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 者 按 完善城市间协调机制、促进城市要素自由流动、做好顶层设计将是接下来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从竞争走向竞合才是城市的未来。"12月26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城市发展理论研讨"为主题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冬季论坛暨青年论坛召开。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过去中国城市发展更重视城市自身的竞争力,接下来则会更重视城市间的竞合力,加强竞争与合作将是中国城市发展后半段的主旋律之一。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郝寿义表示,城市竞合发展好了,城市才会在中国适应并引领全球产业链重构、新的国际分工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副教授丁如曦认为,当前中国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旧突出,城市协同联动、"手拉手"扩大"朋友圈"将有助于城市整体创新绩效的提升。 过去几十年,中国完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城市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奇迹,同时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轨迹。论坛上还举行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0暨中国城市统一发展经济学》(以下简称《报告》)新书首发式,《报告》总结了过去二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经验。《报告》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中国城市发展的奇迹核心经验主要有四点: 1.制度创新对中国城市高速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2. 城市竞争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3. 全球分工向外开放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力量, 4. 非农集聚即城市化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支撑。 "制度创新、城市竞争、全球分工和非农聚集,这不断增强的三类主体的动力和动能,驱动中国城市持续高速发展,决定城市、城市体系和城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转型。"倪鹏飞说。 政府竞争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集体崛起,创造了人类城市史上的奇迹。中国城市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轨迹和个性。 "政府竞争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论坛上发布的《报告》指出,城市经济发展是由经济主体推动的,中国城市40多年快速发展推动主体,不仅有逐步形成的各类企业,逐步强化的城乡家庭,更重要的还有各级政府尤其是城市政府。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探索,"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共识。 例如,在城市政府方面,合肥:"时时处处找准政府位置,从始至终坚守科创经济";在家庭主体方面,长沙:"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家城协调发展";在企业主体方面,杭州:"弘扬民营经济传统,塑造宜居宜商环境"。 《报告》指出,制度创新对中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起决定作用。要素是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因素,改革开放后,因为制度变革,中国城市蕴藏的巨大存量要素即土地、剩余劳动力得以释放,外部要素即资金、技术、管理迅速流入,增量要素即人力资本等迅速积累,进而形成驱动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动能。 例如,在物质和金融资本要素方面,香港:"汇聚全球资本,服务国家战略";在人力资本要素方面,武汉:"优质教育驱动精尖科研,精尖科研驱动科技产业";在科学技术要素方面,北京:"培育科创高精尖,融合科创产学研";在制度文化要素方面,澳门:"用足一国与两制优势,促进一国与两制双赢";在公共资源要素方面,青岛:"打破先污染后治理常规,保持生态与发展双赢"。 《报告》还发现,全球分工是中国城市崛起的重要力量。例如,过去40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城市创造人类产业发展的奇迹,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生产方面,广州:"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促进产业持续升级";在交换方面,义乌:"降低聚散交易费用,成就商品世界中心";在服务方面,西安:"文旅带动全局发展,多方围绕文旅服务"。 同时,过去40年,中国城市大规模的学习,以及在此基础的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是中国城市低成本高速发展的重要法宝。再例如,过去40年,中国城市在与国内外城市上演的竞争与学习的史诗般精彩的"剧目",不仅成就中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开拓了人类经济行为的新空间。例如,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并逐步成为全球重要的中心城市,上海:"构筑双循环枢纽和通道,推进三层次的竞争与合作"。 "非农聚集即城市化是中国城市高速发展的根本支撑。"《报告》指出,在城市发展上,改革开放后,中国在依次经历的小城镇、开发区和新城新区中创造许多新鲜经验。例如,在城市体系上,南京:"建设跨省都市圈,打造城市体系典范";在城市化上,作为中国农业转移人口最多的城市,重庆:"探索市场城镇化,保障新型城镇化";作为东南沿海的县级市,晋江:"致力产城人融合发展,打造新型城市化典范";作为中国东部沿海最强的地级市,苏州:"‘放权’全域共同发展,‘让利’城乡均衡一体"。 竞合是城市发展的未来,"手拉手"是城市创新的必然 随着中国进入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中国的城市发展也要进入到新阶段。郝寿义表示,过去中国城市主要靠竞争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起来,当前城市开始由单个城市发展向城市群发展,接下来城市发展将更多地重视竞合力,即加强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城市竞合发展好了,城市才会在中国适应并引领全球产业链重构、新的国际分工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丁如曦表示,创新的过程不仅发生在城市内部,还发生在城市之间。当前城市间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市协同创新、扩大朋友圈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之间的协同是真实的市场互动,创新主体和要素在市场机制下跨边界的流动、集聚和转移,尤其进行了重组,整个创新过程形成各个地域邻近、经济邻近城市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后促进了城市间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 丁如曦建议,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要重视内部城市群(有利于)创新的良好集聚环境,同时也要注意外部网络连接的问题。城市嵌入网络后要提升节点位,更积极地获取地域邻近和网络关联的网络外部性,提高大中小城市价值的捕获和创造能力。不同的区域基于发展阶段不同制定差异化的战略。中国这样的大国应构建以多层次的城市群为主体框架依托的城市间协同创新网络体系,更有效地支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当前,中国城市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备受关注,部分城市的协同发展甚至上升为国家战略,例如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广佛同城建设。 当前,创新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丁如曦表示,创新的过程不仅发生在城市背部,还发生在城市之间。当前城市间创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城市协同创新、扩大朋友圈将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城市之间的协同是真实的市场互动,创新主体和要素在市场机制下跨边界的流动、集聚和转移,尤其进行了重组,整个创新过程形成各个地域邻近、经济邻近城市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最后促进了城市间协同创新绩效的提升。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城市群、都市圈将是"十四五"时期区域发展和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新特征。"十四五"期间,城市群、都市圈将有望在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结构、激活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等领域发挥作用。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预计都市圈和城市群加快发展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今后五年至十年,中国经济百分之七八十的新增长动能将在都市圈和城市群。 都市圈的这种动能如何体现?研究显示,都市圈经济不同于行政区经济,它是一种巨大的市场化力量,以都市圈为统计单元的GDP、人口、投资、创新要素等各主要指标显示,都市圈已成为各类发展要素在空间上聚集的主要载体。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0 个都市圈以4.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32 %的人口。过去20 年间,城镇化新增人口65 %流向了30 个核心都市圈。62%的上市企业都聚集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北上广深杭五个城市产生了全国88 %的独角兽企业。未来,都市圈将创造全国70 %左右的GDP、80 %左右的就业。 近年来,全国多地正在加快都市圈建设。深圳和上海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都市圈建设作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安徽省也提出,将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河南省发布了《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2020-2035)》,洛阳都市圈建设正式启动。东北地区也寄希望借助都市圈建设实现新发展,目前吉林省正在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 不过,当前中国城市间的协同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城市间要素自由流动藩篱重重,导致集聚不足,行政主导资源配置,城市间各自为政,要素跨区流动规则不衔接,"争区域龙头",城市群中各城市像孤岛一样,协同不够、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不够,等等。 论坛上,多位专家也表示,完善城市间协调机制、促进城市要素自由流动、做好顶层设计将是接下来城市协同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注:本文转载自"区域前沿观察"公众号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 微信号|CASS-CCC 邮箱|csjzl2009@163.com 官方网站:http://gucp.css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