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会忘记,他在最后的十分钟里,挽救了中华民族
我们一定要铭记并感谢这个人,他叫胡适。
不仅因为他在中国国学方面的建树,更是因为他对中国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年轻时候的胡适,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先介绍一下胡适的身世,其中几个关键点很重,也是他后来做事的必要条件。
胡适1891年出生于安徽省徽州绩溪,字希疆,学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
中国近代史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胡适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
这个杜威老师,曾经在中国讲学达两年半之久,对中国有着极其良好的印象。
他的这一良好印象也影响着他的学生,美国总统罗斯福。
对,当时胡适有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美国总统罗斯福
1917年胡适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开始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胡适回国后立志投身教育,20年内绝不从政。没想到一语成谶,因为正好20年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抗战初期,积贫积弱的中国无比艰难,半壁江山已经沦陷,中国的战争能力已经达到极限,急需外部援助。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于是胡适临危受命接受了民国政府的委托,出任驻美国大使。
胡适出任大使是因为他有个在美国有巨大影响力的老师杜威,还有个现任美国总统的同学罗斯福。
而胡适此次出任大使有两个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争取美国军事援助。
二,掐断美日贸易协定,把美国拖入战争。
这几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何其艰难。
当时身处美洲的美国人并没有受到任何战争威胁,对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也没有什么认知。
他们认为不管是欧洲还是亚洲,那些国家的政府都有责任自己解决问题,这和美国无关。
还有就是当时美国处于大萧条时期,美国人自己都顾不过来,更没精力去管别人的事。
而胡适知道自己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让美国民众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美国白宫
于是到了美国后,胡适马不停蹄在美国各地演讲,痛斥日本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和对美国的威胁。
胡适能够在美国大肆演讲而没有受到阻止,应该是罗斯福政府给予了巨大的支持。
看来到哪里办事还得有关系呀,不分国内国外。
胡适的这一举动,立刻引起的日本政府的惊恐与愤恨。
在外交声明中指责胡适以中国大使身份到处演讲,是刻意激起美国民众对日本的仇恨,并将美国和日本引入可怕的战争旋涡之中。
这说明在日本政府的眼中,胡适的演讲活动已构成美日关系的重大威胁。
而胡适平时与罗斯福和美国高层之间的交谈,也都积极强调与日本谈判的不可持续,因为日本根本不讲信义,这是他一贯坚持的看法。
那么1941年11月26日美日最后谈判的破裂,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胡适在最后十分钟坚持的是什么,为何说世界两个强大帝国,由于胡适的争持而导致谈判破裂最后爆发大战的呢?
1941年9月,美日两国政府开始秘密谈判中国与西南太平洋的局势,日本要求:
一,日美均不得以武力进入东南亚和南太平洋;
二,解除对日本的经济封锁,供应贷款和石油;
三,美国不得妨碍日本对蒋介石的劝降活动;
四,美国承认满洲国;
日本的谈判述求
为了此次谈判,日方派了两位高手,野村与来栖大使前往华盛顿执行谈判任务。
之所以敢提出这么严苛的条件,源于日本的同盟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节节胜利,
让日本有了很重要的谈判筹码。
胡适闻讯后立刻在罗斯福与国务卿赫尔两位决策者之间展开外交攻势,防其在关健时刻做出有损于中国的举动。
但美国为了自身利益,还是决定与日本妥协,把中国抛出去换取日本不再和德国结盟。
9月24日,在胡适强烈要求下,美国国务卿赫尔约见了胡适等中英两国大使,出示了美日谈判后起草的临时妥协文件。
并告诉胡适,这份文件将在十分钟后在全国发表,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他只能对中国表示"遗憾"了。
看到国家被出卖,一向温文尔雅的胡适,悲怒的连续击打桌子,以至于手掌被砸破也毫不理会,当场向赫尔提出严正抗议。
当时胡适近乎失态的样子,已经可以把赫尔连骨头一起吃掉了。
冷静下来之后,胡适立即求见了罗斯福总统,请求他出面阻止这一有害中国利益的方案发表。
同时通过英国大使接通英国首相丘吉尔的电话,请求英国共同对这一决策提出抗议。
英国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经过反复权衡,采取了胡适的建议,致电罗斯福总统。
明确表示反对美国对日本妥协的做法。同时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战场如果崩溃,从中国战场上脱身的日本军队会做什么?我们能想到吗?"
由于英国与胡适的强烈反对,美国高层经过慎重考虑终于压下了这份即将发表的妥协文件。
这一切都是在十分钟之内发生的,也就是说,胡适在这最后的十分钟时间里挽救了整个中华民族。
冷静下来的美国高层最后也明白了一件事,对日本的姑息,将会导致更大的灾难来临。
1941年11月26日美国宣布撤销与日本的妥协方案,从而使风险诡谲的太平洋局势得到了彻底扭转。
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日,罗斯福打电话约胡适到白宫见面。
胡匆匆来到白宫,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妥协方案废止,你即刻电告蒋委员长,太平洋上将随时爆发战争,极有可能发生在菲律宾及关岛等处。
就在胡适离开白宫回到中国使馆,就又接到了罗斯福的电话。
对方用颤抖的声音告诉胡适,日本海空军已经在猛烈的袭击珍珠港了。
至此美日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终于拉开。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胡适一生最大的贡献除了国学和新思想,更重要的就是这十分钟里,为国家扭转了即将灭亡的危险。
他不是个政治家,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他在答应做驻美国大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清晰的目标。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把美国带进太平洋大战中,使中国可以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
在妥协文件即将发表的前十分钟里,他依然决不放弃,直到最后翻盘,终于给中华民族争取到了一个活下来的机会。
在美国历史文献里,很多历史专家都在仇恨胡适,说是胡适把美国拖入了世界大战,他是美国历史上的"战争罪人"。
但胡适毫不在意,他说自己一生存在的价值其实早已冥冥中注定,就是为这十分钟服务的。
这就是胡适"在最后十分钟仍然强烈坚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