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国内两大航空公司均发布了从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退市的公告,印证了大消息必然在周五收盘后出现的定理。值得注意的是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不仅是央企还分别在美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三地上市。 时间回到5个月前,2022年8月12日中石油、中石化、中国铝业、中国人寿以及上海石化5家国字头公司在同一时间发布了退市公告,主动从美股摘牌,拉开了国字头中概股与美国资本市场脱钩的序幕。 美国资本市场对国企上市公司的吸引力有限 无论是之前的5家国字头上市公司还是这次的东方航空和南方航空,给出的从美股退市理由基本雷同,主要有三点。 第一,在美交易的存托股数量占比极小、交易量也很少;第二,要承担信息披露支出;第三,从来没有在美完成过二次融资。 关于这三点一项项来说,先说美股数量少的问题。 以东方航空为例,东航目前一共有222.9亿股总股本,其中H股数量为51.77亿股。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交易的存托股是以H股为基础的,有多少呢?一共只有4.46亿股。 这意味着东方航空在纽交所交易的股份数量只占H股总股本的8.62%(4.46亿/51.77亿),占东航所有股份数量的比例为2%(4.46亿/222.9亿)。 除了在美挂牌交易的股本数量少外每天的交易量也不多,换手率没有一天超过1%,很多时候连0.5%都不到。 股票交易不频繁也就算了,还要维持高昂的信息披露成本。在不同国家的交易所上市需要按照当地规定披露财务、重大事件等相关信息,这些都是要支付费用的。美国资本市场在很多方面与国内不同,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等不一样,既费精力又费金钱,给国企中概股空增了额外的成本。 另外一方面,上市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二次融资。什么是二次融资呢?第一次登陆交易所上市被称为IPO,可以理解为头次圈钱。一段时间后公司可能又缺钱了,可以再圈一次钱,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债券完成。可包括东方航空在内的7家国企上市公司从来没有在美国完成过二次融资。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崛起,国企们发现美国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急速下滑,实际上的好处一点都没有,每年却要承担额外的信披支出,唯一的好处可能也就是增加了一个海外上市公司的名号,可没啥实际好处。 美国证监会针对中国企业实施监管霸权 自从美国国会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后美国证监会就开启了对中概股的监管霸权,将数百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纳入了"预摘牌"名单,原因是没有按照法案要求向美国证监会提供审计工作底稿。 虽然去年四季度中美两国在上市公司审计监督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美国方面派人到了香港抽查中概股的审计工作底稿,但中概股被强制摘牌的风险依然没有解除。 国字头中概股的这一风险更大。 我们的国企掌握了大量事关国家安全、民众隐私的数据,完全按照美方的要求,关键数据或多或少会落到美国手里,影响很大,所以国字头中概股们哪怕不主动退市未来大概率会被美国证监会强制摘牌。 与其如此,不如提前做好退市准备,主动与美国资本市场脱钩以维护中国的安全和企业的利益。这一层原因无法写在公告上,但明眼人都知道退市的目的之一是应对美国推行的监管霸权。 国企先行一步,在美上市的民营企业会否效仿,也来一个主动切割呢?下一部分聊聊这方面的话题。 短期内民企中概股不太可能主动退市 前面介绍过国企中概股主动与美股脱钩的三大原因,我们来看看民企中概股是否也存在方面的问题。 国内大部分科技公司并未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有些在港股上市,而上市的第一站基本上都选择了美国,典型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大量知名企业,这意味着这些公司在美国挂牌交易的股份数量不少,那些只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的所有公开交易股均在纽交所或者纳斯达克交易所里。与此同时,港股的流动性一直是比较大的问题,民企中概股在美国股市的交易量可不少。 信息披露成本虽然存在,但考虑主要交易市场在美国,必要的支出是值得的,况且相比于交易量而言信披费用几乎可以忽略。 国企中概股退出美国资本市场的第三点理由是发挥不了二次融资作用,这其实与公司行业性质有关。 外国投资者觉得垄断性国企的业务虽然稳定但基本上没有多大的发展潜力,股价不可能迎来爆发,国企中概股即使搞了二次融资估计也融不到什么钱。 民营中概股的情况有所不同,大部分为新型科技企业,具有发展潜力,股价波动大,有炒作的基础,只要二次融资发行的价格比市价低,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是有吸引力的,所以民企中概股留在美股"有利可图",并非无法进行二次融资。 除了利益考量外很多只在美国上市的民企一旦从美退市将会引发连锁反应,股票将失去公开交易的场所,这一点是最为麻烦的。因此,除了瑞幸咖啡这样因财务造假被监管摘牌外暂时还没有看到主动从美股退市的民营企业。 赴港上市成为主流,科创板将成为民营中概股的集聚地 只要与美方在审计底稿中没法形成一致意见中概股被摘牌的风险就始终存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近。国企中概股原本的主要交易场所就在国内(A股和港股),主动从美退市基本上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民企中概股如何防范风险呢? 最重要的方式是在香港上市,包括知乎、贝壳在内的几家公司已经完成了在港双重上市,哔哩哔哩、三大造车新势力在香港联交所二次上市,为今后转为双重上市打下了基础。而原本已经在香港二次上市的阿里巴巴于去年7月启动了双重上市程序。 之后必然会有更多的民企中概股在香港完成二次或者双重上市以应对被美国证监会摘牌的风险。 除此之外,登陆科创板上市也是这些公司以及还未完成上市的民营企业可以选择的方案之一。 A股的流动性远好于港股,投资者们对科技公司抱有非常大的期待,毕竟这类独角兽属于A股市场的稀缺品种,中芯国际港股与A股的价差是最好的证明。试想像字节、华为这样的优质科技公司如果登陆科创板会引发国内投资者多么大的热情,不仅不用融不到钱的问题,股价方面的表现也将是非常亮眼的。 一旦民企中概股寻找到了在美上市的替代方案,效仿国企中概股主动与美国资本市场脱钩也就有了底气。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