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女娃吃松子摔倒卡进气管!预防婴幼儿异物梗塞,5类食物要当心
年节将至,家裡开始准备上瓜果类、零食及点心,大人聚在一起开心聊天之馀有时也会随手喂孩子吃,但这对咀嚼功能仍未发育完全的孩子却并不安全,尤其1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行走、跑跳能力,如果在吃的过程中嬉闹、摔倒,食物很容易呛入气管,发生异物梗塞,甚至窒息。
吃松子摔倒卡进气管,1岁女童脸憋紫
日前(1/7)福建一名1岁女童吃松子时不慎摔倒,随后出现颜面及口周青紫。送医后症状出现缓解,随后家属拒绝医生拍CT(电脑断层扫描)的建议,将孩子带回家观察。岂料13小时后,孩子再次出现青紫,且呼吸困难,送入儿科重症病房。医生透过检查与手术,最终取出一颗完整的松子,而孩子目前也恢复顺利。预防宝宝噎到!家长可以这么做
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英国之前也发生一起幼儿吃爆米花,阻塞住呼吸道的事件,让家长心痛不已。由于5岁以内的孩子咀嚼功能仍未发展完全,特别是1~3岁的幼儿臼齿都还没长齐,有时食物还没咬碎就吞嚥下去,若吃进较圆且硬的食物就容易噎到,导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此外,1岁以上的孩子已经具备行走、跑跳的能力,如果在吃的过程中跑动、嬉闹,食物也容易乱跑到呼吸道之中。
婴幼儿的表达能力有限,有时甚至会阻塞一段时间,直至症状严重后才被家长发现。因此在异物梗塞的意外上,还是要仰赖家长的预防与多加注意。建议家长平时在喂食时,可以注意以下事项:
1. 根据婴幼儿的进食能力发展,准备对应形状、质地、大小的食物
若想要给婴幼儿尝试固体食物,也要循序渐进,确保食物足够柔软(软到用舌头压到上颚可以直接压成泥。)、大小适合。
2. 用餐时要坐直,避免玩乐
确保孩子坐直才让他开始进食,千万不要躺着、爬行或走路时一边喂食。同时要避免一边逗弄、玩乐、游戏,一边进食,也不要在他们哭闹的时候将东西塞进他们嘴裡。
3. 在旁看顾
不要让孩子,尤其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独自进食。当食物入口时,照顾者必须在旁看顾,观察孩子的进食状况,确保他吞嚥完成再吃下一口。 食物窒息发生率高,5类NG食物要避免!
在美国,每五天就有一名儿童因为食物引起的异物梗塞而窒息死亡,每年有超过12,000名儿童因为异物梗塞受伤被送到急诊。农曆新年将至,在喂食孩子时更要注意避免让学龄前儿童吞食可能会引起异物梗塞的食物,包括:
1. 坚果类:如花生、核桃、松子等,因为太硬不好咬,吞嚥与咀嚼功能不佳的婴幼儿容易直接吞食,有噎到的风险。如果想让宝宝尝试,可以切碎或磨成粉状煮成糊再食用。即使宝宝已经会咀嚼,爸妈也要在旁看顾。
2. 零食类:又圆又硬的糖果、有嚼劲的零食(软糖、口香糖等)、棉花糖、爆米花等要避免。此外,看起来软软的果冻容易未经咀嚼就直接被吞嚥,加上果冻张力大可能堵住食道,导致窒息,非常危险。
3. 小颗、有籽的水果:如葡萄、荔枝、龙眼等圆形且有籽的水果,容易因为形状而被直接吞食,加上宝宝不知道怎麽吐籽而引起异物梗塞。因此喂食前,要先去籽,并切成小块。同时也要记得剥掉葡萄、苹果等水果的皮。
4. 黏度较高的食物:如年糕、红龟粿、麻糬、汤圆等,因为黏度较高,宝宝容易因为咬不烂直接用吞的,结果黏在喉咙,吐不出来也吞不下去,非常危险。
5. 大小、硬度、形状不适中的蔬菜或肉类:如未煮过、坚硬的蔬菜(生胡萝卜);大块、难以咬碎的肉;以及容易因为圆柱状而被直接吞食的热狗、香肠。
宝宝噎到!爸妈把握黄金急救期
当小朋友突然呼吸急促、呼吸有怪声、脸色涨红、有咳嗽、作呕的动作时,可能就是噎到了!这时家长一定要保持冷静,不要随便拍打或在看不见异物的情况下盲目伸手进孩子的嘴裡抠抓。如果孩子还有意识且呼吸道还没有完全阻塞,可以鼓励他用力咳出异物,在旁观察。但如果宝宝已经无法咳嗽、发不出声音、脸部发紫时,应立刻对外求助并进行急救,及时让异物吐出。根据年龄的不同,1岁以下应採拍背戳胸法,1岁以上则採哈姆立克法。而若婴幼儿遭异物梗塞时已经失去意识,就应该进行CPR,并在人工呼吸前确认口腔内有无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