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了解一个人的幼年,就无法了解其成年。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提起网球这项运动,很多人自然会想起网球冠军李娜。 1996年,李娜14岁。 这年8月,她从外地参加完网球比赛,回到武汉的家里。 推开门,她发现父亲变成了一张黑白遗像。 她嚎啕大哭。 扑倒在地。 她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她向母亲大吼:"为什么这么大的事,不告诉我?" 妈妈泪光闪闪,对她说: "这是你爸爸的意思,他不希望影响你比赛。" 父亲临终前,给她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让李娜终生难忘。 这封信,也成为李娜努力拼搏的动力。 李娜1982年2月出生于武汉。 她的血液里似乎早已流淌着运动的基因,因为她的父亲曾是湖北省羽毛球队的运动员。 退役后,父亲李盛鹏就在武汉一个中学当体育老师。 李娜的母亲在一家公司当出纳。 李娜出生时,中国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父母只生了她这一个孩子。 虽然是独生女,但父母对她并不溺爱。 4岁时,父母就寻思着该如何培养李娜。 最初,李娜看着别的小朋友弹钢琴,她表现出了兴趣。 父亲就花了1万多元(那时工资才几百元)买回来一架钢琴。 一开始,李娜还有点兴趣,但不久之后,新鲜期一过,她死活不愿意学钢琴。 一坐在钢琴前面,她就哭闹。 母亲只能无奈地叹气: "你这娃,我们省吃俭用才买了钢琴,还花钱请老师,你倒好,不乐意学。" 还是李娜的父亲比较开明,说:" 孩子对钢琴没兴趣,也不能强求。 我们再观察下她对什么感兴趣。" 6岁的时候,李盛鹏想看看李娜对自己的老本行--羽毛球是否感兴趣。 他就带着小小的李娜到了球场,教她打羽毛球。 李娜此时已经显示出对运动的喜爱,父亲心里自然很高兴,看来后继有人了。 练了一年羽毛球后,武汉业余体校的一个网球教练注意到了李娜。 她觉得李娜更适合打网球,于是就对李娜的父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之后,李盛鹏就让女儿专门去练习网球。 从家里到体校有5公里,李胜鹏每天早上凌晨5点,准时喊李娜起床, 简单洗漱一下,然后陪着她从家里跑到体校。 早晨的训练结束后,李娜还要去学校上学,学习文化课。 下午放学后,又从学校到体校接着训练。 训练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了,但还要写作业。 小小的李娜能够坚持下来,多亏了父亲在身旁的陪伴和鼓励。 作为一名前运动员,李胜鹏深知运动员之路充满了艰辛, 但他依然希望女儿能战胜困难,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国争光。 风雨无阻, 咬牙坚持, 努力拼搏, 她逐渐在网球方面,显示了实力。 那时,好的网球教练非常少,学费也比较贵,但李娜的父母省吃俭用,挤出学费让李娜去学网球。 1996年,李娜14岁,是她人生中最难以忘却的一个年头: 这一年,她被选入湖北省网球队, 也是这一年,父亲因病去世。 其实在1995年,李盛鹏因为身体极度不适,到医院检查,被查出了先天性血管狭窄,之后在医院住院、做了手术。 但李盛鹏为了让李娜专心训练,他和妻子商量,不要将自己的病情告诉李娜。 做了手术后,李盛鹏的病情依然反反复复,为了治病,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消耗一空,还债台高筑: 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 但病情依然在恶化,到了1996年8月,李盛鹏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他在病榻上,给女儿写下了一封信:"娜娜:很抱歉,爸爸不能继续陪你了, 此后的人生,只能靠你自己努力了。"当运动员很辛苦,压力也非常大,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勇敢、坚强地走下去。 希望你好好训练,争取将来拿全国冠军、乃至世界冠军。" 当李娜看到这封信时,她泪流满面。 最初,是痛彻心扉, 然后,是孤独无助, 接着,她失魂落魄。 此后,人生该怎么走? 当她慢慢接受了父亲去世的现实后,还有更加让她伤心的事: 父亲去世一年多之后,母亲就再婚了! 她感到愤怒, 亦感到痛苦, 更无法理解。 她无法喊一个陌生的男人为"爸爸", 对于她来说,自己的爸爸只有一个人,而且是任何人无可替代的。 她开始叛逆, 节假日,她也呆在队里,不愿意回到母亲那里。 幸好,有一个比李娜大2岁的男孩,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孤独无助的李娜, 他就是网球队里的姜山。 姜山同样出生在武汉。 他比李娜大2岁,身高1.84米,是湖北省网球队的队员。 李娜被选入省队的第二年,教练就安排15岁的李娜和17岁的姜山练习混双。 每天训练在一起,两人逐渐熟稔起来。 刚开始配合时,李娜对高大帅气的姜山怀着一股崇拜之情。 姜山性格很开朗,很喜欢笑。 他了解李娜14岁就没了父亲后,他在心里对李娜不禁产生了怜惜之情。 姜山就像一个大哥哥一样,照顾着李娜。 他在李娜身上,看到了一股女孩子少有的拼劲。 在完成教练要求的练习时间后,李娜还常常要求加练。 她之所以这么拼,有两个原因: 一是爸爸临终的那封信,对她是一股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父亲去世后,家里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她希望拿到奖金,帮助家里还掉债务。 90年代,几万块是一笔不小的钱。 经常结束练习的时候,省队的食堂早已关门。 而此时两人早已饥肠辘辘,姜山就笑眯眯地问李娜:"你想吃什么,我带你去!" 然后,姜山就骑着自行车,载着李娜,一起去觅食。 那时的李娜,因为身边有姜山的陪伴,她才不至于一直陷入失去父亲的悲痛中。 她对姜山也越来越依赖了。 姜山在生活上对李娜非常关心,显示出柔情的一面, 但一起训练时,他又非常严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建立起了难得的默契。 1998年春节前几天,省队放假了。 其他的队员都陆续回家了,只有李娜磨磨蹭蹭地呆在宿舍里。 姜山得知后,从家里回到了宿舍。 一开始,他也没直接劝说李娜回家,他就陪着她一起练球,然后去吃美食。 之后,姜山耐心地开导李娜,对她说:"不管与家人有多大的隔阂,都要回家过年, 你妈妈再婚不影响她对你的爱, 不要让你妈妈伤心。" 除夕的前一天,姜山将李娜送到了她的母亲那里,他才放心地回自己的家。 李娜回到母亲那里,她觉得自己无法融入母亲新建立的家, 她也不愿意面对继父, 总之,她觉得尴尬。 才大年初五,她就提前回到了省队。 姜山知道后,也提前赶了回来,还从家里带了很多好吃的东西给李娜。 1999年,李娜顺利入选国家网球队。 此时,她17岁。 此后两年时间(1999年-2001年),李娜开始在国际网球比赛中发力: 一连拿下了3个女单冠军, 一共获得了8次女双冠军。 她如同网球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星星。 绽放出自己耀眼的光芒。 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李娜一人包揽女单、女双、混双的冠军。 此时,她19岁。距离父亲去世,已经5年。 她多希望父亲能看到这一天,可惜,父亲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多少个夜晚,她一个人偷偷躲在被窝里思念父亲。 她知道不辜负父亲最好的方式是,继续努力,争取拿到世界冠军。 但是,2002年夏天,男朋友姜山退役,她竟然做出了一个负气的决定。 姜山退役是因为伤病,而李娜在当时,完全还可以再拼搏几年, 但是她率性地提交了退役申请。 还没等到领导审批同意,她就擅自离开了省网球队。 原来,姜山退役后计划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学习, 李娜为了爱情,她打算追随男友。 2002年9月,李娜和姜山一起到华中科学大学,做回了学生。 他们一起憧憬着,毕业后去做体育记者,从事传媒工作。 2002年到2003年,李娜和姜山在大学里度过了一段非常自由、甜蜜的时光。 要知道,李娜从6岁就开始学习网球,一直训练强度很大,几乎没什么自由的时间。 周末的时候,姜山还是会陪着她去吃美食,去景点玩,也会陪着她打网球, 不过此时只是当做一个爱好,而不是为了比赛。 李娜此时才20岁出头,沉浸在幸福的爱情中,她的野心还没有显现出来。 2004年,中国申奥成功。 国家网球队非常希望李娜复出。 当时,相关领导主动联系李娜,希望她能参加奥运会,为国争光, 但李娜一口回绝了。 省网球队的领导只好采取迂回路线: 他们找到姜山,希望他能说服女友李娜复出。 姜山知道李娜是个倔脾气,如何劝她复出,他也动了一番脑筋。 他对李娜说:"我觉得你有潜力,说不定能拿个奥运冠军。 这样对我们俩的未来也有好处。" "你爸爸要是在世,也会劝你再去试试的。" 李娜最终被姜山说动了。 是姜山后面那句话起了作用。 是的,她知道如果父亲还在世,一定会鼓励她去参加奥运会。 从小,爸爸就教导她: 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也不要轻易放弃。 人生就是一个拼搏、努力的过程。 不久,李娜就从华中科技大学申请了休学,复出为奥运备战。 当时,国家队特意为李娜安排了4名专职外教, 但李娜性格很火爆,这4名外教都无法和她配合下去。4名外教,最后都灰溜溜回了国。 如此一来,李娜就没了教练,但没有教练,肯定是不行的。 国家队领导问李娜: " 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教练,我们帮你去找。" 李娜此时毫无犹豫地提出: "我想让姜山当我的教练!" 领导一开始有点左右为难: "姜山不是你的男朋友吗? 情侣在一起,肯定容易分心,这会影响训练效果啊。" 但李娜对领导说:只有姜山懂我。 因为没有其他合适的人选,领导就决定试试看。 没想,姜山给李娜当教练后,李娜的状态出奇地好。 在李娜眼里,姜山是世界上最懂她的人。 无论她发起脾气来,如何冲, 嘴里蹦出的字眼如何难听, 姜山都会包容她。 姜山也懂得最大限度地激发她的潜能。 在训练时,他们只是目标一致的盟友。儿女私情,早已抛在脑后。 这对情侣,无论是事业目标,还是生活,都早已融为一体。 2006年,李娜24岁,她和姜山去领了结婚证。 非常低调, 异常简单, 只花了9.9元,办了个结婚证。 然后两人回到了食堂一起吃饭。 但幸福洋溢在彼此心中,与外在的物质、婚礼形式都无关。 与姜山结婚后,李娜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网球训练。 她也不断地突破自己,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2007年3月,李娜成功打入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的16强 美国迈阿密网球公开赛上,李娜更加厉害,她杀入了8强。 李娜非常拼,在比赛中,她的一根肋骨摔裂了,但她很坚强,接受治疗后,她又继续回到了训练场。 姜山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她,陪伴她,给了她无尽的支持和关爱。 2008年奥运会上,李娜夺得女子单打第4名。 别看只是第4名,但这是我国网球运动员首次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这个成绩,已经让中国很多球迷热血沸腾了。 之后,李娜决定单飞,以个人身份参加各种赛事。 2009年,国家网球管理中心,同意了她的这一申请。 李娜脾气火爆,是出名了的。 2012年,悉尼网球公开赛半决赛,首盘李娜1:6惨败,姜山走到李娜面前,本想安慰下她, 没想李娜对着姜山大吼道 : "你要是看不下去,就滚出去! 你觉得我打得丢脸是不是?" 好几次,电视里转播了李娜吼丈夫的镜头,但姜山一点都不生气, 他心疼李娜。 他知道人无完人。 他知道李娜心里压力非常大。 换做一般男人,听到妻子叫自己滚,估计这关系也就完蛋了。 但是姜山太了解李娜了, 他自己也曾是网球运动员,也曾参加过比赛,知道那种压力是何等大。 面对李娜的发飙,姜山往往一笑了之。 李娜虽然脾气爆了点,但总体还是通情理的,事后她还是会与姜山说说笑笑,很多事情又很依赖姜山。 还说自己永远不会换掉姜山。 李娜比赛的奖金,她都交给姜山去打理: 截至2014年,李娜的奖金收入有1.6亿美元左右! 2016年,李娜仅品牌代言费就超过2000万美元。 将这么多钱财交给姜山打理,这代表着,她对姜山的信任。 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也是最最信赖对方的人。 2011年5月,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经过一番厮杀,最后夺得了女单冠军。 法国网球公开赛属于国际四大网球公开赛之一,有100多年的历史。 3年后,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32岁的李娜又获得了女单冠军。 由此,她奠定了自己在国际网坛的地位。 她也是首位入选澳网名人堂的亚洲球员。 不过当年(2014年)9月,李娜选择了退役。 此时的她,多年参加训练,身上也有很多伤病,加上年龄也到了30多岁,体力已经不敌20岁出头的运动员。 退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她到了该生孩子的年龄。 退役的第二年,李娜生下了粉粉嫩嫩的女儿。 2016年12月23日,李娜又生下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 孩子的到来,意味着人生新的阶段到来,也让夫妻间的感情更加牢固。 姜山依然很包容李娜。 李娜结婚16年,从来没有做过饭。 就连公公婆婆也没改口,依然叫伯父伯母。 也没有主动去拜见公公婆婆。 而姜山对此一点都不介意,公公婆婆也不介意。 公公婆婆甚至心里很怜惜李娜:他们觉得李娜14岁就没了爸爸,母亲不久后又再婚, 她能取得后来的成绩不容易。 公公婆婆还让自己的儿子姜山,对李娜要好一点。 李娜14岁的时候,父亲就因病早逝,此后,她想喊一声爸爸,都没有机会。 结婚后,她也一直忙着比赛,根本无暇考虑生活方面的私事。 不去拜见公公婆婆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结婚16年不做饭,也很容易理解: 1、她从小就投入训练和比赛中,没有时间学做饭。2、她的时间要花在更加有价值的事情上 3、凭李娜夫妻的身家,家里请几个保姆几乎是零压力,所以不做饭也正常。 李娜14岁失去爸爸,24岁结婚成家,这中间足足有10年的时间。 按照习俗,一般管公公叫"爸爸", 但是,姜山的父母很通情达理,如果猛地让李娜喊公公为"爸爸",可能会触景生情,让她想起早逝的父亲, 所以就依李娜的习惯,还是叫"伯父"。 一家人,重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形式。 虽然对公公婆婆的称呼没改口,但实际上早已是一家人。 李娜嫁给姜山时,他们没让姜山的父母出任何钱。 两人只是简单的领了一个结婚证。 李娜比赛获得的奖金收入,她都交给姜山打理。 买房、买车,投资,给双方长辈多少钱,都是姜山在打理。 当然,姜山会提前和李娜商量。 理财、家里各种事务非常繁琐,姜山担当了这些杂事,然后让李娜能够集中精力发展自己的网球事业。 李娜退役后,她也一直活跃在各种网球公益活动中,还筹备建立青少年网球训练中心。 2020年,李娜还担任了中国网球巡回赛的形象大使。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的时候,李娜和丈夫毫不犹豫地捐出了300万元。 父亲的早逝,对李娜的性格有一些影响,她背负了同龄人更多的压力,但她又是幸运的: 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父亲和丈夫,都是这个世界上最理解李娜的人, 都是竭尽全力去滋养她的人。 也给了她无尽的支持。 从这点看,李娜又是幸运的。 她曾经历父亲早逝、家里债台高筑,但她如今活成了人生赢家。 在一些方面,李娜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网球职业生涯中,她脾气火爆、不愿服务队里的决定 成名后,执意选择单飞 结婚十几年,从不拜见公公婆婆,也不改口叫"爸爸妈妈"。 这招来了一些人的非议, 有些人觉得她比较狂妄, 有些人觉得她不够尊重长辈。 如果你深入了解她的原生家庭,以及成长历史, 了解她在背后如何疯狂的训练, 一次次面对比赛的压力, 也许你就能理解她为何会这样。 相反,你会被她的坚强、率真、乐观而感动。 祝他们一家四口在以后幸福快乐。 也期望李娜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网球后备力量。 END 点个赞吧,谢谢你的支持! 作者| Linda 责编| 若水 关注我@Linda时光之心,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你好 ! 我是Linda(琳黛), 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家族沉浮、个体际遇的真实故事。 欢迎点赞、评论、或私信我,互相交流, 任时光荏苒,不忘初心,坐看云卷云舒。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 请在3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