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19世纪中期前后德国资产阶级的变化
文|阁老史说
编辑|阁老史说前言
19世纪中期前后是德国资产阶级迅速崛起和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现代交通运输的爆炸性扩张以及资本主义贸易规模的扩大等,是资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经济前提。 从整个德国资产阶级群体看,大致可划分为经济资产阶级(Wirtschaftsbürgertum)、文化资产阶级(Bildungsbürgertum)、小资产阶级(Kleinbürgertum)等几个阶层或类型。 经济资产阶级
经济资产阶级即所谓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其成员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来自原先的手工工场主和传统商业城市的大商人;二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迹的重工业巨子、工厂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主要来自较发达的工业区和经济中心。 例如, 曾经出任普鲁士财政大臣的大卫·汉泽曼就是1837年建立的莱茵铁路公司的股东;曾经出任普鲁士首相的鲁道夫·坎普豪森则是科隆商会的主席。经济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主要依赖于迅速扩张的亚麻、毛纺、酿酒等轻工业和随着机械制造、铁路建设等发展起来的煤、铁等重工业。根据对1830年到1870年期间的120个到150个柏林企业家的统计,78%出身于工厂主、商人和银行家,12%出身于神甫和教师,10%出身于手工业者、小商人、旅馆老板和租地农场主。
鲁道夫·坎普豪森
经济资产阶级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与上层官僚机构的官员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人因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就而加入了贵族的行列,享有贵族的社会地位。而这种社会政治地位反过来则有利于他们的经济能量的释放和经济力量的进一步扩张。不过 这一时期的经济资产阶级只是在莱茵、威斯特法仑、萨克森等工商业发达地区以及科隆、亚亨、莱比锡、柏林等少数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起着领导作用。他们更多地关注经济领域,把实行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和工业化当作主要目标。 文化资产阶级
文化资产阶级的发展始于19世纪初的现代化改革运动,主要是指为国家服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当时各邦都需要大量拥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官僚机构来帮助从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管理拿破仑战争中以及后来因领土调整并入的大量异邦人口,而仅仅依靠传统贵族显然无法满足国家在教育、税收、法律裁决等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中进行管理的需要。
拿破仑战争
于是,受教育程度较好的资产阶级开始进入管理、教育等领域。 但是,19世纪20年代以后的"贵族回潮"一度使资产阶级进入管理等部门受到阻碍,以至于以阿诺尔德·鲁格、卡尔·瑙威尔克(KarlNauwerck,1810—1891)等为代表的许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非常不满,走上了激烈批评时政的道路,以表达自己的不满。哥廷根的一些编外讲师甚至还领导和参加了1830年的革命起义。
从事自由职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也属于文化资产阶级的范畴,但他们与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资产阶级官员和学者有所不同,通常是作家、诗人、新闻记者、编辑、律师、医生、药剂师以及没有职位的受过高等教育者。 代表性人物有海因里希·海涅、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黑克尔、古斯塔夫·冯·施特卢威等人。这一部分人生活没有保障,因而对社会下层的困苦生活有更多的感受,并试图解决各种社会问题。1847年9月的奥芬堡大会上,这部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就提出了新闻和结社自由、平等选举和工作的社会保障等要求。这些要求实际上成了1848年德国革命的主要努力目标。
海因里希·海涅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文化资产阶级群体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以1871年德意志帝国疆域估算, 1850年德国约有23万到27万人隶属于文化资产阶级社会群体,到1871年,这一社会群体则已经增加到24万至30万人。 小资产阶级
关于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范围,学界还有一些分歧。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划分,自由职业的知识分子也应在小资产阶级队伍之列,因为他们曾将法兰克福议会中的少数民主派也归于其中。 我们这里所指的小资产阶级主要是指那些独立的手工业工匠和小商人,也即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小规模经营者。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德国社会中,他们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资产阶级的核心。他们很少涉猎所居住的城市以外的地方,在邦议会中也几乎没有自己的代表,不过他们在本地、在社区议会中拥有强大的势力和影响力。
巴登
就这一时期小资产阶级的社会状况而言,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大工业的竞争,他们的境况日益恶化,生活艰难。 以巴登为例,1844年要缴纳营业税的独立经营者中,约80%的人没有营业资本,还有11%的人不得不免去营业税,有营业资本者仅占9%。在60560名独立的手工工匠中,89%无资本,5.9%免去营业税。还有一大半的独立工匠没有帮工。 同一时期,虽然普鲁士的手工业发展相对较快,工匠和帮工人数的增长均超过了总人口的增长,但其实际收入并无多大增长。营业自由原则的实施一方面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使更多的人们进入手工业和商业领域,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手工业工匠等小资产阶级的困境。 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更使他们雪上加霜。40年代以后,在有些地方,多数手工工匠已经与无产者无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