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亮和他的师傅李鹃伟(右)。 ■摄影 展翔 ■劳动报记者 柴一森 随着上海地铁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列车维保人员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针对日常出现的列车故障,这些"地铁医生"要在最短时间内予以解决,尽可能降低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为此,地铁工匠们结合实践发明了许多"宝藏级"工具。日前,记者走进2022上海工匠、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班组长吕亮的创新工作室,探秘发明创造背后的工匠故事。 创造发明要"一鼓作气" 在上海地铁陈太路基地见到吕亮时,他穿着一身浅蓝色工作服,笑呵呵地向记者打招呼。尽管已年近50岁,两鬓有些泛白,但说起发明创造时,吕亮就像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充满激情、拼劲十足。 吕亮向记者介绍,随着上海地铁的不断发展,为提高市民出行的舒适性,地铁列车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车门部件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为了更快捷地对车门故障进行排查,吕亮发明了"地铁列车ATO车门控制接口数据记录仪"。简单来说,就是对车门状态进行数据监控,第一时间甄别故障原因,将处置时间缩短70%以上。 有人认为,发明讲究"慢工出细活",但吕亮喜欢"一鼓作气"。吕亮告诉记者,当初在发明记录仪时,他早上睁开眼后便埋头设计,废寝忘食,一直到天黑,终于完成设备调试。"当调试完成后,我刚站起来就一屁股又坐了下去,两条腿已没了知觉,花了一星期才慢慢恢复过来。"吕亮笑着说道。 为安全生产加上双保险 说起吕亮的"宝藏发明",不能不提"电客列车作业用警示装置"。在维保作业开始前,工作人员首先要确认列车处于断电状态,然后手动挂上接地棒,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在一次维保作业中,一位班组成员拿着接地棒,或许是疲劳分了神,径直走向隔壁尚未"断电"的股道旁,所幸吕亮发现及时,一声大吼制止了他。"1500伏的电压,要是挂上去了,后果不堪设想。"吓出一身冷汗的吕亮,当晚辗转反侧,脑袋里一直想着如何彻底杜绝这一风险。 刚开始,吕亮在警示装置中加入了语音提醒,后来,他结合实际又陆续增加了报警装置和人工识别。如今,一旦有人走错位置,报警装置就会不断发出提醒,走对股道,报警灯才会熄灭。而在远端,还有一位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员工操作不当,可以通过广播直接"喊停"。 在拆装车门电机时,传统扳手太大进不去怎么办?吕亮突发奇想,用砂轮给扳手"瘦身",结果成为人手必备的工具之一。乘客的小物件掉到门缝里捡不到怎么办?吕亮把摄像头和钳子合二为一,从此一抓一个准……诸如此类的小发明、小创造还有很多。 据了解,吕亮目前已完成工装器具、列车部件改造及工艺工法34项,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为一线安全生产、提质增能、降本增效提供了新技术,每年为企业节约逾百万元成本。 师徒二人 两代工匠 "这些都算不上是重大发明,但却是最实用的,就像我师傅当年一直对我说的,做事要立足于基础,不要总想着研发一个大项目,而是要从小改小革做起,创造发明的东西要让地铁职工用得上。"吕亮口中的师傅,正是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车辆分公司高级技师李鹃伟。作为"鹃叔"的爱徒,吕亮如今也成为了上海工匠,这让他感到很自豪:"我要把自己的经验和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传承给我的徒弟,争取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 目前,吕亮作为"城轨电动列车检修工"高级工及以上等级工的实训授课导师,带教学员超过千人。他还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院校提供理论及实操培训,累计培训超2000人。 当记者问起吕亮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时,他回答:"工就是手工制作,也就是技能,一技之长。匠就是利用这一技之长的技能,不断创新、做到极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