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不认同。如果这个概念成立,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太简单了。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的先辈人,就能搞定。想起前些年看的一部电影,大意就是,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賊的儿子永远是贼。这只是个悖论。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但这只是人生成长过程的一个部分。很大一部分人生历程,完全在于自己的把握和掌控之中。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革弊兴利,扬长避短。这才是脱离原生家庭,首先该做的事情。一味背负原生家庭的包袱,不去努力做出改变,岂不愧对自己的人生? 基本认同 这是一定的,无需质疑。因为绝大多数父母不仅是给孩子扣扣子的第一人,也是教孩子扣扣子的第一人。怎么教?这全体现在父母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言传身教中。在耳濡目染和细雨润无声中,父母的三观就"灌溉"到子女的意识里,并会代代相承。 家庭条件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人生就是在进行一场马拉松长跑。一个长跑运动员。起跑时虽有所迟疑缓慢。但在长跑中肯努力奋进,仍然可以迎头赶超。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吧,我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在他们那个年代属于不甘于平凡的一类人,所以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闯荡,只能把我寄养在亲戚家。我在学龄前都没有什么玩伴,喜欢钓鱼下棋等一些和我年龄很不相符的爱好,虽然沉闷,却也培养了我的耐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在上学之前,父母把我接到身边,辅导我小学的课程,两个人常常一左一右,教我背生字表和古诗,一旦背错就用筷子抽我的手背。就在这种高压的教学方式下,我在上学之前已经可以把没有规律的生字表完整背下来,父母引以为豪。 在我入学年龄时,父母有一次发生了冲突,父亲直接带我回了农村老家。后来母亲也过来了,结果我开始了6年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生活,那是一块贫瘠的土地,没有山川河流,没有丰富的原生态资源,都是平原,只适合种玉米。好在终于有了玩伴,这让我的生活丰富而有了一些乐趣。 后来在我三年级时,父母再次外出闯荡把我寄养在大伯家。我讲几件跟父母相处这三年中对我影响比较深远的事情吧。第一件发生在大概一二年级时,我跟学校的长我几岁的恶霸发生了肢体冲突,我吃了亏。原因是这个人指使我去给他跑腿,被我拒绝了,他就对我拳脚相加。我很委屈,回家跟父母讲,结果父母没有任何安慰和帮我出头的意思,反倒数落我软弱,窝囊废。这让我更加委屈,我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这类事情再也不跟他们讲。从那以后,我经常发生冲突,由于身体瘦弱,又不肯低头。每次吃亏都默默承受,那个时候我就养成了这种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的习惯。 第二件事发生在三年级时,我有一次考了班级第二,回家二话不说,被我妈狠狠打了一顿,因为在此之前每次都考班级第一。从那以后,我开始痛恨学习。 第三件事是有一次母亲参加农村的喜宴,打包回来油炸花生米和小零食。这在物资匮乏的农村可以说是人间美味了。当时家里很穷,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在家照顾我和弟弟两个孩子。所以格外珍惜食物,结果我趁母亲不在家时,我招呼经常在一起玩的几个小伙伴到我家把母亲打包回来的美味瞬间分食掉了。后来母亲发现了,一边打我一边流着泪,但是当时幼小的我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自己为什么会挨揍,这件事让我变得更加沉默了。 三年级时,父母带着弟弟外出闯荡,把我寄养在大伯家。大伯和大娘待我很好,给了我宽松的成长空间,我可以尽情的跟小伙伴玩,他们只是细心照顾好我的生活,并不管我其他方面的事情。有一次我和学校恶霸发生冲突,大伯还直接去找对方家长谈,结果那个恶霸再没欺负过我。然后我平时会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喂鸡,大伯家有个养鸡场,我每天中午都会去帮忙给鸡填食喂水。大伯大娘对我也很满意,经常夸我懂事。很多年以后,我有轻微的咽喉炎,我妈还坚持认为是喂鸡留下的后遗症,为此数落我大娘不应该让一个孩子干这种活,我每次帮我大娘说话,我妈都很伤心,说别人养我两年就把她养我这么多年的功劳都盖过了。我只能保持沉默,不知道说什么好。 再后来到了初中,父母赚到了一点钱,勉强可以养活两个孩子就把我接到了城里上初中,我从来没学过英语,又格外沉默,而且穿的也很土,因此被嘲笑是个土包子。我当时热爱足球,足球踢得很好,但最让我受打击的是,班主任因为我买不起队服,不让我代表班级去踢比赛,用一个白白胖胖的跑都跑不动的人代替了我的位置。后来班级得了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