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生活过寻常日子,读诗书,有所乐!
几日来,天阴,黑云压顶,灰蒙蒙一片。
都以为会迎来第一场春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好风景。
但雨,只在在夜里,偷偷下了丝丝。
早上,未见雨痕,惟有路旁车窗,留下点点印记。
"新买的雨伞,两个月了,都未派上用场。"女儿嘀咕。
我失笑。
送她到校,看她进入校门,在学校边找另另一家托管。
女儿提出要换托管,很多次。
"吃腻了。差不多天天吃鸡,汤都不放盐的,我们都认为不好吃。"
"你们有没有跟老师反映过?"
"早就说过,但她不听,不换厨师。"
女儿推荐一家,她班里几个同学都在托。问,每月520,比现在这家便宜一点点。
挺好。
买菜,回家。翻书,仍然是《暮色将尽》。
"我不怕死。我只是怕死亡的过程。"阿西尔的母亲说。
"我也不怕她死掉,可我非常害怕她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阿西尔说。
读来,恻然。和她不同,我非常害怕母亲离去。
不敢想。
如何才能不再恐惧亲人离去?或许,等到像阿西尔一样,自己在70多岁,母亲已90多岁之时。
活的岁月已足够长,跨越了生命长长的河流,也逐渐走向凋零,之后,才能自然而然说再见。
做午餐,小炒云南小瓜,青菜。
婆婆都不太爱吃,往饭里淋青菜汁,低头默默吃,偶尔夹菜。
心情复杂,但转念,接受。
每个人有想吃的自由,也有不想吃的自由。
下午,接儿子放学,顺便带一个袋子,到公园小路的旁挖了点沙土。
回来,倒入空纸箱里,薄薄一层,再放进妈妈邮寄上来的土豆,有好几斤。
这样,防止土豆长牙。
晚饭之后,拿出《小儿语》,带儿子跟读5遍。
女儿做作业。
跟读完,我读《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
女儿闻声,走过来,问:"这诗谁写的?"
"曹操。诗好不?"
她惊讶状,"曹操居然会写诗?写得好。"
上好的文字,如酒,芬芳馥郁,不分年龄,都能品出好。
只因年岁不同,经历各异,个中心境不同而已。
许是受我影响,女儿近来也爱上诗词,把我的一本《宋词》放进书包,得空时就掏出来读。
以前可是哄、诱她读,也不情不愿的。可见,想要引导孩子,关键还是看你在做什么。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候超出我们的预想。
前段时间,上班的缘故,把读书、运动以及儿子读的经典书,认字等等,都按下暂停键。
现在重拾。
只是,等婆婆能走动自如后,仍然得找工作,上班,精力有限,到时,这些又得暂停。
一件事,明知道结果不太好,还有必要开始吗?
仍是要开始的。当下的心情、感受,很重要。
有所想,有所行动,有所收获。
一时的美好,有一时的快乐。
以后会如何,不必担心,留给时间,会有答案。
#我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