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亿人民币!难以想象的财富,如果全换成现金,能铺满80间100平米的房子。 如果说这么多的钱仅靠一个退休老太动动嘴就能赚到,你敢相信? 然而就是这么玄幻,人人喊打的"诈骗戏精"刘洪斌让这件事化为现实。 不是知名教授,不是专业医生,没学过医,做了一辈子工人。 但就是打扮得体坐在镜头前扮作"杏坛神医",说着一些虚假的妙手治疗案例。 刘洪斌轻松得到中老年人的信任。 稳坐"广告表演四大神医"之首,3年内扮演9位专家。 只要是她推荐的药总会销售一空,只要是她力赞的保健品总是备受追捧。 通过虚假宣传将老年人"玩转"手心。 吸干他们的养老钱、退休金,帮助医药厂家坑骗80亿。 如今这份惊人的骗局被揭穿,"戏精"刘洪斌的下场,不值得任何人同情…… 01
普通老太拍广告,摇身一变成"专家" 在成为"电视虚假医药广告代言人"之前,刘洪斌极为普通。 年轻时在工厂做了半辈子的活,到了年龄退休在家。 可忙碌大半辈子猛地闲下来,她只觉得浑身上下哪哪儿都不得劲儿。 想找点事做一来打发时间,二来丰富生活。 于是听人介绍,她去往影视城做"老年群演"。 慢慢接触这一行业,刘洪斌渐渐爱上这一行业。 不说被选上会有50—200不等的酬劳。 就说演戏这件事,就让她觉得既有趣又开阔眼界。 虽然刘洪斌年龄大了,但她外形不错,有亲和力,整个人看起来知性有涵养。 虽然没多少演戏经验,但她领悟力高,镜头感强,表演自然。 种种因素加持下,刘洪斌也就在老年群演中站住了脚。 只是没从影视剧的龙套角色里跑出名堂,她的命运被广告改变。 一家药品销售公司在影视城撑起场子,工作人员拿着喇叭大喊: "拍广告了,只要老年人,在我这里拿报名表,拍成一条2000块!" 毫不犹豫挤上前,初试时的刘洪斌简直让人眼前一亮。 一头白发却不显老态,温和的面相上带着平易近人的笑。 套上工作人员给的白大褂,戴上金丝框眼镜,再配上从容淡定的神情,自信的谈吐。 刘洪斌的外形加表现,引得导演直呼:这不就是老医生的最佳形象吗? 顺利被选中拍摄广告,刘洪斌第一次亮相就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于是商家给出"我们愿意大力包装你,让你名利双收"的诱惑。 刘洪斌毫不犹豫点头合作。 不得不说,刘洪斌参与拍摄的广告很有"新意"。 明明是要推销产品,却偏偏搞成"座谈会"的样子。 有专业的编剧写剧本,由专业的策划做分配,再请专业的导演、摄像与一批群演做配合。 台下一批患病的托儿,台上一位主持人,再加上刘洪斌这位假专家。 "托儿"讲述病情搭戏台,"主持人"言语带动做铺垫,"专家"稳坐解读推药品。 一个广告,硬是凹出了"医学大课堂"的感觉。 电视机前的老年人一瞅这么大"阵仗",于是聚精会神地看。 被"托儿"为病痛苦的神情带的感同身受。 被"专家"大义凛然的"我一定帮你除却病痛"打动。 最后看到病好了的"患者"当场痛哭流涕,对"专家"感激不尽。 老年消费者便深信不疑,拿出积攒的血汗钱、退休金果断买买买。 就这样,"专家"刘洪斌的影响力在增加。 药品线上销量带来的实际收益越滚越多,自然引的更多商家加入其中。 刘洪斌成了"电视医药广告圈"的大红人,找上门的合作一个接着一个。 从拍广告,到办起"假模假式"的座谈会、养生会。 刘洪斌能拿到的报酬也从最开始的2000块涨到5万、10万,甚至更多。 02
"专家"包治百病,卫视保驾护航 十分可观的收益让刘洪斌渐渐沉溺。 她开始在不同广告里"演"各种身份的专家、医药传人。 之后广告被投放到各大卫视平台。 她有了自己的"粉丝"与拥护者,被无数观众当做"神医"看待。 别人一喊"活神仙",这老太还真就以为自己是"杏坛大家"。 "老人家,别担心了!交给我,我保证能为你除掉这个病根,只要你坚持贴……" 西藏卫视的广告里,刘洪斌自称是咳喘专家,"苗医传承人",从医几十年。 "不吃药不打针,只用一贴,立马见效。不碍事不耗时,轻轻松松治好咳痰喘!" 这话一出,引得一群人蜂拥买药,刘洪斌成了中老年群体认定的"权威专家"。 西藏卫视播完,青海卫视播。 只见电视里的刘洪斌这次拿着"祖传了上百年的药"。 "我们祖几代医人专门研究这个病,这药是我们的祖传秘方,本来不能公布。但我见不得还有这么多人受关节骨痛的折磨,只好违背祖训。我这药,哪儿痛你往哪里抹,保管有效,无效你找我,我全额退款……" 而这边在治骨痛,那边就又回到咳喘上。 走上甘肃卫视,还是挂着"苗族"的名号。 刘洪斌摇身一变成了"中华中医医学会镇咳副会长兼东方咳嗽研究院副院长"。 如此长的名头,说出来都没人记得住。但记不住不要紧,能唬人就行。 老年观众一看这是"***的副院长"啊,那这药还不老厉害了。 于是大批老年人捧着大把退休金,成堆成堆地买药,只想换回健康。 还没完呢,还是这个甘肃卫视,还是这个台,换了衣服,刘洪斌又成了"高级营养师"。 一句"包治百病",她手里那不知道从哪里采的"天山雪莲"就成了热销品。 在不同的卫视节目里频繁切换。 让"刘洪斌""刘宏斌""刘洪宾""刘红斌""刘洪兵"等名字轮番出现。 这还不算什么,这老太还能切换民族。 前面不是卖"苗药"吗? 登上吉林都市频道,她是身着蒙古长袍的"蒙医世家第五代传人",扬言"根除所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 后面在吉林卫视,她又成了解决失眠症的专家…… 从2014年起,3年换了9个身份。 用着同一个发音的名字,刘洪斌能"解决"的问题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涵盖了"淡斑""中风""风湿""肠胃病"等等。 在摄影棚里拍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与一群人围坐夸夸其谈。 之后20分钟—40分钟的成品广告投放出去,不出门的刘洪斌在各大卫视"旅行"。 动动嘴皮子就为药品公司、厂家带来了总计80亿的收入。 而这80亿的"贡献者",大多是中老年消费群体。 可能有人会问了,真就那么多人相信吗?——答案是:真有! 03
消费者投诉无门,生产商赚8亿收益 绝大多数年轻人自然不信这种套路,但老年人不同。 不太懂网上冲浪,不那么能将手机玩出花样。 电视机就成了老年人接触外界、获取信息的最佳工具。 看得多了,在老年人心里,电视台就是公共知识传播平台,是完全值得相信的存在。 那么电视台里播放的广告,自然也有着较高的可信度。 很多药品销售、制作公司推出的产品。 目标受众就是那些关注健康、养生,或是已经在受着病痛折磨,亟待缓解病痛的老年人。 于是他们制作广告,精准投放。 利用电视台的影响力,提高自己产品的可信度,占据老年人的心。 老年消费群体分辨不出真假,他们有的是想要晚年有个好身体,能享享福。 有的是被病痛折磨多年,看见一点希望便很想试试。 于是看见了刘洪斌,信了她的"药到病除"便疯了似的囤药。 很多子女见不得父母这么上当受骗,会苦口婆心地劝,说:"那些都是假的!" 但老年人也有话说:"电视上的还有假?一边儿去,我的钱,我愿意花就花,又没指望你!" 老年父母听不进去,年轻子女能怎么办? 劝说无用就是轮番吵架,甚至会产生大的冲突。 但吵来吵去都制止不住,子女再捶胸顿足,心里再怄,也只能梗着气顺从。 毕竟父母年纪已经大了,万一气出个好歹怎么办?权当花钱买个安慰吧。 如果这些广告中推荐的产品是好的、是有用的,那也没什么。 但就看代言人刘洪斌,一个做了半辈子工人,没碰过医学的人。 就知道这些产品有着多大的水分。 既然有水分,就没有人发现吗?——答案是:有! 有的老人对刘洪斌深信不疑,买了几千上万的产品,却吃着吃着觉得没有一点用。 于是心有疑虑地按照电视上给出的电话找生产厂家。 只是电话打过去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呢? 有的是比较机械化的:"请等待我们核实情况"。 有的是:"这药要坚持吃才会看见效果,您要吃够疗程才行。" 更有甚者,售后会趁机再推一波:"您买的是基础版,我们还有效果更快的升级版,您试试这个吧!" 也有消费者吃这些药,没吃好不说还吃坏了身体。 同样打电话找生产厂家,对方给出的回答却是:"我们的药没问题,建议去医院检查一下,是不是您自己的原因加重了病情,或者与我们的药不适配……" 通过一根电话线能解决什么问题?想要秋后算账都没地儿说理。 因为消费者投诉无门。 这些广告背后的厂家、公司地址模糊,他们的各种资质都是"挂靠"。 收到的货款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流转"洗白",找不到人,见不到钱,赔偿就成了天方夜谭。 最终这些药买了也就买了,钱花了也就花了,只当买个教训,老年人含着血泪认栽。 但一批人买到了教训,还有更多人前赴后继钻进这些圈套。 刘洪斌的广告一直在卫视上出现,3年的时间,就滚动了80个亿的收益。 那这种骗局又是何时被拆穿的呢? 04
骗局被拆"神医"隐匿,想不被骗更需理性 2017年,一篇质疑刘洪斌"医生"身份的文章一出现,就被大量转载。 无数人在下面留言,说自家老人买了不少药,但吃着没效果。 一查发现这些药是三无产品,不仅没有疗效,连保健品都算不上,只是对身体无功无过。 如果只是吃了个"寂寞",这还算还算好的。 有的网友愤怒留言,说自家老人家吃这些药耽误了治疗,钱也花了,罪也受了,病还严重了。 更可怕的是,有的老人在吃这些药的过程中诱发了突发性疾病,失去了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留言附和,呼吁相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 于是人民日报转载文章表示重视,各大媒体开始跟踪探寻,随后警方行动。 对虚假宣传的公司以及"演员"进行调查,刘洪斌落网。 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做的事,刘洪斌说:"我不知道这些药是坏的,我只是拿钱办事,他们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神医"刘洪斌就是一个演技精湛的"骗子戏精"。 凭着一身好"戏",她在明面上促成了一出极大的骗局。 虽说刘洪斌骗了许多老年消费者。 但她这种假冒"专家"做虚假宣传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规来惩处。 因为她受雇于公司,大部分责任由公司承担。 刘洪斌仅是被拘留了一阵时间,所有财物没收,并处以罚款了事。 她所代言的产品被贴上"劣质"的标签,其生产企业被药监局查处。 好在拔出萝卜带出泥。 顺着刘洪斌这条明面上的线,一条背地里的"产业链"也就此被扯开。 销售药品赚取大量利益是这条产业链的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中间除了刘洪斌这一环外,还有生产商、中间商、广告商、传媒公司、电视台等参与者。 刘洪斌是明面上的一角,其他都是水下的巨大冰山。 商家和销售公司是最昧良心的,但备受老百姓信服的电视台,也是"骗局"形成的推动者。 早些年电视台审核不严,广告的投放明码标价,这就给了一些商家"空子"可钻。 如今事情一出,广电总局当即对各大卫视开启审查模式。 同时规定:省一级电视台要为所播放的所有医疗广告负责,如果广告中的产品存在质量和安全问题,电视台为第一问责对象。 另外,所有医疗养生类节目需报备才能播出,且节目中不许介绍药物。 不得不说,这项规定一出。 昔日被传得神乎其神的药品渐渐无踪了,昔日像刘洪斌这样的"神医"也销声匿迹了。 随后几年"限广令"出台,各大卫视不得在每一期节目中途插播广告。 被限制地更厉害了,药商们从广告中赚取的收益越来越低,于是便不在电视投放了。 "神医"不"神","神医"只是凭借一张嘴,哄骗了无数老年人的"戏精"。 刘洪斌的故事在2017年落下帷幕,她的饭碗丢了,"演艺之路"走到尽头。 即使在生活中人人喊打,她的结局也不值得任何人同情。 只是一个刘洪斌消失了,还有其他"刘洪斌"出现吗? 虚假医药广告千千万,老年消费群体辨别得出来吗? 收藏这篇文章给家中的老人看看,理性看待健康,喜欢关注健康保健的老年消费群体,请一定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