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来的房子肯定有生活,有孩子、妻子在身边就是生活。 可是租房又不仅仅是房租的困扰。你的妻子、丈母娘得同意你选择租房,这才是一切的前提,我想大多数人都是败在这一道关卡上。还有就是房东无故抵押、出售房屋,虽然作为租房人,在出售时候除了房主亲戚我们享受着优先购买权利,但是我们愿意去买,当卖出去的房子我们依旧享有居住权直到租聘合同到期。但是到期后我们又要搬家,拖家带口,那么多东西,很是麻烦。还有遇到脾气、素质都不太好的房东,也是尴尬。 最可恶的就是孩子上学问题,不买房子孩子念书无法报户口,有的好学校必须买学区房,教育资源的分配非常不均衡,许多坚持不买房的人,最后都会迫于此条,无可奈何。 还有就是有些人买的不是房子,简直如同作弊,打拼十年,不如买一套房。是的,首付、每月还款让人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但是换个角度想一下,房子是具有增值保值功能的,你的首付款和贷款等于是在帮自己存款或者说是投资,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住的问题。是的,也许我们这是在安慰自己,付出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去购买一件可以用租房来代替部分功能的产品,我们很难接受,但是就是那租房而缺失的功能我们也很需要,这个是很矛盾的点。 是啊,租房真的很好,每个月那一点租房费,完全可以承担,剩下的钱可以自由支配。可是我们逃脱不了人生的结婚生子,养儿育女阶段,当别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家庭的小窝,当别人孩子都在附近优质的学校念着书,那时候你会怎么想?不要抬杠,出国念书,有那些钱早该在中国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小编以前也是,想过这自由,不要背负房贷、车贷。但是无论你是恋爱或者结婚都是两个人甚至双方父母共同的事情,假如女方坚持买房,我们又能怎么办呢?只有去顺从,还有就是一吹两撒。矛头指向就是一套房。 小编合肥人,合肥的房价涨幅已经全国闻名。富了一批人,负了另一批人,就算如此,还是有许多人如同飞蛾扑火往里面扑,能怎么办呢,在我们这儿,再穷结婚也要一套房,你可以买车没钱,工作收入不高,但是房子是硬性条件。小编一位朋友拿着不多的首付款,一直在看房,硬生生等房价涨了一半,都没决定好,可是最后还是得买,心里觉得不舒服也没办法。都是人是活的,为什么被这些条条框框束缚,为什么结婚一定要买房,估计就是他们所说的安全感吧,总之我不懂。 反正现在小编房子买了,住着很舒服,房子的涨跌和我没关系,即使翻了一番我还是要住,我不卖。花了需要几十年赚的钱去买房,只能说迫不得已,就是迫不得已,有那些钱不如趁年轻创业一番,拼一把,现在却被车贷、房贷所困,怪不得别人,只能说自己能力不够,加油努力,让明天更好。 我儿子对我说,买房的都是蠢猪,在重庆买一套象样的新房,加装修得花二百万,但把二百万存在银行,每年利息是八万,如果以贷款形式借给有需要的熟人,每年收入达十六万,而租一套同样面积的房子,则每年二到三万足够了,剩下的最少五万,多达十三万足够一个家庭消费一年了,本金还永远都在,没一分损失,租房子还可以随处挑地方,换环境,何乐而不为?没有任何压力。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沒买房,仍然永远有房子住!几乎不花一分钱,如果买了房,炒房潮一过,几年后,房子折旧,贬值的速度必然惊人,过一段时间,二百万的房子五十万能卖己经不错了! 有房才有家的感觉。才有安全感。租房住。没安全感。有时住得舒舒服服的。房东又说涨房租。涨水电费。出钱买气受。所以大多数人情愿做房奴几十年,也要自已买房子。图的是安安稳稳地过一辈子。 有的是为了孩子,每平方米25万元,是最近北京市金融街区域一套房屋出售的单价。2月下旬的一天,一位买家正准备以1000万元买走39平方米的1室1厅。5小时后,这套房子被另一位出价1200万的买家熊爸拿下。不过,这项高单价的交易并没有出现在一些公开信息平台。 让自己孩子就读宏庙小学,是熊爸购买北京丰汇园小区的目的。这是一所北京市排名前列的小学。其划片小区的价格在二手房市中也水涨船高。 由于学区房的高单价,一些面积小于标准房屋的非标准住房,如地下室、过道成为了很多只求为孩子获得学籍资格的家庭购买的"经济"之选。但即便如此,这些房屋同样价格不菲,比如对口宏庙小学的另一小区宏汇园在售地下室的报价都超14万/平方米,实验二小德胜校区的安德路地下室报价已超过12万元/平方米。 不过,不动产登记机构出台的最新政策明确,一些不具备居住功能的"房源"未来可能不具备学籍和落户的条件。 而来自教育部门的最新政策也注意到了学区房问题,建议在学区房问题严重的区域采取多校划片的手段。 "买一套,看200套" "不是冲动购买。"熊爸说,他本来在通州有2套房,但通州房屋所在学区属于"菜场小学",于是他利用了45天在海淀区和西城区知名小学门口"蹲点",询问家长们学校的教育硬件、师资力量、食堂餐厅、日常课程等,截止到2017年1月,熊爸已"看过200套学区房"。 经过调研,熊爸选择了两个地区:金融街片区和德胜门片区。据他的分析,金融街片区和德胜门片区各有利弊,金融街片区拥有知名小学:实验二小、奋斗小学、宏庙小学、西单小学、华嘉小学和受水河小学,前四者排名顶尖,后两者弱;德胜门片区的优势是抗调剂,德胜门地区的西师附小、五路通小学、实验二小德胜校区、裕中小学等学区质量实力相当。 在这个过程中,熊爸看到一位购房者以640万全款购买了德胜门的一处学区房的地下室,也看到单身青年,甚至"00后"都在咨询学区房地下室。 这个问题回答很简单。绝大多数人是用来住的,但也有人是用来炒的。 先说买房住。我便是其中之一。我一直认为,从农村到城市,如果没有房,到老身份与农村人没什么差别。一旦失去工作,就有可能重新握起锄把。因此,自踏入城市那天起,买房占住了整个念头。经历了借、租、购的过程,到今天住上130多平米的楼房,其中苦辣酸甜只有自己品味。 另外,买房为孩子加快成婚提供了一定条件。儿子买房不到一年就有人上门提亲,一年后结婚。不管怎么说,有房在择偶条件上是有加分的。同事中,因为没有房,有的孩子在北京、上海、武汉工作,都三十多岁了仍在单飞。当然,大城市普遍结婚晚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再说炒房。2006年,有位老乡听朋友介绍,贷款买了三小套二手房,都在30平方左右,每平方1600元,一套房价不到50000元。出租几年后,每套房又以高出一倍的价格出售。不难理解,前些年的炒房团、炒房客为什么沉迷于买房之中。 买房是生存需要,也是每个人拼命的根本原因。不择手段,有损道德或违纪违法的炒房,应受到法律制裁。 我租房遇到了很多困扰,就下定决心,再辛苦也要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 第一次租房子是刚毕业实习时,租的是那种中间一条走廊两边各一排十来间单间的旧房子,住在那里半年,体验感极差。隔音差,左邻右舍谁家小孩哭了,大人吵架了,都能听的清清楚楚。播放电视声、炒菜声、讲话声,声声入耳。如果上夜班晚点回家还要提心吊胆地东看西看,怕在走廊里遇到夜归的醉汉。 第二次租房子是结婚,我是从外地裸嫁到本地,结婚那会无房无车无彩礼。租的房子是一个单位小区的老房子,五十平方的两房一厅,厨房独立在套间外面,与隔壁住户共用一个卫生间,也在套间外面。 从结婚到小孩出生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租来的房子里,那时候公公婆婆还在乡下上班没退休,先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出差。我怀着孕上着班,下了班还要买菜煮饭自己照顾自己,关键是厨房与卫生间都不在套房内,卫生与生活便利性极差。 从第一次租房子开始,我就暗下决心,不管未来多困难,都要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让我的小孩出生后在属于我们的房子里生活。 2005年,看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套房子,十多万就能买一套132平方的三房两厅毛坯电梯房,当时跟先生一商量,决定买。因为刚参加工作没有存款,双方父母也拿不出钱来帮助我们,同时好几个亲戚朋友支持才凑够首付,就这样勇敢买了第一套房子。 2006年开始简单装修房子,年底就搬进了新的房子居住,搬进新房子过了新年没多久我小孩就出生了。如果我当时没坚决买房,坐月子还是住在租来的没有独立厨房与卫生间的房子里,不敢想象会出怎样的状况。 如果当时等工作几年经济好转再考虑买房,我想已经完美错过了当年购房的最好时机,也没有后来的轻松了。因为是自己买的房子,那怕因买房而负债累累,但住着的幸福指数与租房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己的房子,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装饰;再也不用担心回家晚了会在长长的走廊里遇到醉汉了;再也不用担心房东忽然要收回租房而匆忙搬家了;再也不用冬天里半夜想上个洗手间必须顶着寒风刺骨的冷了…… 买房后每个月虽然要交一笔房贷,只不过把租金换个方式交罢了。买房,装修,小孩出生,从05年到2010年,个人的消费开始降到了最低水平,首先衣服少买了,一双鞋子能穿到烂才舍得买新的,日用品专挑经济实惠的买,出门能走路绝对不坐车,也很少去外面吃饭了,记得有一次过生日,带着小孩想去必胜客吃东西,结果到了店门口又转身去了菜市场,买菜回家自己煮,因为这样能省好几十…就这样勒紧裤腰带过了整整六年的苦日子,经济才慢慢好转起来。 2012年把省吃俭用存到的钱提前还清了银行的房贷,过上了首套房无房贷的日子。 当时买房时周围还有很多老房子,十几年过去,现在这里的居住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市场、中心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市里最好的医院、美丽的一河两岸,都在离家大概500米的范围,居住环境越来越方便。 现在回头再看,赶在房价上涨前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还是得益于当年的果断,与对稳定的居家需求的迫切愿望。 因为拼命挣钱买下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在这个城市才算是真正的安家稳定下来了。那怕工作再累,心情再差,但只要回到自己熟悉的窝,心情瞬间就能放松下来,温暖起来。在与自己房子构建成的家里,那怕与家人每天只有粗茶淡饭,一粥一饭中也充满了爱与力量。 这些生活的安适与幸福感,是我租房时体验不到的,也是我当初拼命要买房子的原因。 当初十几万买入的这套房子,目前的市场价约九十万,也就是说,住了17年的房子,还升值了6倍左右,不仅抵抗了通货膨胀,还带来了经济效益,这个是当初买房子时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买下人生第一套房子的十年后,也就是2016年11月,因为家庭居住需求,我在半个月内又首付买了第二套小户型、第三套小公寓。2017年到2020年,整整四年,我又经历了一回2006年买房前后的那种艰苦岁月,从2021开始才稍为能缓一口气。 目前除了自住房,两套小户型暂时都在出租中,租售比7个点以上。这个收益率是超越大部分理财产品的。买房的过程很辛苦,但度过了最困难的那几年,回头一看,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付出是有回报的。 综上所述 买来的房子更有家的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买来的房子能落户,有学位。能让孩子就近选择更好的学校就读。 房子是刚需,也是固定资产,在选对房子的前提下,房子除了满足居住要求外,所投入的资金能抵抗通货膨胀,说不定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还不错,高于大部分的理财产品。 我认为在首付够、月供无负担的情况下,能买房还是要买,钱多就买大户型,钱少就买小户型。 目前多地前后出台了严控购房首付款的相关政策,也就是说严查消费贷、快贷、经营贷之类的资金用于购房,银行一经发现以上贷款用于首付款将提前收回房贷。所以大家买房切不可超出家庭的经济能力而为之,因买房而陷入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更要避免,总之买房要量力而为。 大学教授自身体会来跟你说,人有七情六欲,所以人的一生有很多欲望,其中物质欲望是最大的,而物质欲望当中房子又是最大的标的。 现在的房子,区别于以前,以前是农村有个房子就可以了,甚至娶妻生子读书都没有问读书都没有问题。 但这个社会发生了变化,现在如果没有在城里购买商品房,或许娶妻生子,读书没有一样能够够得着。 今年很流行一个词叫内卷,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也进入了一种新的内卷。 你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那我就在城里买两套房子,你在县城买一套房子,那我就到省会城市买一套房子。 房子成为很多人的心病,也成为更多年轻人的目标,去哪里买房或许是我们为之奋斗所要追求的。 我出生于农村,家庭条件特别贫寒,父母都是下岗工人。 1994年我的父母都双双下岗,最终我的母亲在家带我们几个孩子,而我的父亲南下福建打工。 但父亲那时候打工也没挣到多少钱,出去没多久我的爷爷就去世了,而且借债送我爷爷上山。 最终父亲在外打拼大半年的工资都用于爷爷的葬礼,而我的父亲过后就不愿意出去,一直在家里通过养猪来养活整个家里。 没有系统化的学习,养猪只是徒劳,所以在那两年当中家里没有一分钱收入,甚至父母打零工挣的钱都贴到了猪饲料里面去了。 而我的父母由于在农村也没有建造新的房子,在城里也没有买房子,只有工厂的职工宿舍。 但那种宿舍是一层盖瓦的房子,相对来说那时候很满足,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而那种房子逐渐也被淘汰。 由于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建造房子,所以每次回农村村里的亲戚都看不上我们家里的每一个人。 甚至那时候连米都没有钱买了,去亲戚家借都是非常不情愿,而且还要写字据。 渐渐的我的父母就不太愿意回农村,只愿意居住在他们工作一辈子的工厂宿舍里。 从村里没有房子的角度来看,父母工作一辈子,如果没有买房子,的确村里每一个人都看不起,包括自己的直属亲戚。 随着我大学毕业逐渐认识到了房子的重要性,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要求买房子。 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购置了第1套房子,而那时候的房价只要2000左右。 2013年随着自己收入越来越好,我又购置了第2套房子,而这套房子是标准的三居室,面积也大很多,超过了130平米。 2020年新冠疫情结束后,我又开始购买了自己的第3套房子,阿这套房子当时购买的单价只要8200左右,而现在仅仅只过去了一年房价出现了暴涨,现在要1.5万左右。 通过自己购买三套房子的经历,给予了自己更大的认可,而让自己有了更大的压力。 父母这些年通过退休补办,现在逐渐父亲拿了退休工资,虽然母亲没有,但足够老两口的日常生活。 父母仍然坚持工作,打零工,每个月都有一定的收入,他们通过努力自己身上也有一笔钱。 在这两年农村老家终于也造了房子,而我的父母现在终于愿意经常回农村看看,因为有落脚点不需要看人脸色。 现在每年回家或者回老家的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亲戚都会问你有几套房子买了几套房子。 而我的父母与他人的谈资,或许就是儿子在外买了好几套房子让人羡慕不已,而别人家的父母也都是说,谁谁家的儿子在哪里哪里买了几个大房子。 再如果在农村人家问你有没有在城里买房子,如果你说没有,连媒婆进门的机会都没有,基本剥削了一定的权利。 房子真的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很重要。 随着这些年变化,城里的人越来越多,我家农村的人虽然农村的房子造的好,但是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和孩子都进了城。 真正留在农村的小孩子真少,而乡镇的学校通过合并,我很多清晰的小孩儿需要每天来回超过30里路上学。 对这样乡镇的学校教育质量非常的差,甚至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可见这样的学校对于孩子来说基本没有太大的未来。 的一些亲戚早期发家的都在大城市买了房子,而一些相对来说挣钱能力差一点的亲戚,这些年也通过自己努力在县城按揭了一套房子。 卖房子主要是为了孩子读书,因为孩子读书要进城读书才会有更大的未来,而进城读书的必备条件是城里必须要有房子。 每个人要树立目标,没有目标的年轻人,或许他也存不到钱,而通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自己渐渐老去,而自己和别人差距越来越大。 在这个社会就是亲戚关系,如果贫富差距大,或许来往都很麻烦,更不要谈借钱还钱的问题。 随着现在城市化的发展,有能力的亲戚都到了东部沿海的城市发展,去了深圳,广州,来了杭州,上海。 而真正留在县城的亲戚也不多了,相对来说县城的房子未来肯定不会保值,甚至会亏本。 但但对于地级城市或更大的城市来说,未来的潜力巨大,毕竟现在的年轻人都到这些地方去了,未来这些地方的房子也会更为保值。 所以说现在很多人都追求买房子疯狂的买房子,不为别的,为了自己,资产有更多,也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有一个更好的前途,当然面子也是当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个人理解,欢迎讨论! 第一,为了居住; 第二,通货膨胀,钱越来越不值钱,有套房,等用钱的时候就算低价卖出,也比存在银行多得多; 第三,没房,丈母娘会把女儿嫁给你吗[捂脸][捂脸] 第四,年轻的时候可以租房,等你到70岁,还有房东敢租给你吗! 哎!这赤裸裸的现实! 说到家就一个原因,因为你是中国人!即使你想开了可以闲云野鹤,你老婆愿意吗?你的孩子呢?还有两边的父母,乃至七大姑八大姨。没有房子,不知落下多少闲话,背后受多少笑话。哎,中国人不易啊。 找个媳妇结婚如果没有房子,即使碰到个体量的人,当时不强求你,可结婚真是简简单单两个人的事吗?她背后的家族呢?她身边的圈子呢?就算是胡话瞎话说多了也成了真理。你能奢望将来不会为了这个炒个天翻地覆,炒个旷日持久?等着吧!因为没有房子受的埋汰早呢! 还有就是接乡下父母进城,生二胎,孩子上学,要么买套房子,要么就像把手里的小户型换成大的。如果你想去租,租房子的烦恼少吗?租金年年涨不说,提心吊胆看房东脸色随时要卷铺盖走人。同样的钱,你交给房东还是交给银行还贷款?自己选。 除了刚需的原因,其次就是投资客。普通百姓没有比较好的投资途径!这些年支付宝逐年受到挤兑,现在利率不足4个点而且还在走低。物价年年涨,想把手里的资产哪怕保保值,你怎么处理?银行理财年息6个点算高的!那些一年十几个点甚至20%的投资你敢玩吗?套用电视上看的那句话,"你想要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惦记的是你的本金"! 比较一下,近20年房子以年均20%的速度增值!你怎么选?身边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记得很多年前还有争论先买车还是先买房,现在看来是不是笑点很足? 我们的生活除了诗和远方,更多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总之还是不要想三想四的,踏踏实实买房要紧。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如果赞同我的回答请转发,并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 如果在大城市里没有一套房子。不会有人找你的。有个房子有个安生立命的地方。就觉得生活踏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