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古时候陪葬,大多数人想到下葬的应该大都是妻妾、妃嫔。 而康熙皇帝在临终前,却点名要一个男人给他陪葬,他和此人有血海深仇?还是两人之间有什么别的深厚羁绊,康熙皇帝在死后,也没法解开? 康熙的决断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个皇子,出生于1654年,此时距离清兵入关刚满十年。 顺治还有太多的政务要处理,所以童年的康熙是没能得到父亲太多关照的。 康熙的生母只是一个普通的汉族嫔妃,但他天资聪颖,很小就表现得比其他皇子都要懂事,8岁就得到了顺治的赏识,被认为以后有机会可以继承皇位。 康熙在登基之后,也格外勤勉治国,还学习了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推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 不过因为年幼,康熙刚上任的时候,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之一就是鳌拜。 为了对付这个心腹大患,他私底下培养了不少能兵巧匠,最后设下陷阱才将鳌拜彻底拿下。 后来,康熙还出兵平定了吴三桂,以及各路藩王,在治国之路上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了很多难缠的对手。 康熙有"千古一帝"的称号,在他的治理之下,清朝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人民富足。 这和他的才学知识自然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善于斗争,善于用人的高超政治手段。 他看中、提拔的姚启圣、李光地、周培公等人,都是极为贤能之人,为清朝的发展和强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至于被康熙点名要给他陪葬的人,则是他晚年最得力的一位大臣——佟佳·隆科多。 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也就是康熙的小舅子。 他的家族佟佳氏本来是辽东地区的汉族,后来跟着努尔哈赤起兵,立了不少的战功,于是被编入到了八旗汉军里头。 康熙的皇帝生母也是佟佳氏的人,他和他的表妹孝懿仁皇后成婚,等于说是亲上加亲的情分。 在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佟佳氏一族身先士卒,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康熙的大舅、隆科多的亲爹佟国纲还为国捐躯了。 康熙皇帝感念族人的付出,便将其纳入到了满洲的镶黄旗,佟嘉族就此成为了清王朝的一大豪族。 康熙二十七年,隆科多作为国舅爷,被封为一等侍卫,后来还被提拔为銮仪使,兼任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可以说是起点很高的一个人。 后来,隆科多虽然因为下属犯错,被康熙责罚,但很快又被封为步兵统领,也就是俗称的九门提督,专门负责京师的警卫安保工作,仍然是皇帝的亲信。 此时的康熙还告诫他,担任步兵统领一定要小心谨慎,记得和家人朋友保持好距离,不要结党营私,以免坏了自己的名声。 他之前的几任统领,如费扬古、凯音步、托合齐等人,都是因为这个吃了大亏,才被免了职。 不过,隆科多能得到康熙的重用,也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层裙带关系。 隆科多的业务能力确实很强,帮康熙完成了很多的机密任务,可以说是当时的情报大员。 他不仅帮忙监视过王公大臣有没有在密谋造反,或干过什么其他见不得人的勾当,对于皇子们的动态也几乎都是了如指掌。 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他被任命为理藩院尚书,晋升到了中央系统,被派去监视被废的胤礽和大阿哥胤禔,向康熙密报他们两个人的消息。 此时的康熙十分看重隆科多,甚至还对王胤祯,这位远在西北的大将军说,要多跟隆科多联络,可见隆科多在朝廷中的地位。 隆科多知道朝廷里这么多的秘密,自然也成了威胁当权者统治的一个定时炸弹。 于是,康熙就想在自己死之前,赶紧把他处理掉,以免威胁到后面他儿孙们的统治。 隆科多得知自己要给康熙陪葬的消息,当然不干了,他帮着康熙做了这么多事情,怎么甘心落得这个下场,于是赶紧想办法,想找人求助。 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四皇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原来,胤禛的生母乌雅氏出身不好,在宫里的地位很低,胤禛一满月就被转交到了孝懿仁皇后手里抚养。 这么算起来,隆科多相当于是胤禛的亲舅舅,有这么一层亲属关系在,隆科多料想他一定会帮自己。 康熙六十一年,胤禛负责办理京通粮仓亏空一案时,还和隆科多搭档过。 当时案子办了将近一个多月,隆科多一直在负责办案人员的切身安全,想必也在那时和胤禛有了更加亲近的关系。 胤禛接到隆科多的求助后,没想多就答应了下来。 一方面是因为要顾及到皇后的面子,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之前也一直在笼络隆科多,但是隆科多因为位高权重,也在被其他皇子争相争取,所以一直没有跟胤禛走得太近。 胤禛想着,如果自己救了他一命,也就不怕他再跑步帮其他人了。 问题是,康熙已经下令,点名要隆科多陪葬,胤禛怎么才能让父皇网开一面,把他这个亲舅舅给救回来呢? 救援隆科多 胤禛考虑了很久,最后想还是直接去康熙前面,说个清楚,帮隆科多求饶。 没想到,事情的进展异乎寻常地顺利。胤禛刚说了自己的想法,康熙就点头微笑着同意了,说用不着隆科多陪葬了,就让隆科多继续做自己的尚书和统领吧。 原来,康熙皇帝只是虚晃一枪。 他是借着让隆科多陪葬的名义,变着法子地帮儿子的忙呢。 在胤禛找自己求情之后,他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赦免了隆科多,还命令他在胤禛继位之后,好好辅佐他,当他的顾命大臣。 隆科多接到圣旨,将死之人重获新生,对这父子俩是感激涕零,心里别提有多么高兴了。 在之后的太子大选中,他也一直力保胤禛,大挫其他皇子,终于让胤禛顺利坐上了王位,成为了后来的雍正皇帝。 其实,让隆科多陪葬,也是康熙在提醒他,不能恃宠而骄,忘了自己臣子的身份。 康熙知道多个皇子都在争取他,害怕他会因此动了歪脑筋,以为自己的权力真的可以凌驾于皇权之上。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铁令,也是康熙想通过这件事情,让隆科多明白的道理。 不过,康熙和隆科多最终选择让雍正在九子夺嫡中胜出,似乎也并非明智之举。 雍正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冷血、残暴的,其治下的高压统治让人喘不过气来。 特别是当时特务组织用的暗器"血滴子",号称专门取人首级,手段恐怖、残忍,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对此记忆犹新。 雍正当政时期,还实行过密折制度,鼓励官员相互告密,以致官员人人自危,政治风气非常不好。 他设立的特务机构粘杆处,相当于明朝的东厂和西厂,主要负责的就是监视文武百官的行为,人身自由都难以保障了,又何谈他们会心思好好办事呢? 雍正还大兴文字狱,比他害惨的人不计其数。 其中,汪景祺因为文字狱被斩首示众,陆生楠在军前正法,查嗣庭则被当众陈尸。 还有吕留良已经去世四十年了,还被雍正从地底下给挖了出来,他的族人和学生也都全部被处死,还有很多无辜的民众受到了牵连。 雍正的高压统治对于文人风骨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没人再敢多说什么,因为一不小心说错话,就可能被抓进牢里,株连他人。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能进贤良祠的也就没有骨气的汤斌了,而这样的贤良,又有谁愿意去当呢? 面对这样一位暴君,百姓们对他也是恨之入骨。 在民间传说中,雍正就是被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砍了头,暴毙身亡的。 养虎为患 再说回隆科多,他在经历陪葬一劫后,虽然收敛了一段时间,怎奈位高权重还是诱惑太大,他很快就犯了错误。 据说,雍正对隆科多倒是一直都很恭敬,让他和大学士马齐一起总理事务,承袭了一等公的爵位,官至吏部尚书。 雍正处理政务的时候,大都会听他的意见,甚至会在人前喊他舅舅。 隆科多大概也是因此有些找不到北了,不仅在朝中大肆敛财,还在吏部指手画脚,最夸张的时候还插手起官员的任免来。 这终于触到了雍正的逆鳞。 雍正三年,他就撤掉了隆科多步军统领的位子,还剥夺了他第二个儿子玉柱的官职,让他带回家好好管教。 当时正赶上年羹尧也犯了罪,雍正感觉心里非常受伤,就说自己之前觉得他们有功劳,才会对他们另眼相看,给他们各种优待,没想到他们居然结党营私,扰乱朝政,干出了这种事情,实在让他失望。 他还把之前赏赐给两个人的四团龙补服,双眼花翎,黄带,还有紫辔,全都给没收了。 他告诉隆科多,自己是绝对不会姑息养奸的,之前明珠和索额图结党营私,已经被免去了官职。 如今,隆科多和年羹尧不从中吸取教训,不知道畏惧,一意孤行,很不应该,这样下去只会害了他们自己。他让隆科多一定要小心防范,免得自取灭亡。 雍正四年,隆科多的家奴被查出收受贿赂,在受审时供出隆科多也在收受年羹尧等人的贿赂,这断了雍正对隆科多的最后一丝念想。 他下令将这位家奴问斩,同时罢免了隆科多尚书的职务,让他去料理阿尔泰等路的边疆事务去了,后面又让隆科多去勘察北边跟俄罗斯的边界。 雍正五年,隆科多与沙俄进行边界谈判,谈判进行得顺利,基本上就要谈成了,却被雍正抓住了他结党营私、私藏玉牒的证据。 于是,雍正马上下令,要将其逮捕、抄家。 当年十月,雍正定了隆科多"四十一条"大罪,终于将其软禁在了自己最喜欢,也是最爱居住的畅春园附近外围的小屋里,同时连带着把他的两个儿子问了罪,大儿子被撤了职,二儿子则发配到了黑龙江。 一年后,隆科多死在了雍正的软禁之下。 从备受皇帝信赖,权倾朝野的一朝能臣,沦落到被剥夺官职,关押至死的阶下囚,隆科多的一生,可悲可叹。 回头想想,如果他能抓住两位皇帝给他的机会,稍微收敛一些,也不至于最后沦落到这般境地。 伴君如伴虎,隆科多在两位皇帝面前随时小命不保,也说明了当时朝野危机四伏,皇帝们必须要杀伐果断、铁面冷血。 雍正皇帝虽然手段残忍,但是他治理之下的大清朝有"无官不清"的气象,也说明了他的政治功绩,是不能被随便抹杀的。 总之,雍正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政治强人,他有坚定的意志,和刚毅的性格,他也许是刻薄和冷酷的,但绝对不寡恩、薄情。 他养了两条宠物狗,对它们百般宠爱;非常热衷西洋文化,时不时戴上眼睛和假发,打扮成西洋人,还让宫廷画师把他画成各种身份的角色,比如高僧、猎人、武士、老翁等等。 他在密折中的答复也时常真情流露,说出的话很难让人相信竟然是出自一位冷血皇帝之口,比如"朕之亲切宝贝尔等俱好么?""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他和臣子交往,的确是在用真心换真心,真情换真情,只要他们能够听自己的话,他是万万不会亏待了他们。 雍正还有丰富的情感经历,想必对隆科多这位舅舅也是打从心底里的尊重。 奈何,他给了隆科多无数次的机会,隆科多都没有好好抓牢,一再地结党营私,搞小团体斗争,收受贿赂,辜负了雍正对他的信任,也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