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说过的一番话,恰好道出了其中实质:我们的文化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影响全球。 当然,这只是大方向上的笼统解释。 具体一些,有两方面。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 打个比方,孙悟空作为"全民偶像",是不是该紧跟时代?你不能永远让他在水帘洞混吧! 但事实是,孙悟空直到今天,也走不出水帘洞。他还在和过去的妖魔鬼怪打,可否和外星人或者变种人较量一下。显然,他不能,因为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连当年的易中天老师讲个《三国》都会被批评,可见面对"历史"这样的权威,容不得半点调侃。 难道把《三国》讲简单、讲有趣、又着眼当下生活有错? 这根本没错,只会让观众更喜欢更想了解《三国》。毕竟"三国的故事",需要散发创新的魅力,不然,谁愿意抱着"古板"一动不动。 再看漫威的超级英雄,他们就没有什么束缚了。 灭霸生在土星的卫星泰坦之上,游过宇宙,来过地球,打过美国队长,打过钢铁侠,还和雷神互撕头发?说起来,咱们也有雷神,可惜只能打雷,要么在古时候溜达。 绿巨人生于六十年代,在新墨西哥州做过试验,在拉斯维加斯发过脾气,在纽约打过钢铁侠,去过欧洲,去过月球,去过萨卡星,一看就是见过大场面的。 黑寡妇1928年在前苏联斯大林格勒降生,1956年来到德国柏林,之后跑到纽约,又去了旧金山,真是名副其实的旅行家。 火箭浣熊压根不算人类,满宇宙乱飞,结果屁颠屁颠飞来地球。 我们字典里有一个成语叫——包罗万象。 它曾出现在元代戏剧小说《李太白匹配金钱记》里,可惜经历沧桑巨变,原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字而已。反观漫威电影,上天入地,古往今来,无论是地球人、外星人、树人、动物、机器人……全都杂糅在一起,共同演绎传奇故事。 难道这不刚好诠释了包罗万象吗? 很遗憾,我们的孙悟空,仿佛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齐天大圣,永远一副猴样,那些奢望他对抗灭霸们的,可以和人类一起拯救地球的,赶紧断掉念头;我们也只能眼见孙悟空,被别人玩出花样,玩成经典,却无能为力。 说回漫威的超级英雄。 他们代表的是未来,给观众看的也是未来。 比如《复仇者联盟1》打的是邪神洛基,以及外来的齐塔瑞星人。 《复仇者联盟2》打的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奥创,以及他的人工智能大军。 最后就是打灭霸了。 现实是支撑这些未来场面必须依靠特效。我们的特效发展太慢。 好莱坞电影的特效,从一八九几年就已经开始摸索,那时候的特效镜头相当简单,跟变魔术似的:一口锅,变成一个美女姐姐。 之后,魔术般的特效,慢慢变得复杂。 慢慢发展,特效开始往绘景技术上演变。 像《星球大战》的特效,很多都是艺术家的杰作。 相辅相成的是模型制作、道具制作。 《金刚》中的高楼大厦和恐龙,一看就是模型,毕竟老电影了,年代久远。 后来基本以假乱真,比如《异形》中的大BOSS们。 《权力的游戏》中那一场著名的私生子之战。 导演诺兰在拍摄《盗梦空间》时,更是亲自监督道具的制作过程,力求达到完美的镜头表现。 当然,道具制作和严格意义上的特效没有半点关系。但你能说这不是技术吗?这不是电影的发展吗?更何况,对于观众来说,傻傻分不清特效和现实,才叫真正观影的视觉享受吧。 好莱坞特效快速发展的时期,慢慢开始于电脑的诞生,1954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8年,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里程碑的《太空漫游2001》上映。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一部电影,它的特效,依然甩那些所谓的科幻电影N条街。 1985年,第一个CG角色登场。 1989年,第一个液体CG角色登场。 1991年,第一个完整的液体CG角色登场——《终结者2》中的T-1000。 等到我们一睹他真容的时候,已经是九年后的2000年了。也就是说,我们刚刚见识一下,人家又马上进入下一个特效发展阶段。 所以,我们追赶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脚步,不是说稍微加快就可以,更不是说写出来一个经典角色就可以。最难的还是特效,差距明显,不服不行。想要弯道超车,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谦虚的态度,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迎来成功。 又想起一个成语——骄兵必败。 公元80年的一本《汉书·魏相传》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这个真理,再次可惜,后来人只记住这个成语,却反其道而行,自吹自擂,甚至狂妄自大。 十分欣赏问者的态度,这也说明还有一部分观众,知道差距,知道何为包罗万象,知道何为骄兵必败。 相信在更多谦虚的电影工作者,和更多一心支持他们的观影人,共同努力下,等到剧本百家争鸣,特效日臻成熟,电影市场趋于正常时,我们的超级英雄自会降临。希望他们代表的是未来,因为我们需要美好未来。 个人认为:中国电影并不缺少漫威一样的成功体系,但是要像漫威一样在全世界获得成功,还缺少很多因素。 各类"体系",我们都有! 真要拍大电影,我们唯一不缺的,就是各种"体系"! 想拍类似《魔戒》系列奇幻题材电影,我们有"九州"系列; 想拍类似《加勒比海盗》系列冒险题材电影,我们有《镜花缘》; 想拍类似《夺宝奇兵》系列盗墓题材电影,我们有《鬼吹灯》、《盗墓笔记》; 想拍类似《星球大战》系列科幻电影。我们有《三体》…… 我们也许缺技术、缺导演、缺编剧、缺演员,唯独不缺好的故事体系!那么,我们到底缺少什么呢? 首先,我们缺少文化影响力和输出能力。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全世界大多数影院都能看到美国电影? 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电影为什么没有风靡全球?(记得007系列吗?那时大英帝国还未完全没落。现在呢?影院很少能看到英国电影。) 难道这些老牌强国这么多年了就没有出几部好电影? 显然,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把全世界的影院比作一个大舞台——谁的影响力最大、谁最有发言权,谁就能长期霸占这个舞台侃侃而谈。 其他人呢?不好意思,你安静的坐在底下听我发言就行。 台下的人都心甘情愿吗? 当然不是。日本索尼公司就不愿坐以待毙,曾经在2005年的时候,斥资4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八大影视公司之一的米高梅(就是那个狮子) 。以期待凭借米高梅这一桥头堡,对好莱坞的影视文化输出展开反攻!然而,十五年过去了,日本电影别说是打开世界市场,连好莱坞的大门都没敲开…… 从索尼公司的经历可以看出:影视剧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载体,对外还担任着文化与价值输出的重要角色。所以索尼的遭遇,是必然的!因为,影视剧背靠的,是国家强大的科技、国防、文化、经济等综合实力。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电影产业的博弈,就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上,我们不能单独把电影列出来,离开综合国力谈电影的影响力。这和离开计量谈毒性一样,都是耍流氓! 正如郭帆导演说的那句话:什么时候,全球一半人说汉语了,我们的电影自然就走出去了!影片自身的质量也是硬伤。 《星球大战1:新希望》拍摄于1977年;《西游记》1982年拍摄。 1910年,美国每周的电影观影人次,达3600万;中国电影直到2004年,才有36家院线1188家影院。 电影《定军山》剧照,1905年。中国电影的开端。1910年,全中国估计两百家影院,其中大多数在上海。 仅从以上数据来看,国产电影与美国电影的差距,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点两点。 抛却所有客观因素,乐哥也在不停思考:我们的电影体制怎么样?我们有多少世界级导演?我们有多少神编剧?我们的演员呢?…… 这个,就不展开说了,想想印度电影,再看看国产电影,乐哥真怕自己会控制不住情绪…… 总之,客观差距必须正视,但是主观的能动性也能起到很大作用。假如有一天,国力强大到我们足以站在那个舞台的中央,那么,那些所谓的"电影人",拿什么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是《爵迹》还是《逐梦演艺圈》? 好了,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吧。不然,估计要说脏话了! 我是乐哥,每天分享,每天进步,期待您的关注! 其实不论是对于漫威宇宙还是咱们中国自己的剧情故事宇宙,多数情况下,归根结底就是一个IP宇宙构建的事情,只不过,对于这个IP宇宙的构建,多数情况下,我们有很多人在类比漫威电影宇宙的时候,关注到的点,并没有"因地制宜 "!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作为现如今全世界顶级的IP宇宙的构建者,可以说漫威电影宇宙不论是在作品制作质量上,还是电影剧情整个的"从点到面"的规划,都可以说有着很多的优点,去供应其他的后来者学习。 但是多数情况下,包括咱们一些国内的影视从业者,对于这个"IP宇宙"的构建,有些操之过急。 纵观整个漫威的电影宇宙,如果将其核心的关键点拆分出来,其实无非三点—— 基于剧情体系的角色IP 、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连通 、角色IP独立下的渲染 。 显然,这三点其实对于很多稍微熟悉漫威电影宇宙的粉丝,应该都是能够自己看出来的,而这三点也实实在在是漫威电影宇宙比较基础的关键设定所在,如果拿出来对一个从零建立"IP宇宙"的后来者来说,这三类方向是都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但是! 咱们中国如果要基于类似的神话元素建立对应的电影宇宙体系,其实这三点反而要做一些删减,如果盲目的去"套用 "漫威的这种模式,其实只会产生一个"有形无实 "的架子货。 典型的: 本身漫威的起源是建立在美漫的基础上,这意味着虽然漫威有着超过80年的故事素材积累,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个后人新建立的文化元素体系,因此,对于漫威现如今的电影宇宙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了漫画宇宙的基础上。 没有漫画宇宙的支撑,要让漫威从0开始搭建电影宇宙的剧情内容,这个"积淀"是短期根本无法完成的。 而基于这点,咱们如果反过来看看咱们自己,你就会发现有2点要注意: 1、国内全新元素文化体系的IP宇宙构架; 2、基于中国神话传说元素等文学作品为基础上的IP宇宙构架; 对于前者,其实就是咱们前面说的"剧情内容的积淀"问题,漫威现如今电影宇宙的成功,我们看到的或许只是"电影的成功",但是这个"成功"的背后,所支撑的还有长达80多年的内容积淀的底气! 显然,对于这点来说,咱们现如今国内的一批从业者在看到IP宇宙的巨大利益后,就盲目开始构建自己的IP宇宙,却是忽略了IP宇宙背后所需要的一个庞大的内容剧情IP的积淀,没有这个积淀,其实匆忙搭建起来的IP宇宙,也仅仅只是空中楼阁而已。 而对于后者来说,国内的影视从业者,需要认识到的是,很大一部分创立电影宇宙的剧情内容IP的工作,咱们国家漫长的历史文化中,很多先人已经给我们完成了大部分。 换句话说,凭借咱们5000年的文化历史,如果我们要想去建立IP宇宙,根本或者说大部分不用担心缺乏剧情内容事情。 不论是西游元素还是封神演义亦或者是远古黄帝、蚩尤、盘古这类的神话元素,随便挑一个出来完全就可以独立构建一个IP宇宙,并且,相比较漫威宇宙的8000+近80年的现代人创造出来的角色,咱们的神话角色每一个都是拥有着漫长时间长河的沉淀考验。 所以,基于这点来说,如果是基于中国神话元素的IP宇宙构建,其实多数情况下,咱们所需要做的第一个事情就只是选择而已! 选择一个具备相对系统和有衍生潜力的故事体系出来,作为最初的IP宇宙的雏形。 当然,同样对于咱们自己的电影IP宇宙体系来说,在选择了一个良好的神话元素体系来作为构建目标之后,另外一个需要去注意的问题就是—— 故事! 虽然咱们前面说了,咱们的神话元素体系中几乎每一个角色IP都不缺乏自身的故事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故事就可以直接被搬上大银幕,因为,多数情况下,这类的剧情故事很多都已经或者是数次搬上了银幕。 因此,对于IP宇宙的故事,从业这所需要做的就是"基于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重组构架 "或者是"挖掘这些故事剧情空隙间的可具备延展的故事 "! 同样的事情,漫威其实也是从一开始就在做—— 我们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到11年之后的《复联4》,这期间其实漫威电影宇宙的作品很多都没有按照原有的漫画元素来"照搬",在不论是角色还是剧情基础上,很多时候漫威都只是"借鉴",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新。 对于影迷来说,老套的故事或许能够激发情怀消费,但是这个情怀的生命力算不上长久,真正能够让一个电影宇宙体系可以不断的成长下去的绝对不是"吃老本",而是想方法在原有的文化作品的这块"土壤"上种植出全新的故事文化元素的种子。 只有这样,咱们的电影宇宙才可以去不断的创造活力。 而显然,现如今对于国内的一些所谓的IP宇宙,其实还是停留在把老故事搬上新银幕的事情,就像前面说的,这或许能够具备一定程度上的情怀消费,但是要想让整个电影宇宙体系成为健康的长久发展下去,基于老故事诞生的新故事,就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所以,这也是咱们从业者在"选择"之后,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即,对故事整个体系的全新构架重组,可以借用老故事来组建电影宇宙的初期发育土壤,但不能一直沉浸在其中,创新的故事才是未来。 除此之外—— 国外更多具备相当实力的电影公司同样也在建立电影宇宙,但是为何很少有能够像漫威这样成功的例子呢? 即便是足以和漫威并肩的DC,其实在自己的电影宇宙的构建中,目前也是一塌糊涂。 这其中,除了我们很多粉丝都清楚的"高层影响"以外,其实更多的就是对于剧本和导演以及演员的把控,这其中我们如果以DC为例,就可以发现,DC很多的独立类型的电影质量是非常高的,但是对于电影宇宙却不是很"融合"。 这算是换取单个角色作品的部分代价了。 而相对应的,对于漫威电影宇宙来说,虽然在单个的剧本设定上,漫威会存在一些顾及电影宇宙规划的牺牲,但是总体的水平质量还是在的。 但是再回头看看咱们自己的故事,除了近几年衍生出来的《哪吒: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圣归来》 等优秀的作品以外,其余很多打着IP宇宙的作品,在剧本上或者是所展现的故事质量上,可以说很多都是不合格的。 甚至,有些就是"粗制滥造"的产物,明摆着来圈钱的,更不说,电影中大部分的经费不是用于故事的制作,而是邀请所谓的流量明星的费用。 这其实就是一个"畸形"的发展姿态。 真正适合好的电影宇宙发展的情况,应该是从剧本上深究,不收一定做到逻辑严谨,但起码要让影迷看到诚意,而在作品的演员上,更是应该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将经费花到刀尖上。 只有这样,咱们自己的IP宇宙才能够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不断完善。 更多精彩漫威电影情报、漫威美剧推荐、漫威吐槽,请关注漫威电影情报局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从2008年的《钢铁侠》开始,漫威背水一战大获成功,一个超级英雄的打开了MCU(漫威带电影宇宙)的篇章,也让漫威自此走上了崛起的道路。众所周知,漫威系列影片是改编自同名漫画系列。 在上世纪初开始,就和DC一直称霸美漫市场,在战争时期,超级英雄系列的漫画一直都是一种快餐式的消费娱乐,除了满足人们的文化和精神享受之外,更多的是为国家宣传和募集战争经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队长这一角色了。 如此短浅的出身,美国的超级英雄相较于国产古典的神话素材来说,相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无论是《西游记》,还是《封神榜》,众多优秀的神话素材,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而已,其初始的文字形态,就已经站在了文学艺术的顶点,是世界著名的文化精粹。 那么,在拥有如此优秀的条件之下,我们仍然拍不出可以媲美MCU或者是DC的电影宇宙呢? 如果是中国不曾营造出一个完整的虚拟世界,其实是不准确的,早在1982年上映的《西游记》就已经构造出了一个规则、体系完备的虚拟神话世界了,只不过塑造的方式并不是电影罢了。 在当时,82版《西游记》可不仅仅只是在国内倍受观众喜爱,在国际上也是备受好评,论影响力,可比同时段的漫威和DC要强上无数倍。只不过随着电影的崛起,以及影视行业的不断发展,老版《西游记》已经无法迎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娱乐需求了。创新元素的缺乏 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时代变迁一样,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知识,以及无穷的展望空间,通过现代的资讯获取方式,现代的人们可以了解到任何已知的信息,对于未解之谜的求知欲也水涨船高,固步自封的经典和原著。 或许是一种对于文化的尊重,但缺乏创新,就注定了经典将逐步的被时代所抛弃,尘封起来文化经典,最终恐怕也只能曲高和寡了。不久之前上映的《哪吒》以及《姜子牙》我想大家应该映像深刻,源自于经典,但却有不同于经典。 不久取得了不错的反响,玩世不恭,甚至有点俏皮的哪吒;强迫症满级的姜子牙,甚至还有点长得像亚索。满满的新元素,带给了经典无穷的活力。但类似于此的创新依然还有不够的,太多太多的作品依然还是停留在循规蹈矩的翻拍之中。 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分庭抗礼,不成体系。包容程度的限制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的改编,在国内还有一个非常大的限制,那就对于经典名著的改编难以突破局限。周星驰1995年的《大话西游》,我想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但在当时,星爷的《大话西游》可是备受争议,甚至票房惨淡。 原因在于包括很多艺人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和容忍星爷对于名著人物的无厘头改编,"孙悟空怎能有爱情?"这是《西游记》中孙悟空扮演者六小龄童曾经质疑过的一句话,虽然对于他的评价,我不可知否! 但我想说的是:名著是名著,并不代表着它,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不同时代,不同情景,不同的人,都应该允许又不同的见解和理解。只要不是恶搞,又有何不可呢?禁锢了思想的创作,那就是照葫芦画瓢,永远无法超越经典。 新版"哪吒"如果还是大闹龙王,殃及陈塘关,然后自杀变成莲藕人的老套剧情,是否还会有今天的成功呢?姜子牙如果还是稳坐钓鱼台、愿者上钩,是否还会有如今的新意呢?行业环境的不同 漫威和DC的确很有看点,但要知道,他们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都是他们所能办到的极限。大投入,才能有大的的回报,反观国内的影视行业,似乎已经走入到了一个经济流量的时代,电影不再是追求艺术巅峰的途径,而是一种商业投资的手段。 为了票房,制片方会不予余力的挖掘噱头,不惜重金聘用流量明星,哪怕这个明星和角色完全的不匹配,但依然我行我素。看着那些毫无辨识度的粉嫩小生,在荧幕前’装腔作势’、‘耍帅逞能’。真的很难让我们将情感带入其中! 当一部电影都无法勾起我们品鉴第二次的欲望,又何谈串联多部影片来构造一个庞大的虚拟世界呢?这就好比《钢铁侠》口碑扑街,是否还有MCU的诞生呢?思想上的差异 上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客观的外在因素,也并非不能解决。除此之外,其实还存在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思想上的禁锢。漫威的电影,深度虽然不高,非常浅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和爱国情怀。 但非常高明的是其严谨度极高,纵使不能做到毫无破绽,却能够尽力的在向这个目标努力。我们都知道美国队长的盾牌扔的非常不合常理,还不等我们吐槽,漫威就已经自己现在电影中吐槽过了,说我们的话,让我们无话可说。 对于细节,漫威把控也是非常的极致,电影场景中,任何一张海报,任何一首歌曲,任何一道具都透露了影片所展现时代的特色,对于需要连戏的道具更是细心到了极点,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态度,才让漫威电影彩蛋无数,最终成为了粉丝们的一种乐趣。 而DC则是更侧重于人物的塑造,从外表到内心,再到生活环境,可谓是活灵活现,2019年上映的《小丑》,让我们感同身受了底层人的黑暗生活,以及世界阴暗角落中的肮脏,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让我们义愤填膺。充分的调动着我们的情绪。 反观国内影片,也只有喜剧有一些看头,很少有电影能够找到自己极为出色的亮点,同质化非常的严重。一旦一部作品小有成绩,那么就是延续的第二部,第三部,一部比一部缺乏创新和亮点,不炸干影迷那最后一点雅兴,根本不会罢休。 综上所述,国产电影虚拟世界并不是不能被营造出来,而是没人真心愿意去做这么一件可能吃力不讨好的活! 文:雨打屁屁痒 图:源自于网络(侵权请联删) 均属原创、抄袭必究 首先漫威电影不是突然出现,而是有几十年漫画基础的,其次构架体系毕竟需要大量时间金钱,布一个局可能几年,收益也不是短期可见。 其实简简单单的背景交代也可以搭建出电影自己的世界,比如基努里维斯的《疾速追杀(John Wick)》,只要两部电影,几组镜头,几句描述就可以勾勒出一个纪律严明的杀手世界,这个世界可以将全世界形形色色的杀手都囊括在内,形成自己独到的规则体系。在自己构建出的世界里发挥的空间就无限大了。所以构建一个电影体系,更多的是一种意识。 咱们其实已经有很多题材可以开发的: 《唐人街探案》很有发展成唐人街宇宙的潜质,毕竟全世界这么多唐人街,挨个走一遍就可以笼络全世界不知多少名侦探呢,crimaster这个app也是很带感的设定,构架够大了,不过听说导演不想再继续导演,还开了个网剧,不知这个系列未来何去何从,希望不要砸了招牌。 徐克的《狄仁杰》系列已经坚持了三部,如果可以进行合理的拓展,拍摄出大唐神探联盟也不是不可能。 《捉妖记》本就有构架妖精世界的野心,也进行了非常棒的探索,希望可以保持初心,不要被资本和市场绑架。 《聊斋》里面可不只聂小倩一个女鬼,书中那么多魑魅魍魉,怎么组不成一个女鬼宇宙了?何必苦苦揪着一个形象不放呢? 如果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壁垒,金庸群侠传,古龙群侠传也不是不可能吧。希望这么丰富的创作土壤,可以早日培养出本土的超级联盟。 漫威电影为啥这么火?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经典超级英雄角色。蜘蛛侠、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托尔、绿巨人、金刚狼、神奇四侠、恶灵骑士、蚁人等 ,还有复仇者联盟、X战警、银河护卫队等超级英雄团队,当然还少不了衬托英雄的各大反派。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漫威一样的电影体系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不符合我国国情 试想一下有英雄就得有坏人,美国电影可以动不动就炸胡佛大坝,偷袭五角大楼,摧毁自由女神像,天马行空。换成中国试试…想都不敢想。我们国家是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的,如果有坏蛋,你最好报警,你要擅自杀了坏蛋。抱歉,你不是英雄,等待你的是法律的制裁。中国的电影作品要符合主流价值观,所以对于创作的深度、广度要受到压制。 2.国内IP叠加和国外的区别 国内IP叠加几乎屈指可数。我们的电影和文学很少能叠加到一起,若真要做类似"孙悟空大战李逵""牛魔王大战赵云"的IP叠加不免有些"毁三观",目前国内市场,IP叠加电影数量肯定不如美国的,中国没有成系列的超级英雄漫画。 3.文化差异问题 就好像我们觉得中国美食天下第一,还经常喷外国东西不好吃,同样外国人也觉得我们的烹饪不健康,油烟味太重。我们喜欢中国的武侠小说,神话故事,四大名著,觉得美国的英雄漫威不行,反过来,其实美国人也是这么想的。 4.国人的不自信 中国人自己看不上自己的东西。而且国内有一种风气,就是看国产电影,动漫,以及使用国产产品是比较低级的,认为就该看欧美日韩,用欧美日韩。进口的地位高。经常看到喜羊羊总是各种躺枪,然后被奚落、羞辱的一无是处,好像中国动漫无法崛起都是喜羊羊害的一样,这就是国人的不自信。 5.中国电影文化产业起步晚 中国改革开放才多少年?文化产业真正开始发展才多少年?落后很正常。美国无论是电影还是漫威都是通过几十年的积累,成百上千的优秀从业者漫画家的努力才能达到今天的地步。 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你要清楚一点,漫威电影拍的好,不是剧情的功劳,是文化+制作的功劳。漫威说到底跟奥特曼系列有什么区别?很有深度吗? 我们拍不出来这种东西,大原因肯定是全世界都在喝"西风",这是一种文化趋势。另一个方面,制作水平差,市场素质低,体制问题。 不说什么四大名著这种传统故事,就说网络热门文学,山海经,洪荒传说,随便挑几个,认认真真的制作,不见得比漫威差。但我们没有娱乐基因,我们只对民生,政治有兴趣,就算好好搞电影,也会受体制影响,做个面目全非的东西出来。我们向来讲究集体,而非个体。集体的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又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个体意识激活不了,主流价值观又不能再创作,能做出好东西才有鬼。 中国影视人目前连韩国都干不过,何谈欧美? 仔细想想,这两年,稍微刷屏一点的电影,不是国家情怀就是民生问题。还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 别人是玩电影,我们是看电影。我们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一直如此 我是小白,我来回答。 为什么中国无法拥有像欧美一样的商业电影体系,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科幻商业电影起步太晚。 相比与欧美60年代科幻商业电影起步《2001太空漫游》与日本六十年代的《哥斯拉》欧美科幻商业电影能形成漫威这样的体系主要是依赖于欧美的后现代工业体系,他们起步早,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早就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所以才会有DC,漫威,魔戒系列。并且,他们有经验丰富的导演和编剧。反观中国,中国的第一部科幻商业电影是《流浪地球》(注:这里是利用了后现代工业体系拍摄的电影,之前的《长江七号》等都不算)刚刚起步,所以工业体系尚且不完善,而且中国的编剧一般都是文艺片起家,对于科幻电影改编在《流浪地球》之前确实是一片空白,包括导演,内地基本没有优秀的科幻导演,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科幻电影起步太晚,光是一部电影都非常困难,更别说形成体系了。 第二,中国电影工业本身的问题。 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知道,做成工业体系是要花大量资金的,而中国的天价片酬使得我们国内无法把资金集中在电影工业体系的制作上,并且中国总有人喜欢影院卷钱,不用心做电影,流量明星烂片圈钱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既然能躺着赚钱,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金钱去投资科幻产业呢?而且中国科幻片经验不足,再加上欧美竞争太强,即使做出来了也有人去喷《流浪地球》就是这样的,虽然这部电影本身不是很优秀,但是它开创了中国科幻零的突破,如果《流浪地球》崩了,那你们就看不到第二部,第三部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全球也就一个漫威,隔壁DCEU都扑街了,我觉得做不出来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最重要的还是好好做自己,把自己的电影搞好了,在国内有了根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然后再去考虑如何输出到西方世界。 一心想着模仿漫威,不考虑实际的差异,无非是想要打着"中国的漫威"这种类似的旗号圈一波钱罢了。 此言差矣_ 本人觉得并不是中国构建不出来漫威一样的体系。反而我觉得中国早已经构建出比漫威更完全复杂的神话体系。只是中国的导演没那个技术水平而已。 美国人有漫威的DC的超级英雄,中国有自己的孙悟空_不是一样吗? 而且 中国的整个神话系统,构建的十分的完美,基本上没一个神仙都可以拿出来拍一个连续剧。这一拍下来估计没得几千集也得几百集才拍的完。每一个都有有单独的故事线,成长史。 只是中国的导演,编剧,实在很狗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