在各年龄段的消费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这主要是因为男性流动人口在流动地获得的收入更高。 其次,消费能力与流动人口的年龄的关系呈先升后降的变动,这个变动趋势与流动人口的代际分布相关,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流动人口的消费就会不断增加,直到45岁后消费水平开始直线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中老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在职业市场上遭遇一定程度的门槛歧视,因而就业环境和薪酬收入都比不上青年流动人口; 女性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虽然低于男性,但在消费倾向却明显高于男性,这主要是因为女性消费意愿更强,女性需要更多将消费用于化妆品购买等男性消费意愿不强的项目上。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流动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经济差异对消费水平和消费倾向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在不同分位点上,经济差异对消费抑制作用的变动趋势与总样本回归大体一致,同样是随消费水平的增加,抑制作用下降;随消费倾向的提高,抑制作用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个分位点上,经济差异对女性消费倾向的负向影响都要高于男性流动人口,也就是说相较于男性,女性的消费意愿更容易受到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差异的影响。四、户籍差异 进入职业市场后,流动人口务工就业会受到自身户籍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不同户口性质的流动人口消费进行了统计和描述。在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中,农业户口包括"农业"和"农转居"两类,非农业户口有"非农业"和"非农转居"两类。 在各个年龄段,农业户籍流动人口消费水平都要低于非农业户籍的流动人口,尤其是35-44岁的中生代流动人口,不同户籍的流动人口消费支出达到了1000元之多。不仅如此,农业户籍流动人口的消费倾向也要低于非农业户口,这说明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薪酬收入上就不及非农户籍流动人口。可以推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农业和非农户籍的就业不平等依然存在,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差异较大。五、受教育程度差异 教育是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因此选取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作为衡量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变量,将流动人口分为4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以上。随着流动人口学历的提升,其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全都随之增加。 因为受教育程度是反映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最主要的标准,一个人受教育程度高,往往可以代表他能力素质突出、专业技能熟练,在进入职业市场时,高人力资本的流动人口更有机会得到高薪酬、低强度的工作,高薪酬收入和低劳动强度都会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 此外,高学历流动人口消费倾向也显著高于低学历流动人口,这反映受教育程度对于消费观念的影响,高学历流动人口更偏好于开放的消费方式,他们会利用信用价值,通过多种渠道完成消费行为。六、流动时间差异 流动时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情况,因此按流动人口流动时间的长短,分为0到4年、5到9年、10到14年、15到19年、20年及以上5种。 流动人口流入当地的时间越长,其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就越高,这主要是因为流动时间属于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能获得的劳动报酬和其他收入也就越高,在消费倾向基本不变的情况,消费水平自然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而且一般来说,流入当地的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情况较好,因此更容易产生新的消费需求,从而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经济差异对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表现为经济差异越大,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越低。 从不同分位数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增加,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差异对流动人口消费的影响反而走低,也就是说对于高消费、高生活质量的流动人口,经济差异对消费的抑制作用要显著小于低消费、低生活质量的流动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流入地人均GDP越高,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越高,推测是因为流入地房价与物价水平更高,流动人口支出更大。流入地与流出地的经济差异对流动人口的消费倾向同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不同之处在于,随着流动人口消费倾向的提升,流入地与流出地经济差异对流动人口消费倾向的影响逐渐走高,也就是说对于消费倾向较高的群体,经济差异的抑制作用强于低消费倾向群体。 同时,流入地人均GDP越高,流动人口的消费倾向反而下降,推测是因为发达城市的流动人口在消费水平提升的情况下,其薪酬收入相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