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与芬兰的历史仇恨
俄国统治
1801年,亚历山大一世登基,成为俄罗斯的新沙皇。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芬兰一直处于俄国人的统治,特别是到1894年,尼古拉斯二世成为新沙皇后,对芬兰实行压迫性统治,实行俄化政策,芬兰人对俄国的仇恨愈加。
芬兰独立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苏维埃夺取政权。芬兰抓住时机宣布独立。独立后的芬兰陷入内战。内战双方,一方是"白方",保守政府派,由德国人支持;一方是"红方",主要是芬兰共产主义势力,受到芬兰境内苏联的协助。内战以白方的胜利告终,让战后的芬兰人对苏联人心存恐惧。苏芬战争
苏联对芬兰内战中共产主义势力的落败心怀不满,且芬兰白方还借助了德国人的力量。而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与苏联正在酝酿着越来越敌对的气氛。列宁格勒距离苏芬边界仅有约30公里,对苏联构成威胁。1939年8月,苏德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承认芬兰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趁势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并意图同样吞并芬兰,以使得苏联的西部边界尽可能西进,给自己留下更大的战略纵深。但是,芬兰人拒绝了苏联的要求,战争不可避免。
冬季战争:1939年11月30日,苏联进攻芬兰,芬兰人凭借顽强的意志、灵活的战术、应对寒冷冬季的充分准备,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苏联放弃了征服整个芬兰的想法。
继续战争:芬兰在历史上曾经借助德国人的力量打败了境内的共产主义势力。德国于1941年6月21日对苏联发起进攻时,芬兰面对苏联和法西斯德国,只好宣布中立。1944年,苏联终于可以从对德作战中抽出精力进攻芬兰。芬兰人再次以森林游击战牵制住了苏军的进攻。芬兰领导人抓住时机,与苏联人签订协议,答应了将德国军队赶出芬兰、赔款、惩治战时领导人等一系列要求,战争才宣告结束。
芬兰的生存策略
大量的芬兰人死于与苏联的两场战争。两场战争均没有获得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的帮助。芬兰人认识到,作为小国,其独立和安全只能依靠自己,依靠策略。于是,战后的芬兰,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苏联的友好关系,与各国发展经贸合作,并不断地在教育和科技上加大投入,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外交策略的成功,让苏联以及后来的俄罗斯对芬兰感到放心,这一点是现在的乌克兰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