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 毋庸置疑,不论我们身处于社会中的哪个阶层,哪种岗位,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是我们进行一切活动的最基本保障。 正如在需求层次理论中马洛斯是将"生理需求"放在了金字塔的最底层。试问:若是某一天,我们的基本生活无所保障,我们是否还能按时完成转学习、工作的任务? 想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真实的想法定是:这很艰难。 其实,不止我们无法忍受正常生产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痛苦,历朝历代的百姓同我们一样,都是需要最基本的生产生活的保障的。不然,何以至于如张养浩所说一般? 至此,或许您不免就要质疑了,秦王朝那般苛政暴戾,那时的百姓不也得被迫按时交工、交税吗? 对此,我就不得不站出来反驳一二了,我们现在一提及秦王朝,之所以尽是消极阴暗、暴政厉政的一面。 这是基于绝大多数史书对我们的心理暗示,造成了我们对秦朝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秦朝极力推崇"法学",暴戾冷血,而将具有人性温度的"儒学"赶尽杀绝。 今天,我就借助当时秦朝百姓的生产生活这一方面,来详细地为您分析一下秦王朝的"儒学发展"。 您别着急划走,待您读完本文,一定会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评价、来接受这个虽然只在历史上驻足了15年,但可谓之传奇的国家。 一、为史料所蒙蔽,虽崇"法"执"法",亦"推"儒学发展 秦朝虽然的确是以"法家"观点为指导,极力推崇"法学",但其对儒学的发展也是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推动作用。 这里之所以用"推"这个字,就是想呼应大多数读者基于秦朝"焚书坑儒"这一执念,而忽视或是否认秦朝对于"儒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的确,秦朝的一些暴政即使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都无法理解、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人性,正如《过秦论》中所记载: 不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而且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以至于即使九国之师联手,即使秦朝并未采取任何行动,只是打开城门迎接九国兵马,竟无一人敢动,甚至为秦之气焰所压倒,而放弃了最初联手出征时的目的! 这个国家究竟为何有这般气焰? 试问:对于追亡逐北之零散士兵,都可杀至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效果,又有几人可以承受得住这般气焰呢? 只是,当我们唏嘘于秦朝之暴政时,是否将视角拉至更远处,在更加宏观、更客观地角度去揣测这背后的意味了呢? 首先,要强调的是 "历史是胜利者所编写的", 汉王朝是在秦朝灭亡后所建立的王朝,古代帝王又极其重视对百姓"君权神授"思想意识的教化。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相关史料时应该多方面考量,保持客观地认知态度。毕竟 "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次,难道秦朝的一次"焚书坑儒"真的将秦朝的所有儒学全部推翻了吗?答案当然不是。 所以正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言: "世之儒者,言及于秦,即以为亡国之法,亦未之深考乎?" 我们对秦朝的认知之所以存在偏颇。 是因为当时秦朝是以"法学"为主导,导致留下来的相关苛政暴政的记载比较多,"儒学"的记载就相对较少了。 但少并不是没有,譬如: "寅洞庭守礼谓县音夫、卒史嘉、殴假卒吏毅、属尉令曰 ‘传送委输必先悉行城旦春、隶臣妾、居货赎责债 ’"。 不正是秦王朝对于 "儒学"不违农时的体现? 想来不少读者朋友又要问了: 既然秦始皇刚登基时便"焚书坑儒",现在又怎么说他所统治的秦王朝又有"儒学"思想的体现了呢? 二、"法"为框架,"儒"为画布,所处时代为颜料 本来上文说"秦朝也推动了儒学发展"可能就已经令您震惊不已了,现在为何又将"儒学"比作画布,与"法学"相提并论呢?将"法学"比作框架,是较容易理解的。 正所谓"老道""老道",荀子是极力推崇借助成文法律 来保障国家各项命令的实施,在各阶层设置"序官"以执行国家各项政令。 一说到"秦朝的各项政令"是否勾起了您对 "孟姜女哭长城"的记忆?其各项"政令"令天下百姓敢言而不敢怒的记忆? 以至于秦于 "戍卒叫,函谷举" ,进而直接勾起了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的悲哀? 既然我们在前文已经表示"秦助推儒学发展"的观点,为何于此我们不细究一回其实施的各项政令呢? 我国东临江海、西靠沙漠、自西至西南,则尽是高原。而在古代,这江海、沙漠与高原则是难以翻越、无法横渡的。 也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谓的"隔绝机制"。我们的前辈依山傍水、春耕秋收维系着代代繁衍,是绝对的"吃多少饭,看天怎样"的民族。 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下面的这条巧合了。一脉贯穿我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有这三条"天地之线": ①黄河:被誉为我们的"母亲河"想来是无人质疑的。②长江:正所谓"月涌大江流",长江之豪迈伟大已屹立于你我内心,岿然不动。③长城:对于这条线,可能就会有一些反对声音了。 您先别着急否定,待我给您细细道来。想来,您反对的理由最有可能就是: 长城位于外沿,虽然城墙内侧是我们传统的农耕民族,世世代代总结着农耕经验、遵守着春耕秋收的定律。 但城墙外侧却是豪放不羁、纵马飞扬的游牧民族,虽然两个地区争战不断,但始终是两种文明。又怎么可以将"长城"归于我国农业发展的天地之线呢? 对此,若是您将《中国历史地理学》中的 气温变化曲线图与《中国文化地理》中的历史时间线相比对,就会发现: 长城并不只是一座"城",它立足之地与400mm降雨量分界线可谓是高度吻合。 说到"400mm降雨量分界线"或许您就明白个大概了,这条线保障内侧农业国家农耕生活较尽量不被奔放的游牧文明所打扰,维系春耕秋收的规律,对文明的保护某种程度而言自然不就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促进吗? 归于起点,虽然这三条伟大的天地文明之线坚守岗位保护着我们,但若是国家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没有一些较为明智的"政令",而想要取得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成绩,是可谓之"天方夜谭"。 若是生态环境于我们自身发展而言不重要,为何我们现在还要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呢? 而这条蕴含着"儒学观念"的发展理念虽然是近些年才被我们所广知,但它在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体现了: ①秦朝百姓素来"靠天吃饭"的规律; "顺应天时、物宜" 的观念,根据实际土地情况安排种植作物,难道不是他们与自然共处的体现吗? ②《云梦秦简 ·田律》中这样记载: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塑阻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靡锄卵毅毒焦蕉置弈周胭到七月而维之唯不幸死而伐棺棺者是不用峙。" 秦下达政令:在动植物生长繁衍最为迅速的季节,不准许百姓猎杀动物、破坏植物。这难道不是"儒学观念"的体现吗? ③即使到了可以捕杀动物、砍伐树木以作生活物资时,秦依旧下令:不准许破坏殆尽,而对于鱼类的捕获,则会限制百姓捕捞鱼类时所用渔网"网眼"的大小,避免将新生鱼苗扼杀。这难道不是"儒学观念"的体现吗? ④秦朝不仅下令按时上报各地区开垦土地面积、播种作物数量、天灾人祸破坏土地的公顷数目以及每年作物产量,还准许百姓服役期间可以回家做自家农活,避免错过"时令"。 并不是说我在赞颂秦朝的政令有多人性化,只是就事论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说秦朝助推了儒学发展、为什么说儒学可以作为在"法学"框架里的画布,可以呈现当时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 通过以上所论述的诸多方面,您是否赞同 "秦朝统治中是存在儒学观念的呢?" 是否认同 "秦朝时期的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暗愠着我们当下实施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呢? 三、顺应天时、和谐共处,暗蕴可持续发展观 秦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国家统治管理上并没有太多可以向其他历史时期借鉴的经验,实施的所有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秦国的国情,当然也要满足作为一个君主的"野心"。 但是在秦所下发的指令中我们不可以否认这位君主的某些意识是具有超前性的;某些意志是推动了儒学发展的;是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是为我们后世留下了一批批宝贵经验的。 正如上文所提及:以"法学"注重的制度来管理,但是管理的内容呢?管理的内容无不体现着儒学观念,可以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睿智意识。 直至现代,我们一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多地区打破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平衡态,一味追求我们所谓的"工业发展"。 的确,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不强,会很难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很难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表见解的资格。 这就令我们不得不做一个选择:对自然资源一次性利用,工业发展只发展一级;还是遵循"儒学观念",遵循这个甚至令我们长久以来带有极度偏颇的封建王朝都遵循的"自然法则",持续地、持久地推动着我们的工业化进程? 秦朝给出了答案;历史给出了答案;十五大给出了答案: "走可持续发展战略"。 至此,您是否赞同我最初所说的 "秦朝对于儒学的发展是具有积极推动意义" 的观点了呢? 结语 历史的脚步不会停留、时代的发展不会暂停。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所实施的任何政令也好、任何政策也罢都必须站在宏观角度,全局考虑。 任何政令、政策都是基于特定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局面做出的回答,并非冷冰冰的一纸文件,它需要实施,通过实施反馈成果,而后不断修订。 这一过程就是政令与百姓的互动、政策与社会的互动。 在秦朝,下发的命令是"法学意志",命令的内容则是"儒学意志";于现代,各项法制法规则传递出的不一样的人性化温度则是秦朝向今天我们输出的智慧;是我们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体现。 跨越千年的历史距我们着实太过遥远,这其中的是是非非我们不可能全部知晓,就像史料中对于秦朝的阐述大多是否定它助推了儒学发展的,但是今天我们所谈论的"秦朝基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下发的政令就的确是具 "儒学观念"的。 正所谓: "读史使人明智" 。然而,"读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客观的头脑,切不可人云亦云。 参考文献: 《过秦论》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文化地理》 《云梦秦简 ·田律》