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攻入四川的他大开杀戒,犯下了无数的罪行,一次竟然逼迫一位和尚吃肉,然而,和尚在吃完肉之后,竟然说出了一句至理名言,这句话在后来的岁月里传颂不衰。 立足不稳,杀人树威 张献忠必须靠杀人以树立威信,这跟川蜀形势复杂,南明地方势力盘根错节有关。 川蜀地区位于中国西南,是一个山地、盆地和高原的复杂地形地貌,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然而,川蜀地区的形势复杂,地理上,该地区的山地、盆地和高原相互交错,导致了地形险峻、交通不便的局面,阻碍了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川蜀地区属于中国古代中原文化圈的边缘地带,长期处于中央政权和地方势力的斗争中,这使得该地区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 地方势力的角逐和矛盾是川蜀地区形势复杂的主要原因之一,该地区一直存在着各种地方势力,这些地方势力之间互相竞争、争夺资源和势力范围,张献忠很难快速站稳脚跟。 面对川蜀地区的复杂形势,张献忠背道而驰,不是通过研究其地理特征和收买人心,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反倒是通过杀人树立威信。 当张献忠进入四川,准备进攻成都之时,他曾在城外的一座寺庙暂时驻扎。 在那里,张献忠和他的部下们尽情地享受美食和美酒,看到庙里的僧人们都在吃素,张献忠突发奇想,想要戏弄这些僧人。 张献忠强迫这些僧人像他们一样,大快朵颐地吃肉,畅饮美酒。 当时,有一名僧人提出他们可以吃肉,但要求张献忠攻破城池后不得屠杀无辜。 张献忠同意了和尚的要求,承诺不会屠杀城中百姓,于是,僧人们一边品尝着肉食,一边念着这样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 如今这句话广为传颂,没想到竟然是在张献忠的屠刀之下逼迫出来的。 张献忠通过屠杀手段来树立威信说到底,是其对权力的追求,作为农民起义军,权力的大小对他们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而张献忠本人并没有出身显赫,没有其他权力资源,只有通过残暴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追随者。 同时,他也深知川蜀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四川人桀骜不驯,暴力和屠杀是针对该地区特有的手段。 但是真的如张献忠所愿,通过屠杀手段获得了他想要的权威了吗? 在他统治川蜀地区期间,曾多次发生反抗,明朝的官员、士兵、乃至普通民众等,几乎前仆后继。 张献忠的残暴统治对川蜀地区的历史和民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暴力统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社会动荡。 据史书记载,他在川蜀地区杀害了数万人,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他的统治方式也让川蜀地区的文化和精神生活受到了影响,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政策。 靠"打粮"维持的军队 张献忠在四川建立了一个名为"大西"的政权,但是这个军队和行政的维持确实非常原始和野蛮的。 大西政权,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农民起义军力量,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其局限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那就是没有稳固的税收制度,政权开销全靠四处劫掠的"打粮"维持,而军队的杀戒一旦打开,就很难再加以限制。 首先,由于起义军缺乏系统的政治和经济理念,大西政权并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税收制度,相反,为了维持日常开支,他们常常通过四处劫掠的方式获取资源,这种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秩序,还让无辜的百姓陷入了更加艰苦的生活境地。 而当地的生产活动更是遭到了严重搞得破坏,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就是对社会的竭泽而渔,这绝对不是一支能够长期存活的政权。 此外,大西政权对军队的管理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由于起义军的组织结构相对松散,对士兵的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往往不够严格,过关了劫匪生活的士兵们,进了城也很难再加以自我约束。 即便变成了正规军,还仗势欺人,巧取豪夺,动不动就杀人不偿命,这种情况不仅损害了大西政权的声誉,也让他们在与后来的清朝政府军的斗争中处于劣势。 张献忠的农民起义,起因于明朝的政治腐败、天灾频发和民生困苦,他最初是在陕西省山区活动的土匪头目,后来他聚集了一大批群众起义,如今攻占了四川南部多个城市,其中包括重庆、涪陵、垫江等地,还短暂地自称"大西国国王"。 然而,张献忠的农民起义也带来了大规模的杀戮和破坏,他的部队在攻占城市后常常屠城,许多人被杀害,城市也被毁坏殆尽。 1646年,清军南下川蜀地区,与此同时,张献忠也率领自己的军队从成都出兵,与清军展开了对抗。 为避免自己战败后亲属被清军俘获,他采取了非常残忍的手段,杀光了自己的妻妾和幼子。与此同时,留守汉中的刘进忠则选择投降清军。 最终在1647年1月2日,张献忠在凤凰山多宝寺前侦察时,被清肃亲王豪格的前锋射杀身亡。 他的皇帝梦和李自成一样,都是雾里看花,空中楼阁。 少年贫苦,性格扭曲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张献忠这么喜欢杀人,连自己亲人朋友都不放过,难道他有反社会人格? 这个问题可能要从张献忠的童年说起。 张献忠的成长背景和童年经历,的确给他的性格和人生观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出生在明末清初乱世时期的延安,他身边充斥着战乱、饥荒以及"人相食"的恐怖场景。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张献忠的童年经历虽然极大地磨练了他的意志,但同时也使他的人格扭曲,更容易产生极端的行为和观念。 明末清初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年代,那时的陕西延安,是明朝设立守边要塞的地方。 然而,明末时期,延安却成为了一片烽烟四起的战场,战火之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与困苦。 饥荒肆虐,人们为了生存甚至不惜相互残杀,甚至发生了易子而食的悲剧,加上处处充斥着战乱的硝烟,百姓们疲于奔命,不堪重负。 更为严重的是,饥荒逼得人们甚至为了生存不得不相互残杀,甚至吞食他人的血肉,这样的童年经历,正常人都要发疯,张献忠却埋下了日后成为一名残暴军阀的种子。 张献忠的家庭也在这场浩劫中身处水深火热之中,他的父母为了维持家中的生计,每日辛勤劳作,然而收获的粮食却远远不足以养活一家人。 张献忠目睹了自己的亲人被饿得骨瘦如柴,为了一点微薄的口粮而争执不休,在他幼小的心灵中,那些痛苦的经历如同利刃一般深深刻入,成为他性格中难以抹去的疮疤。 幼年时期的张献忠,同其他孩子一样,渴望着快乐和关爱。然而,在那样一个环境中,快乐仿佛是一种奢侈,只有饥饿和死亡才是常态。 每当夜幕降临,张献忠蜷缩在角落里,脑海中回荡着哭泣和呻吟的声音。而更让他无法释怀的是,他的同龄人,那些曾与他嬉戏玩耍的伙伴们,只有他还活着,其他的小火伴很多都饿死了。 在那个恶劣的环境里,张献忠的心灵早已被磨得坚硬如铁,对于他来说,生存已经成为了一种挣扎,这种挣扎让他不得不学会强悍和残忍。 在充满血腥与死亡的世界里,张献忠痛定思痛,渐渐明白了自己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变得更强大。 随着年岁的增长,张献忠的性格也越发扭曲,他开始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敌意和怀疑,对任何威胁自己生存的人和事都报以严密的警戒。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人性早被不断消磨,那些应该充满爱与温暖的人际关系,在他的世界里变得冰冷而疏离,可能正是这种人格的扭曲,让张献忠在成年后选择了一条更加激进的道路。 那就是杀人,不断地杀人。 四川经商,受尽欺凌——埋下仇恨 陕西延安的粮食歉收,张献忠的父亲就想着带孩子做点小生意讨生活,四川天府之国,又与陕西接壤,自然而然他们父子就去了四川。 那时,他随父亲去四川卖枣,却遭遇了当地恶霸的欺辱。这段经历不仅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还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那年,张献忠年仅十岁,正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年纪,他的父亲带着他到四川去卖枣,想借此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然而,在那个陌生的地方,他们遇到了一个当地的恶霸。 这个恶霸在当地名声显赫,无恶不作,人人闻风丧胆,张献忠和父亲在四川的某个市集上摆摊卖枣时,不幸遭遇了这位恶霸。 恶霸嘲讽张献忠的父亲,辱骂他们外地人穷山恶水,自己却要四处要饭,这番言辞让张献忠和父亲倍感耻辱。 在那之后,恶霸又时常找上张献忠和他的父亲,以各种莫须有的理由敲诈勒索他们,每当这个时候,张献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屈服在这个恶霸面前,狠狠地咽下苦涩与屈辱。 小张献忠心中的怒火一天天在积累,可是,他还只是一个力量微薄的小孩,无法对抗那大块头的恶霸。 渐渐地,张献忠对四川的人充满了恶意,愤怒与不满。 他憎恨那些为非作歹、凌驾在弱者头上的恶霸,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无奈,在这个过程中,仇恨的种子在他心中逐渐生根发芽,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为自己和父亲讨回公道。 多年以后,张献忠成为了一名农民起义军的领袖,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军队,并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然而,仇恨让他的人格逐渐扭曲,为了报仇雪恨,他对敌人痛下杀手,用铁血手段惩治那些他认为的"恶霸",并以为这就是为弱者伸张正义,企图受到百姓拥戴。 焦土政策——自己得不到的就毁掉 当张献忠为了达到目的杀人的时候,确实不会考虑自己身后的名声,他能做出让和尚吃肉取乐的事情,就知道张献忠并没有打算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他本人也没把这里当家。 所以为了防止四川被他人占领,张献忠决定实行"焦土政策"。 这样的行为与日本鬼子的"三光政策"已经无异,日本人当然不会把中国的土地当家,所以就大肆烧杀抢掠,而张献忠身为农民起义军,做出这样的事情,实在是短见。 他所谓的"焦土政策"是指,在战争中采取的一种破坏性极强的战术,即将战区内的一切生产设施、军事设施、人口和资源都烧毁,以阻止敌军占领。 张献忠幻想采用这一政策来保卫川蜀地区,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当地,还对周边政权产生了一定的威慑作用。 在张献忠的统治期间,他在四川地区烧毁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摧毁了许多资源,以此来阻止其他政权对该地区的侵略。 这种战略短时间内,可以有效地阻止其他政权的进攻,还可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和士气,但是对于当地老百姓而言,就是敲人骨髓一般的行为。 这种不积极的策略破坏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对四川老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其最大的危害可能就是人心向背的问题,人们纷纷逃难,不会加入张献忠的队伍,如此一来,大西政权兵源不足,从陕西带出的队伍很快就打没了。 张献忠曾经攻克襄阳,烧死襄王朱翊铭,还打下过武昌,并将楚王朱华奎丢进长江,屠戮殆尽了楚王家室,将15~20岁以外的武昌民众尽皆杀死,据说长江连尸体都放不下,鱼鳖都被熏死。 而这最后攻克的四川,除了杀掉明朝王室的朱常浩和朱至澍,还将数万的百姓残忍杀害,如此"起义",也必将自取灭亡。 参考文献: 1马芸芸.略述60年来的张献忠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0(04):82-86. 2黄位东.张献忠屠蜀原因新论[J].文化学刊,2015(08):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